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的临床意义
麦光怀;程万春;严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进行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步长、步宽、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BBS评分、FAC分级、步长、步宽、步速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而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3
【总页数】3页(P264-266)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运动控制
【作者】麦光怀;程万春;严文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528211;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528211;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528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临床医学·
【DOI】10.3969/j.issn.1002-0217.2016.03.018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力减退、感觉异常,自主运动控制能力减弱或丧失[1],对患者站立、行走等基本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下肢功能的康复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运动控制是下肢行走、站立、维持平衡的重要条件,对于骨盆、躯干进行运动控制训练有利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2],本研究将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I扫描明确责任病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8~74岁,平均(57.8±9.8)岁,病程21~68 d,平均(48.9±9.2)d,病变性质:脑出血17例,脑梗死28例,偏瘫肢体左侧21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59.1±9.6)岁,病程25~74 d,平均(47.7±9.5)d,病变性质:脑出血15例,脑梗死30例,偏瘫肢体左侧26例,右侧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30岁且<75岁;②初次发病且病程<3个月;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稳定,能够配合康复治疗;④单侧肢体功能障碍;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协议书。
1.3 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视觉、听觉障碍患者;②下肢创伤或髋、膝关节疾病影响康复治疗;③既往有颅脑外伤、脑肿瘤和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⑤下肢肌力≤3级;⑥依从性差,不能进行全程康复训练患者。
1.4 方法对照组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小腿三头肌放
松按摩、三头肌牵伸训练、拮抗肌肌力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20 min,同时患者主动进行斜板站立、上下楼梯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20 min,以上康复训练均每周进行6次,共进行6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方法:①位置控制训练,患者仰卧,髋关节保持外旋、外展0°位置(中立位);②主动控制训练,健侧保持中立位,患侧髋关节主动进行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运动;③动态稳定性训练,患足踩在床面上,健侧保持中立位,进行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运动;④定位收缩训练,健侧保持中立位,患侧髋关节进行内旋内收位定位收缩练习;⑤快速反应训练,健侧保持中立位,患侧下肢由外旋位置快速内旋停留于中立稍偏内旋位置;⑥功能性动作,上台阶训练,尽量使髋关节无内旋和外旋动作。
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方法:①伸膝短弓运动,患者仰卧,康复医师抵住并挤压患足,同时做伸膝运动,运动范围<30°;②屈膝定位收缩运动,患者仰卧于光滑床面上,膝关节
分别屈曲不同的角度,并保持所设定的角度不下滑;③膝关节站立控制训练,患者站立,膝关节进行30°范围内屈伸运动,随功能改善缩小至15°范围;④屈膝启动控制训练,膝关节从伸直位逐渐运动至屈曲30°范围,随功能改善缩小至15°范围;
⑤单腿直立伸膝运动控制,双膝屈曲30°,健侧下肢抬离地面,由患侧下肢支撑身体;⑥单腿直立屈膝运动控制,患者站立,尽量、尽快向前方抬起健侧下肢。
研究组每日在完成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后,进行20 min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上述训练内容3~6项,由易到难,每周进行6日训练,连续6周。
1.5 观察指标
1.5.1 运动、平衡和步行功能,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FAC)[4]。
采用足印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患者在走廊内走完10 m距离,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平均步长、步宽和步速。
1.5.2 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对两组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MBI评分包括洗澡、穿衣、上厕所等10个项目,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版本软件分析两组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FMA-L、BBS、FAC、MBI评分及步长、步宽和步速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治疗后两组FMA-L、BBS评分、FAC分级、步长、步宽、步速和MBI评分均较
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见表1。
下髋关节是站立、行走时维持身体稳定的基础,膝关节的良好控制是下肢行进、站立时稳定支撑的重要条件。
髋关节、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是获得良好运动控制能力的前提条件[5-8],髋关节稳定性除了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和关节腔的负压作用有
关外,还与短外旋肌、股方肌、臀小肌、闭孔内外肌等周围稳定肌的功能密切相关,恢复这些稳定肌的功能对于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6]。
膝关节运动中动态
稳定性的基础是股内侧肌对终末伸膝的良好控制。
健康的神经肌肉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是关节动态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对神经损害导致的关节运动控制障碍患者进行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于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包括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髋关节稳定性训练时患者多为仰卧屈膝位,更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且这种体位使髋关节呈45°屈曲,减小了髂腰肌对骨骼的拉力,弱化了对股骨的稳定作用,患侧髋关节主动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运动更能够充分训练对于髋关节动态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的短旋肌。
髋关节建立良好的运动控制及感觉反馈后,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性动作的顺
利完成[7]。
本研究对膝关节稳定性训练采用不同体位时15°范围内动作训练,膝
部伸展动作的主动肌为股内侧肌,而股内侧肌与腘绳肌、腘肌协同收缩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而膝关节在全身运动时的动态稳定性依赖于股内侧肌的离心控制,患者仰卧位进行此项运动训练,可促进患者正常的终末伸膝运动控制模式的建立。
站立位进一步训练患者负重时膝关节运动控制力,有利于平衡地激活股四头肌,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8]。
本文实验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6周后FMA-L、BBS评分和FAC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步长、步宽和步速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MBI评分也高于对照组,表明脑卒中患者进行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有效
增强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其机制可能是进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改善了髋关节、膝关节的稳定性,增加了身体保持稳定的能力,提高了神经肌肉系统调控肌肉骨骼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关节运动控制能力的增强也加强了全身的稳定支撑,促进了整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献】
[1] 杨华中,吴莹莹,周永生,等.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2):94-97.
[2] 廖亮华,江兴妹,叶志卫,等.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
复医学杂志,2011,26(5):443-446.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
志,1996,29(6):379-380.
[4]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76-577.
[5] 胡旭,牟翔,段强,等.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
与实践,2015,21(5):552-556.
[6] WALTERS BL,COOPER JH,RODRIQUEZ JA.New findings in hip capsular
anatomy:dimensions of capsular thickness and pericapsular contributions
[J].Arthroscopy,2014,30(10):1235-1245.
[7] SELKOW DM,BENECK GJ,POWERS CM.Which exercises target the gluteus while minimizing activation of the tensor fascia lata? Electromyographic assessment using fine- wire electrodes [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13,43(2):54-64.
[8] 赵文霞,陈宁,徐坤,等.膝关节控制训练联合运动疗法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