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联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联系》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3、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两个显著例子------能源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6、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7、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等。

8、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须注意的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

3、“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4、产业结构的转移。

三、学习难点
1、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西气东输过程的深远影响。

3、我国的产业转移。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1)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增多。

(3)联系密切。

东、西部实现相互发展,实现
3、意思
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背景: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

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调配工程:
1、南水北调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东线:
中线:
西线:
3、应对措施: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1、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

据此回答2~3题。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A.南起江苏扬州的江都B.将长江流域的水调至黄河流域
C.利用京杭大运河自流输送D.输水线路跨越五大水系
3、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
A.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B.减少了长江流域的雨水下渗
C.导致长江流域水量不平衡D.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水循环
【探究拓展】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读图“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河、河、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

板书设计(自主补充)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背景:
举措:
意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背景和意义
调水原因
1、南水北调调水路线
调水意义东线
调水对生态的影响中线
西线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二)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2、西气东输
1、线路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铺设管线到上海,全程千米。

还包括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
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途径: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一次跨越,将的天然气最终送到
上海市。

3、西电东送
北线:至
线路中线:至
南线:至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1、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
对西部: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那些并举例说明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

回答(1)~(3)题
(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
(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东部市场需求最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2、下列属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的是( )
①南水北凋工程②三北防护林工程③西电东送工程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⑤西气东输工程⑥断煤外运工程
A.①②③①B.①②③⑤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3、“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 )
A.水资源紧张问题B.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适应问题
C.资源严重浪费问题D.木材短缺问题
4、“西气东输”对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①促进西部开发,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②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初步解决西部水资源缺乏问题④减轻东部地区能源压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⑤今后我国不再使用煤炭作能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
5、西电东送可以缓解我国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南东送使东部工业区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读图,我国“西电东送路线示意”,完成6~8题。

6、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减少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生产成本降低7、⑤处煤炭最丰富的省份和水能最丰富的河段分别是()
A.滇、南盘江B.黔、红水河C.黔、北盘江D.滇、红水河
8、下列有关西电东送对西部地区所产生的积极意义的叙述,较合理的是()
A.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B.可以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C.有利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D.可以带动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发展
9、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主干线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资源状况
D、人口密度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三)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三、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作用:
(1)对区际与区际的一种替代
(2)促进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水平、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地区转移。

3、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如: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2)、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部平衡的产业转移,如: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

第Ⅰ阶段,该工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

据此判断1~4题。

1、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B.原料C.市场D.动力
2、根据生产布局这种变化推测,该公司在第1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A.品牌优势B.成本优势C.管理优势D.技术优势
3、该公司为我国和a、b、c三王国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差异,这足因为它们()
①消费文化的地理差异②生产能力的地理差异③管理水平的地理差异④市场需求的地理差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4、一旦关税等贸易壁垒降低,该公司还会继续保持在a、b、c三国的生产布局,因为它仍然有利于()
①利用廉价劳动力②降低产品运输成本③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④降低原材料消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5、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
A. 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B. 发达国家想在全球推广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C. 赚取更高的经济利润
D. 使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6、“二战”以后,纺织和电视机、照相机的装配等工业,首先在日本迅速发展,后又转向新加坡、韩国等地,其主要原因是()
A.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B. 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C. 利用当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 利用当地良好的工业基础
【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T公司初期在A地建厂制造高档家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后T公司将生产厂迁至B地,随即又在C地建了新厂。

(1)普通家具厂的区位选择属于指向型。

(2)T公司将家具厂由A地迁往B地,可获得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试从工业联系、工人素质和市场潜力三方面,分析在C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

八、板书设计(自主补充)
作用
因素:
我国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类型
迁出地:
迁入地: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
九、学生课后反思
十、教师反思
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涉及区域经济联系内容的试题较多。

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是:①有关“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两个主题,常涉及到国土开发整治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因而试题所选择的区域,一般是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中与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区域;有关“产业转移”的主题,命题时往
往先确定与该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材料,所选区域则服从于试题所选案例的需要。

②试题的综合性强,可以在学科内进行综合,也可以在学科间进行综合。

学科内综合的试题,要求同学们把握好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灵活运用高中阶段所学的地理原理来分析相关的地理问题;值得强调的是,试题可能提供较多的地理数据,要求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③试题主要考查的能力有:把握区域特征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表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等。

P20页的活动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