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考研复习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整理的考研资料
——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创作的文人事迹剧,主要写汉末文人王粲遭困不遇事,借以表现作者本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概和愤懑。
院本: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
戏剧史上所谓“院本”一般是指产生在元杂剧和南戏之前的,表演形式、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有滑稽戏谑风格的短剧。
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产生之前,曾有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大雅堂乐府:为嘉靖间著名文人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此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清文人以杂剧为消遣的倾向。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永嘉杂剧: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当其流传至外地,即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为温州古称)。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保存在《永乐大典》中三种戏文,为《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
一般认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较多保存了早期南戏的面貌,而其中的《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戏,在明清戏曲舞台上上也很流行。
明传奇:南戏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因为大量文人学士参与,与前期的南戏在思想内容、剧本体制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标制着中国戏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宝剑记》:为明嘉靖间著名文学家李开先所作,主要述水浒英雄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抒写了自己的痛苦愤懑。
《鸣凤记》:为嘉靖时产生的著名的时事剧,其作者不详,主要表现夏言、杨继盛、邹应龙等十位义士与奸臣严嵩的斗争。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
吴江派:沈璟在传奇创作方面重视声律,主张语言要通俗本色,在明代传奇创作中有较大影响,追随沈璟的传奇家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等,因沈璟为江苏吴江人,故称吴江派。
《博笑记》:为明代著名传奇家沈璟所作,实际由相对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主要描绘市井生活,反映了沈璟重视声律、语言通俗本色的特征。
汤沈之争:汤显祖与沈璟在传奇创作理论方面存在许多不同,汤显祖重视“立意”与“才情”,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
他们不同的戏曲理论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创作都有深刻影响,也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折子戏:是指从全本戏脱离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演片段。
折子戏的源头产声在明代嘉靖年间,清康熙以后更成为最主要的演出形式。
折子戏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戏剧发展的一大变迁。
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
志怪就是记鬼神怪异之事。
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
志人就是记社会人事,最主要的是记录贵族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言行轶事。
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唐传奇:广义的唐传奇是指所有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狭义的唐传奇则特指那些情节完整、篇幅曼长、描写细腻、富于文采而且表现较为丰富社会内容的作品。
唐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来源于宋元时代“说话”艺术中的将史。
讲史演说历史故事,一般连续讲说多次,每说一次就是一回。
《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都是章回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历史演义小说是依据史实,
进行艺术的加工、创造;既有史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与虚构。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全称为《全相三国志平话》。
平话从桃园结义叙述到诸葛亮病死,可能是根据宋元时期说书人讲说三国故事的提纲整理而成。
《三国志平话》初步具备了后来《三国演义》的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
《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是《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是康熙年间江苏长洲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批评本为基础,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子而修订、加工、评点而成。
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是鲁迅先生对以《水浒传》以及后来《说岳全传》、《杨家将》等小说的称指,其特点是借英雄传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虚构的成分较多,而不像历史演义小说一样重历史发展的过程。
《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成书前,民间已经有不少水浒故事的流传,《大宋宣和遗事》即是宋元间杂抄旧籍而成的内容庞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是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水浒故事已经比较连贯的情节。
《大宋宣和遗事》是后来《水浒传》创作的重要基础。
《水浒传》七十回本:是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腰斩”而成,又称贯华堂本,他将大聚义以后受招安等内容全部砍掉,又增补、修改了部分内容,成为后来《水浒传》个版本中最通行版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成书前,民间已经有不少取经故事的流传。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约刊印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说经的话本,标志作取经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后来《西游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金瓶梅》:《金瓶梅》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明代并称“四大奇书”,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该书的题名取于书中三个女性的名字: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借西门庆一家的生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金瓶梅词话》:今存《金瓶梅》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词话本,题为《新刻金瓶梅词话》;一为崇祯本,题为《新镌绣像批评金瓶梅》。
所谓“词话”,是指古代通俗说唱文学的形式,词指韵文,包括词调的词、曲和韵语;话指散说的故事。
话本:即宋元时说书人说话的底本,我们今日见到的“话本”都是经过当时人及后来人整理加工过的。
话本小说:是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提出的,是指由宋元说书人的话本加工而成的
小说。
拟话本:是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提出的,是指模仿话本而创作的小说。
拟话本的代表是三言二拍。
三言: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二拍: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
三言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二拍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司文郎》: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主要讽刺试官的昏庸无能和贪鄙作为。
脂评本:《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两个系统。
在1791年高鄂、程伟元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产生之前,这部小说长期以八十回本钞本形式在民间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为最多,故这种八十回的钞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程甲本:《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两个系统,除八十回本的脂评本系统外,就是高鄂、程伟元乾隆年间校阅成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系统,1791年首次以木活字刊印,这就是人们称指的程甲本。
高鄂、程伟元后续的四十回使得《红楼梦》成为全书。
晚清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多以揭露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讽刺世风为主要内容,鲁迅先生因这些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简答题与论述题
1、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代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2)文人地位的变化;(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1)初期,其特点是作家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特点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
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
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
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
(3)晚期,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元杂剧剧本形式的特点
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三部分组成。
4、明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1)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 有名氏作家很少;b 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 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 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f 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而有所突破。
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
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2)繁荣期--隆庆以后。
特点:形式上,折数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陶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引起的元明杂剧的差异
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了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
(1)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如《窦娥冤》在生与死的冲突中刻画窦娥的孝顺、善良与刚强;《蝴蝶梦》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继母王氏的贤德与慈爱,而《调风月》则在尴尬难堪的境遇中塑造了一个既泼辣又刚强的侍女燕燕的形象。
(2)矛盾集中,主干突出,情节富于变化。
如《窦娥冤》一剧中窦娥被卖到守寡的心酸只是由蔡婆的交代一提而过,而与人物塑造直接相连的法场受刑却安排了整整一折。
而戏剧冲突也是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曲折紧张。
(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如同是淋漓的诉说,负冤衔屈的窦娥唱出的曲词责天骂地,充满激愤,而被情人抛弃的燕燕的唱词则在痛苦的表白中,流露出一份自怨自艾。
7、关汉卿剧作的思想特征。
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关汉卿虽然自称是"浪子班头",但他还是一个文人,所以他的作品却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他以杂剧作为他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他以他所受的教育、以他的意识
观念来反映生活,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
如《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中通过对贤德继母的颂扬,表达了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调风月》则通过对虚荣的侍女燕燕内心的挖掘,显示了他对人性的思索;而《单刀会》中则借关羽之口传达了一种正统的历史观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作为一个浪子文人,浪子的风流与儒者的情怀,在关汉卿身上交融在一起,使得他的剧本在市民性之外,也表现出一定的文人性。
他以儒者的视野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体会出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
而这一切使得他的剧本流露出一种儒者的悲思。
8、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1)浓郁的抒情性:a 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 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撰;(2)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9、马致远剧作的在内容、曲辞方面的特点。
马致远剧作在精神上体现出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他的作品更关注士人的状况,选择文人作为自己表现的主题,如《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青衫泪》借文人和妓女的爱情,写沦落文人的悲哀。
他的神仙道化剧则更多体现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对精神归宿的探讨,如《岳阳楼》、《陈抟高卧》,借吕洞宾、陈抟等人之口,感慨功名的虚幻、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厌倦争名逐利,想要逃避人间的纷扰是非的思想。
马致远剧作有清俊的风格。
马致远剧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其文辞和音律。
马致远剧作非常重视音律,其音律的严整也倍受赞扬。
马致远的曲词在元代也是领袖群英的大家,其辞或洒脱、或畅快、或沉痛,或豪放,整体风格则是清俊隽永。
其中《汉宫秋》第三折中对离情别绪的渲染更是著名,曲子用朴素直白的语言抒写胸中的感伤和悲凉,虽使用口语,却不俚俗。
10、王实甫《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的独到价值。
(1)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
(2)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
(3)丫鬟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4)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5)故事模式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1、朱有燉剧本的艺术成就。
(1)语言朴素生动,并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2)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如探子报告等;(3)对元杂剧演唱体制的突破,除了独唱之外,
又增加了双唱、众唱、接唱等多种方式,几乎把南曲中所有的唱法都包括了。
12、康海、王九思剧作在形式、内容方面的独到价值。
在形式上,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开启了明代短剧的创作。
内容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1)寓言作品的创作,如康海《中山狼》等,选择寓言小说作为改编戏曲的对象,显示出戏曲创作中文学因素、文人因素的加强;(2)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如康海的《中山狼》借寓言来抒写自己的愤懑,王九思《沽酒游春》借杜甫、岑参游渼陂的典故来写自己的积郁;(3)对道德的重视,如康海《王兰卿真烈传》对贞烈的赞扬。
13、阳明心学对徐渭创作的影响。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不仅是人身的主宰,而且是宇宙的本体。
对于情,则教人循其良知,顺其自然。
这些思想直接开启了文学创作中对真情、个性的追求。
阳明心学对徐渭及其创作的影响表现在:(1)对佛道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态度在戏曲理论上体现为将禅悟引进了戏曲评论;在创作上体现为《翠乡梦》破戒点化的佛教题材、大量偈语的运用等。
(2)讲求良知。
在创作中体现为对抒情的"度"的把握,在奇情奇事中,仍时时顾及道德的层面。
(3)崇尚情之真,在创作中体现为《四声猿》中处处流露的"真性情",以及剧本长度、音律等的随心所欲。
14、徐渭《狂鼓史》试析。
(1)情节安排上将故事移到阴间,不仅借阴间地位的颠倒,见出果报的不爽;还借判官的安排使祢衡成为绝对的主角,能够更酣畅地舒愤。
同时因是事后文章,所以对曹操的斥骂便"直捣到铜雀台,分香卖履",显得更加痛快淋漓。
(2)语气雄越,悲愤畅达,语言朴素明白,即使用典,也是选择一些常见的。
(3)唱词的安排、曲调的转换和情节变化颇为吻合。
15、沈自徵《渔阳三弄》试析。
沈自徵的杂剧代表作是《渔阳三弄》。
其中《鞭歌妓》写张建封鞭打出言不逊的歌妓,《簪花髻》写杨慎醉酒后梳髻簪花、游行城市的故事,《霸亭秋》写杜默落第后痛哭于项王庙的故事。
剧本借三个放浪不羁、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体现了晚明文人对个性、自我的关注与追求,在中国戏剧史上堪称佳作。
16、孟称舜《花前一笑》和卓珂月《花舫缘》的异同。
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和卓珂月的《花舫缘》都以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为题材,都感慨唐寅的高才零落、赞赏唐寅的风流才情,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
《花前一笑》更关注唐寅不遇时的诗酒风流,而《花舫缘》则更强调人生的"爱乐相倚",不但写出了不遇的感慨,而且表达了对生死悲欢的认识。
17、南戏与北剧的不同。
南戏是在讲唱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代表性表演发展而成的,其作者,尤其是早期作者大多是以创作剧本谋生的真正的书会才人,因而南戏与北剧有诸多不同。
(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18、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南戏与传奇的差异表现为:(1)在创作主体和演出对象上:南戏多由艺人和书会才人完成,演出对象主要是一般民众;传奇多由文人创作,不仅在民间戏台上演出,还搬演与文人雅座上;(2)在题材内容上:南戏多表现家庭伦理和婚姻问题;传奇则表现出对历史、现实的关切,对个性、情感的张扬;(3)在体制上:南戏体制不规范,语言俚俗,音乐和表演上有很大随意性;传奇体制规范,角色扮演上较南戏有所突破。
19、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
传奇剧本体制特点表现为:(1)剧本不再标题目,而将题目换成副末开场后的四句下场诗;(2)剧本"分出标目",现存最早的分出标目的完整剧本,是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刻本》荔枝镜》;(3)剧本分卷,分卷体例的出现和定型大约也在嘉靖年间;(4)每出后的四句下场诗被普遍采用。
20、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所发生的变化有那些?
研究界一般认为《张协状元》产生于宋代,而《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则是元人的创作。
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由于南戏与北剧的日益融合,由于文人作家的逐步参与,南戏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表现在:(1)内容上,从反映中举士子的婚变负心转而歌颂士子们对爱情的坚贞,关注家庭伦理。
(2)在艺术表现上,首先无谓的插科打诨明显减少;其次曲辞也由俚俗转向优雅诗化;(3)在形象塑造上,剧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丰满,尤其是《小孙屠》中的李琼梅形象刻画更值得肯定。
21、四大南戏所体现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四大南戏",也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这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中的作用。
(2)内容上,《荆钗记》、《拜月亭》赞扬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坚贞,《杀狗记》表现家庭伦理,宣扬孝悌观念,《白兔记》则写发迹变泰的故事。
这些题材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创作的渗透。
(3)形式上,"四大南戏"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
就,对后世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尤其是《拜月亭》一剧,它以多组人物、多条线索来组织剧情,是后来南戏、传奇创作的重要结构方式。
其人物塑造的细致生动,也是南戏艺术进步的重要表现。
其曲词的平易宛转、自然天成,也赢得了后人的由衷赞叹。
22、高明《琵琶记》对蔡伯喈形象和作品结局的改变。
《琵琶记》是根据宋代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来的,高明基本抱持了故事原来的情节,但从新的主题出发,改变了蔡伯喈的形象和作品的结局。
写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就被父亲逼迫进京赶考,考中状元后,牛丞相执意招他为婿,蔡伯喈辞婚、辞官均不获准,不得已入赘相府,淹留京师。
这是他的家乡受灾,五娘在公婆饿死之后,一路乞讨,进京寻夫。
在牛小姐的帮助下,五娘与蔡伯喈夫妻团圆。
最后,一夫二妇回家祭扫,满门旌表。
《琵琶记》通过对蔡伯喈形象和故事结局的改变,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贤孝,另一方面引发了对文人"婚"与"仕"、"忠"与"孝"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
23、《琵琶记》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高明《琵琶记》被称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曲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这体现在:(1)高明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思想,强调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了戏曲的地位,同时使得戏曲充满说教气息;(2)高明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味,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并驾齐驱,使得南戏由民间进入文人的书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琵琶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蔡伯喈在牛府的奢华与五娘在乡下的凄苦成功地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情节(如父母逼试、家乡受灾、媳妇尽孝等)也被后世作家袭用。
24、梁辰鱼《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梁辰鱼的《浣纱记》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的故事。
《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的价值,这表现在:(1)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而其中一些出(如打围、寄子采莲等)在后世久演不衰。
(2)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更多发挥。
(3)以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
25、汤显祖对"情"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的体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把对真情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而这又集中表现在杜丽娘的身上:(1)杜丽娘青春的觉醒、对爱情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自然发展的认识;(2)杜丽娘的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体现了汤显祖"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至情观;(3)杜丽娘复生后对礼义的回归体现了汤显祖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