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2017年月日授课时数2课时设计李卫华
教学课题1、消息二则审核语文组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4.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消息拟一则标题。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1.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民信息传播与交流需要的一种实用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分类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特点
①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②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③时效性。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看点。

4.六要素
“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一个H”:How(如何)。

其实就是记叙文“六要素”。

5.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语等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明确: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合作探究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五、拓展延伸
1.齐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成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不能更改最高点。

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

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六、板书设计
分类:广义、狭义
新闻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七、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

第二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下面这首诗。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铺开了攻占南京的战场,展示了革命胜利的景象,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诗中流露出的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可以说,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样作为文学家,他写的文章也是气势不凡。


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一则新闻。

1、检查预习: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 芜.湖( ) 歼.灭( )
要塞.( ) 溃.退( ) 荻.港( )
二、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合词句举例说明)
三、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 20日夜安庆--芜湖 30万甚微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 35万甚微
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 35万较强
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五、课堂作业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内容绝对真实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
六、板书设计: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