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检测考试真题十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云南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考试试题(检测方向)
单位:云南天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姓名:身份证号:
一、单选题(每2分,共40分)阅卷人:
1.以下那项属于有机粉尘( B )
A.铅尘
B.棉尘
C.煤尘
D.水泥尘
2.某工作岗位共有4名劳动者,若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个体采样时该岗位应选取多少名采样对象?( D )
A.1名
B.2名
C.3名
D.4名
3.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吸收与于水种生成( C ),再与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成玫瑰红色。
在54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进行测定。
A.硝酸
B.氨
C.亚硝酸
D.一氧化氮
4.某室内岗位会不定期接触高温,应在( B )时间内进行高温测量。
A.夏季最热月
B.工期内最热月
C.夏季最热月晴
天 D. 工期内最热月晴天时
5.滤膜呼吸性粉尘的增量Δm要求为:( C )
A.1≤Δm≤5 B.1≤Δm≤10 C.0.1≤Δm≤5
D.0.1≤Δm≤10
6.化学因素现场采样的频次应当满足GBZ159的要求,物理
因素现场应当至少测量( A )工作日。
A.1
B.2
C.3
D.4
7.如无质控样品,可采用加标回收率进行质量控制,加标回收率应保证在75%~105%。
(A)
A. 75%~105%
B.80%~100%
C.85%~100%
D.95%~105%
8.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 A )
A.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改善劳动条件,从而保护
和促进劳动者健康
B.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C.识别和鉴别是否有新的职业病发生
D.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和预防措施效果
9.下列物质中哪些属于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A )
A.硫化氢
B.氮氧化物
C.苯
D.氮气
10.采样时,应当按要求采集空白对照样品,同一检测项目同一批次样品至少采集( C )个空白对照样品。
A.1 B.2 C.3 D.4
11.滤膜称量前,应将其置于干燥器内(B)h以上。
A.1h
B.2h
C.3h
D.4h
12.皮带长度在( C )以上者在皮带头、尾部各设一个采样点。
A.20m
B.15m
C.10m
D.5m
13.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及其化合物,空气样品用( B )采集。
A、微孔滤膜
B、浸渍玻璃纤维滤纸
C、活性炭管
D、大型气泡吸收管
14.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分为(B)
A.空气动力噪声和机械性噪声
B.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C.空气动力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D.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和气体排放性噪声
15.一个厂房内有8台同类产尘设备进行生产,应选择(B)个采样点。
A.1
B.2
C.3
D.4
注:有多台同类设备,1-3台设1个采样点,,4-10台设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设3
个采样点。
17.活性炭属于(B )吸附剂,水对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影响不大。
A.极限
B.非极限
C.无极限
D.其他
18.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空气中砷及其化合物(除砷化氢外),样品用( A )采集。
A.浸渍微孔滤膜 B.微孔滤膜 C.玻璃纤维滤纸 D.测尘滤膜
19.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和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二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中的粉尘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2mg/m3,是以( A )计。
A、感量0.01mg天平,采集500L空气样品
B、感量0.1mg天平,采集500L空气样品
C、感量0.01mg天平,采集250L空气样品
D、感量0.1mg天平,采集250L空气样品
20.《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中,标准采样体积的条件是指( A )
A、气温20℃,大气压101.3kPa
B、气温20℃,大气压110.3kPa
C、气温10℃,大气压101.3kPa
D、气温0℃,大气压103.1kP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30分)阅卷人:
1.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分类为:(ABC)
A.有机粉尘 B无机粉尘 C混合性粉尘 D其他粉尘 E 电焊烟尘
2.职业卫生检测中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测定法有( ABC )种。
A.溶剂解吸法 B. 热解吸 C. 直接进样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ABC)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A.企业 B.事业单位 C.个体经济组织 D.集体经济组织
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ABCDE)和其他因素。
A.粉尘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生物因素
E.放射性因素
5.采集空气中气态或蒸气态化学物质的采样方法时,有泵型采样法根据使用的样品收集器不同,可分为哪几种方法?(ACD)
A.液体吸收法 B.动力采样法 C.固体吸附剂管法 D浸渍滤料法
6.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时,一般用(AC )作为零点校准气。
A.清洁空气 B.一氧化碳 C.高纯氮 D.以上都是
7.下列关于高温现场测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D )A.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时,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的工作场所,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B.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以及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C.测量前应确定仪器储水槽注入自来水,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浸润。
D.测量时,仪器应固定在三脚架上,同时避免物体阻挡辐射热或者人为气流,测量时不要站立在靠近设备的地方。
8.关于总尘采样,以下正确的是(AC)
A.短时间采样的流量在15~40L/min之间;
B.长时间采样的流量在5~10L/min之间;
C.采样夹在呼吸带高度
D.采样时间越长结果越准。
9.固体吸附剂管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有(AB)
A.溶剂解吸法
B. 热解吸法
C.洗脱法
D.消解法
10. 有害物质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ABC)三种状态。
A.气态
B.蒸气态
C.气溶胶
D.液态
11.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ABCDE)
A、待测物的理化性质
B、毒物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
C、吸收液的吸收容量和吸附剂的吸附容量
D、采样流量
E、采样现场的环境条件
12.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空气样品采集方法包括(ABC)
A、滤料采样法
B、冲击式吸收管法
C、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D、直接采样法
13. WBGT指数是被测点的(ABC)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加权以后得出的数值,单位也用℃表示。
A. 干球温度
B. 湿球温度
C. 黑球温度
D.环境温度
14.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ABC)三种采样形式。
A. 直接取样法
B. 有泵型采样法
C.无泵型采样法
D.大
气泡吸收管法
15.生产性噪声根据其产生的动力和方式不同可分为(ABC)A.机械性噪声B.流体动力性噪声C.电磁性噪声
D.交通噪声
三、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满分10分)阅卷人:
1.短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 15min的采样;长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
(√)
2.噪声土壤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A) 的噪声为脉冲噪声。
(√)
3.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采样点。
(√)
4.对滤膜夹的气密性进行检查时,用手指完全堵住采样头的进气口,转子应迅速下降到流量计底部。
(√)
5.采样人员应依据采样记录单,完整、清晰地记录各项内容,不得使用记录单之外的其他记录载体做临时记录。
(√)
6.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第一共振线是最灵敏的分析线。
如最灵敏的分析线有光谱干扰或测定高浓度样品,可用其他共振线(√)
7.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是典型的质量型检测器,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死体积小、响应快、稳定性好的特
点,是目前职业卫生领域常用的检测器。
(√)
8.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样品检测与分析过程中,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受试液最适宜的吸光度范围应在0.2~0.8之间。
吸光度为0.4343时测量误差最小(√)
9.某工人在使用防护面罩进行电焊作业时,应该测量该工人面罩外眼、面部,肢体以及其他暴露部位的紫外辐射度。
(×)10.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国家标准方法中仅有一个快速直读方法,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卷人:
1. 定点采样,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答:(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4)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2.某公司生产车间存在苯一种毒物,工作班制为三班二运转,对该生产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使用活性炭管采集该车间空气中的苯,实验室用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分析。
解吸液1mL,气相色谱进样量1uL,采样及检测数据如下:
请评价该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状况(已知苯PC-TWA:6mg/m3,PC-STEL:10 mg/m3,该车间温度20.2℃~22.1℃,气压102.1kPa~102.3 kPa)。
解:(1)该工作车间环境温度在5℃至35℃之间,气压在98.8KP a至103.4KP a之间,采样体积不用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V T=V0。
(2)计算各采样时段的苯浓度C STE=(样品浓度×解析液体积÷解析效率)/(采样流量×采样时间)
8:00至10:00工作段空气中苯浓度:
3.2×1÷0.95
=2.2mg/m3
0.1×15
10:00至12:00工作段空气中苯浓度:
18.7×1÷0.95
=13.1mg/m3
0.1×15
12:00至16:00工作段空气中苯浓度:
8.3×1÷0.95
=5.8mg/m3
0.1×15
16:00至18:00工作段空气中苯浓度:
2.1×1÷0.95
=1.5mg/m3
0.1×15
时段为18:00至20:00时,实验室分析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0.9ug/m3,那么该时段工作空气中苯浓度低于:
0.9×1
=0.6mg/m3
(3)计算C TWA
C TWA=2.2×2+13.1×2+5.8×4+1.5×2+0.3×2
8
=7.2 mg/m3(4)计算长时间工作OEL=折算限值×折算因子
RF=8
h ×24−ℎ
16
=8
12
×24−12
16
=0.5
长时间工作苯的OEL=6mg/m3×0.5=3mg/m3
(5)评价
①短时间接触浓度计算结果评价:
10:00-12:00的C STE=13.1 mg/m3大于10 mg/m3不合格。
其他时段均小于10mg/m3,合格。
综合评价结论:该公司员工短时间接触苯浓度超标。
②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计算结果评价:
C STE=7.2mg/m3>长时间工作OEL:3mg/m3,所以该公司员工12h接触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标。
综合评价结论:该公司员工接触苯深度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