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散文名家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感性与理性的自由切入与转化
9
关于学者散文
余秋雨是“学者散文”、“文化散 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依仗渊博的功 底和史学根基,以及平常的文化感情和 艺术表象力,用散文结构中国文化巨大 的内涵,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 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 格构成,其次,他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既有生命的体验又有哲理感悟,气势 宏大,具有艺术感染力。他的散文对当代 散文具有深渊的开拓意义。
从80年代中后期起,他在《收获》杂 志为他开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两个专栏上,发表了他走出书斋后创作的 大量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分别结集为 《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此后又有 选本《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和散 文新作《霜冷长河》等作品出版,在“文 化散文”创作中一时蔚为大观,成为广大 读者争相传阅的对象。
18
作为90年代“文化散文”创作产量最丰、影
响最大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的散文作家,余
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
性。这位学者型的散文作家的专事散文创作
之前,曾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从事戏剧艺
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了一些颇有
影响的艺术理论和文化史论论著。在从事教
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个学者的生命形式
22
在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余秋雨说: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 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睛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 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 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 很多储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 而中国文化的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 苍苍的大地上。
23
17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文学 中所表现的那些最优美、最动人的情感 都是饱含着生活的杂质或内蕴着种种互 相矛盾的价值判断的、混沌的团状物, 这种情感一旦清晰化,文本的所谓“味” 也就丧失无余。所以,用学术理性思辨 过程去要求艺术情感表达过程,必然南 辕北辙。毋庸讳言,余秋雨对当代中国 散文美学的贡献是重大的,关于其文本 的美学意义,除了已有的一些批评家的 发现之外,可以言说的内容还有很多。
29
= 2、感叹一种文化的历史兴衰。文化作为人类
物质生活和精神和活的一种历史沉淀,在它的 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会经历许多兴衰 际遇,就要经历历史风雨的冲刷淘洗。今人所 面对的,只能是在这种历史的兴衰际遇中,经 过历史风雨的冲刷淘洗所留下的文化的残存物。 这种文化的残存物,在今人眼里既是一种文化 的特殊标志,同时也记录了该种文化在历史的 兴衰际遇中所留下的冲刷淘洗的擦痕。深入这 种文化残存物的里面,细致地辨认这种文化残 存物所存物留的历史风雨的擦痕,不但可以捕 捉到该种文化从无到有、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同时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该种文化的命运变迁 所昭示的历史宿命。
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
果体现为一种文化事象,往往不是已经消逝了
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活动本身,而是这些活动所
留下的一些历史的遗留物。这些历史的遗留物
虽然不能系统地呈现一种文化形成的历史和完
整的形态,但却保留了该种文化的深厚的精神
积淀。余秋雨的这类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历史的
遗留物,去追寻一种文化孕育、萌芽、生长和
散文”、“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
依仗渊博的功底和史学根基,以及平常的文
化感情和艺术表象力,用散文结实中国文化
巨大的内涵,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
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
成,他的散文对总共当代散文具有深渊的开
拓意义。《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第一本文化
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 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 哗的一声奔涌而出。”中国古代山水,正是 因为有无数“有悟性”的文人,先先后后在 同一个地方站立过,所以才把他们的经历、 学问、思想、情感乃至整个人生和命运,都 留在了这平平常常的山水间,形成了一代又 一代层累地堆积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所以 才引发了作者的兴趣。
15
故此,历史不论如何辉煌灿烂,但那只能
在精神上激励后人,而不是重新回到文化怪圈
的魔道里作茧自缚”。“《文化苦旅》的出现,
是我国当代散文创作中一次货真价实的理性精
神的回归,是我们民族文化诗学多彩多姿的一
次集粹”。然而,总是有那么一些“不解风
情”、“煞风景”的俗人,不知是因为缺乏艺
术感觉,还是出于某种毫无真正的学术精神的
散文名家
余秋雨
1
余秋雨
1946年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 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 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 学会会长。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 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 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 生主业。
2
代表作:
散文集
《文化苦旅》、《山居笔 记》、《霜冷长河》、 《千年一叹》、《行者无 疆》等。
和存在方式,他也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和拷问: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
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
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19
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
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 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 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 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 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 企盼的自身健全?”因为这种反省和拷问, 所以他才“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 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 推开了书房的门”,在古老中国的历史长 河中,在遍布华夏的文明遣址上,同时也 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山山水水间,开 始了无尽的精神漫游和文化追寻。 20
14

一座丰碑,“这个拥有双重内含象征意 义的书名,一方面指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悲壮 历程,民族文化精英们差不多都是背负着沉 重的十字架去创造的,它的衰落和遗忘更是 悲剧性的;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心路历程的举 步维艰”,对于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辉煌业 绩,“余秋雨把它们当作有生命的遗迹,但 他的研究与其说是迷恋、招魂,还不如说是 一种清醒而又无奈的告别。
10
关于“学者散文”(大散文)的概念:
学者散文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 学者写的散文;二是强调才学、理趣 的学者型散文。前者表示作者的职业 身份,后者则强调作品的学术文化内 涵。学者散文的作者大多为学界的学 术泰斗,他们有着丰富的学术修养和 生活经历以及艺术体验。
11
余秋雨创作:
从国内到国外,从中华文明到其他
其一是以完全个体的体验和语言方式, 来努力摆脱集体性普遍性的定论,在个体思 考的基础上完成个人性的叙述;
第二是这种个体叙述又必须能够挣脱纯 粹学术性的诱惑,不纠缠于学术性的辩白, 以文学的感性形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忧思, 成为一种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世间话语”。
6
二、作家成就:
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余秋雨是“学者
1.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单一 主题表达的层面,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透视 某一景观与现象,在一种多元化发散式显现中 突现所写对象广阔、丰富的含义。
2.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参与了作者主题的 精神建构、情同于与景。
3.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传统政治所部记载 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当中历史瞬间和历史画 卷。
获得首奖。
7
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 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 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 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理与情的融合统一。
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8
三、余秋雨对当代散文的贡献
26
(一)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文化内 涵 围绕上述主题,余秋雨的散文 创作主要从如下几个精神向度, 展开了他的文化寻觅。
27
1、追索一种文化生成的奥秘。文化是人
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积淀,大到一个民
族的文化,小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或一个行业的
文化,都与该民族、该地域和该行业的物质和
精神活动的一定历史和现实环境有关,是这些
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4
一、《文化苦旅》创作简介
“苦”: 既有旅途艰辛之意,
更表达了作者在反思中国 文化、中国文明和中国文 人时所感受到的“苦涩” 和忧患。
《文化苦旅》选择的对
象基本上是具有文化史意
义的人文山水。
5
余秋雨的写作意图:
3
余秋雨评价
余秋雨的出现之所以引起如此的强烈的反响, 就是因为他为中国当代散文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 地,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 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想像的新天地。要做到 这一点,就必须挣脱流行的自然景观的赞叹的现成 话语,更新话语的内涵。对于传统的抒情话语,余 秋雨既是横空出世,又有一点眷恋徘徊。所幸的是, 他的智性追求和他的诗情在话语的重构上取得了某 种平衡。
24
作者“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 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 脚印的所在”,是一种“人文山水” 而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无疑正 是要从这些历史文化蕴含极为丰富 的山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 迹,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通过这 种追寻和发掘,既寄托自己的文化 关怀,又给读者以文化启迪。
25
他的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也主 要体现在这些散文之中。在谈到这些自 然和人文景观召唤自己的“文化指令” 和自己的散文创作观照这些自然和人文 景观的“精神标准”时,余秋雨说: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 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 每一次博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 们要远远近近的它呼喊几声。”
文明,秋雨先生一路上产生很多疑问,
边走边寻找答案,运谋成篇。脚踏实
地的考察,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感受,使
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得
出“中华文化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
固和腐朽”的结论。
12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 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 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有理论专著《戏 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 术创造工程》等。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 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学术冲动”,甚至是摆不到桌面上来的“酸
葡萄心理”,对余氏提出了种种批评。这些批
评,或从其笔下史实的一些瑕疵或“硬伤”人
手,或苛求其观点不新或错误,看似颇有道理,
其实不通。
16
一来诚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过的, 名著诸如《红楼梦》、《荡寇志》、 《镜花缘》、莎土比亚戏剧等均有失误, 一部作品能将瑕疵减少到零当然更好, 但如果这部作品的主体站住了,有些小 误又何足怪! 二来人的理智与感情常常 矛盾,理智知道怎样做,感情却偏要另 外做,因而文学中的思维常可允许为一 种错误思维,只要能传达出最佳效果, 虽错亦动人。
21
进入新世纪以后,余秋雨又借香港 凤凰卫视组织的“千禧之旅”和“欧洲 之旅”,将自己的精神漫游和文化探寻 的足迹,拓展到中东、南亚和欧洲各地, 陆续出版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 等新的散文作品集,在探索了中华文明 之后,又相继对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 明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探寻,表现了这位 作家在“文化散文”创作方面的最新成 就和持久不衰的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13
90年代散文领域最为轰动的事件莫 过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海内外的 风靡。对此,赞之者称为“它不避嫌疑 地让散文这种日见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 些比较重大的心灵情节”,“可疗文坛 时疾,什么叫修养,什么叫高尚,什么 叫文章,《文化苦旅》的每一篇什都会 给你答案” ;“它融文学、美学、哲学、 史学,以及其他学科为一体,……能超 越地缘政治感觉,提供心理文化感觉” ; 在“文化接轨的航程”中, 《文化苦旅》
发展、演变的奥秘的。
28
如《莫高窟》写敦煌佛教文化、《抱愧山 西》写山西晋商文化等。前者通过审视敦煌洞 窟开凿兴建的历史和洞窟壁画形成的历史,深 入地揭示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历史 众多信徒虔诚的心灵所孕育创造的辉煌的佛教 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心底的“一种彩色的梦 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的产物。 后者则通过考察山西境内现存的一些商号的遗 址和它们的兴衰的历史,深入地揭示了山西独 特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习和历史变迁对独特的 晋商文化所起的孕育和催生的作用。这类作品 更多地表达的是作者对一种文化的赞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