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小说主旨意蕴探究(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0小说主旨意蕴探究——突破高考第8-9题
小说考什么
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空场所,以及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情节是按一定结构原则组织而成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的过程。
”就揭示社会人生真相、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小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体裁。
阅读小说要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
小说的主旨: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小说怎么考
(1)(2020浙江卷)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2) (2020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3)(2018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4)(2014.重庆卷)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小说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就揭示社会人生真相、反映广阔的社会
生活而言,小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体裁。
小说的主题是寓于故事或构思之中,因此,一般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形象、情节来深刻理解主题。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
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
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材人文主题的梳理
在新教材中,小说的阅读横跨多个学习任务群,如“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等。
小说所反映的人文主题也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文化、人生等多个层面。
因此,研究小说的主题,不仅能使阅读能力提升,更是培养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表1 新课标人文素养的目标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目标
文学阅读与写作了解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了解能够反映体现民族审美趣味,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文化自信的作品。
如选入教材的《促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了解反映革命传统,特别是能够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
如选入教材的《党费》《百合花》《荷花淀》等。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了解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的作品。
如选入教材的《哦,香雪》《祝福》《阿Q正传》《边城》《荷花淀》等。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如选入教材的《复活》《老人与海》《变形记》《百年孤独》《大卫·科波菲尔》等。
跨文化专题研讨深入了解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若干专题,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
表2 新教材单元人文主题的内涵
教材人文主题
必修上★青春激扬:关注国家命运前途,激发青春热情,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劳动光荣:无私奉献,勇于创造,倡导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生命的诗意: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的家园:深刻认识家乡的文化,辩证地思考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参与当代文化。
乡土的中国:拓展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三观”。
学习之道: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读书和学习,养成理性思维,认清事物本质,学会辨别是非、美丑。
自然情怀:珍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梳理合理的自然观。
语言家园:热爱祖国的文字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必修下中华文明之光: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良知与悲悯: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社会人生,激发良知和悲悯的情怀。
探索与创新: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作激情和理性精神。
媒介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真实与虚假,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
抱负与使命:关注现实,观察社会生活,具备襟怀与抱负,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观察与批判: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批判性地看待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
★不朽的红楼: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与经典对话,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责任与担当:培养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的价值观。
选择性必修上伟大的复兴: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百家争鸣: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多样的文化:感受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
逻辑的力量:培养理性思维,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选择性必修中理论的价值: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理性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苦难与新生:思考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历史的现场:应具备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认同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丰富的心灵:感受世界文化风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选择性必修下诗的国度:体察古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古诗词之美,提升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时代镜像:关注现当代文化现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个性发展,拓展人生视野。
至情至性:体察古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古代散文之美,提升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求真求实: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理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备注:标注“★”的为教材中小说单元。
高考小说选材人文主题的梳理
梳理历年全国卷及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真题,总结归纳后发现,在题材、主题及形象意蕴方面,皆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征程上的精神、品质,同时兼顾对优秀的外国文化的吸纳与批判。
表3 历年高考小说选材梳理
年份及考卷选篇及主题关键词
2023年新高考Ⅱ卷《社戏》(节选):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2022年新高考Ⅱ卷《江上》(节选):历史故事改编,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节选):中国革命先辈的坚定意志。
2022年浙江卷《逛》:祖国建设者的家国情怀。
2021年新高考Ⅱ卷《石门阵》:抗战军民的同仇敌忾。
2021年浙江卷《麦子》:边疆守护者顽强的生命力及奉献精神。
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时代境遇中的人情滋味。
2020年全国Ⅱ卷《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爱与渴盼。
2020年全国Ⅱ卷《书匠》(节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20年全国Ⅱ卷《记忆里的光》:对“劳动”的深厚感情。
2019年全国Ⅱ卷《理水》(节选):中国“脊梁”的实干精神。
2019年全国Ⅱ卷《小步舞》(法)莫泊桑:对世事变迁的沧桑。
2019年全国Ⅱ卷《到梨花屯去》: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
当下主流思想与主题示例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爱国、敬业、公正、法制、民主等观念);
②五大发展理念(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③国家荣誉获得者(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等等)体现的科技兴国、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专注与坚守、顽强拼搏、不忘初心等等
④后疫情时代的精神(人与自然共生共处、反思人类行为、团结精神、奉献精神、无畏与担当精神、牢记使命、平凡中蕴育着不平凡等等;
⑤人生存状态的思考,人性的呼唤与拷问,针砭时弊;
小说主旨概念
主旨的范围要比主题广一些,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也称主题意蕴,也可以理解为俗称的创作意图。
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第一,依据题意,打开视野。
依据小说的风格或类型,选准主题探究的角度和层面。
如多样的角度:故事、形象、环境、写作动机等;不同的层面:如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文化类型等。
第二,精准加工,规范表达。
在检索过重要语句后,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专业知识),依据题干要求,将答案信息加工为答案要点。
【思维导图】
探究作品的意蕴,命题指向明确,题目具有开放性。
解题时,要掌握两种探究思路: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
②依据+结论,即通过……内容(或形式),表明……观点。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答题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文本。
[题型1] 主题意蕴的探究
探究主题意蕴,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审题,明确“范围”“对象”“内容”,找到提示性词语,揣摩命题意图;
②熟记关于主题的相关知识,能通过情节、环境、人物、题目和考题迅速判断出小说主题;
③结合题干的提示性词语和答题角度,得出观点,并且用文本内容分析论证;
④组织答案要规范,分条作答,有针对性,语言简练,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题型2] 形象解读的探究
小说形象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考查方式也比较多元:有的从人物的某种描写来探究,也有跟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鉴赏,还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谈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作答时,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须从小说情节、环境描写、写作技巧和小说主旨等角度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小说形象的。
[题型3] 情节构思的探究
对情节构思的意蕴的考查,探究的主要方向是:情节是否合理,更认可哪种情节,结尾该如何处理更好,等等。
作答时,可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①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②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在作答时,我们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组织恰当的材料。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
一顿吧。
”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
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
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
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
他蹓达
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
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
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
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
”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
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
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
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18.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题干要求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作答时不要脱离文本,抓住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中作者文笔的清新,对儿童生活的熟悉、热爱,欣赏童真童趣,关注儿童成长。
另外,透过文中小哥儿俩的成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母爱的颂扬。
文中还写了母亲对孩子要去打野猫为八哥鸟报仇的态度以及小哥儿俩对小动物的爱护,也表现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方法小结
作品意蕴探究题侧重的是小说内容、主旨层面的探究,往往会涉及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因此,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多角度探究。
尤其要学会从情节或人物等角度进行探究。
如小说形象分人物形象、物象两类,而人物形象又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形象,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表现等等,都可作为探究切入的角度。
另外,在探究小说思想意蕴时,要学会把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
启示感悟类探究题要求谈受到的启示和产生的感悟,题干多带有“启示”“感悟”等字眼。
探究要点有两点:一是依据文本哪点(些)内容(有的题干给出依据,如结合“××”谈;有的未给出依据,未给出依据不是没有依据,而是要结合文本自由选择依据);二是有什么(哪些方面)启示感悟,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有的题干限定了角度,如要求结合人生(或联系社会等)。
未作限定的可以结合文本自由谈启示感悟。
但多数集中在现实社会、人生、文化审美(写作)等方面。
可以多角度谈启示感悟,但无论哪个角度,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答题规范】
1.总分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总分总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自己的观点。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
【注意】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
③揭示……人生道理
④对……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情感
(三)解题方法
(1)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
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
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剖析主题。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2)答题技巧
解题常见失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答漏,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解题常见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答题注意点】
①注意分析方法。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
②注意思维整合。
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否则容易造成失误。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
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中举是一场悲剧
理由是:(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了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名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