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推进思想品德新课程协作教研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课异构
同一课题,不同教师不 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 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 避短,共同提高。
“同课”因子
课程性质相同; 课程基本理念相同; 课程目标相同; 教学内容相同; 教学时间相同.
“异构”因子
教学理念异 教学目标异 教材分析异 学情分析异 教学手段异 教学重难点异
教学资源异 (狭义) 教学流程异 教学结果异 教学反思异 教学再行动异
老师们在分享彼此经验、反思失败教训、 共享更多资源的团队互动平台上,倾诉自 己的感悟,释放自己的困感,提出自己的 见解,在交流中有了碰撞,在碰撞中有了 感悟,在感悟中有了启迪,在启迪中有了 出路,老师们自身也感觉在片区的表现是 一种更高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摘自中西片的阶段总结

研究准备


3、民主、和谐、积极互动的教研氛围:我们 的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为大家研 究课堂教学、学习新课改中的教学方法、反 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 供平台,因此,上真课、研究真问题、说真 话是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针对性、实效性 的关键。 4、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运用:把“不求每节 课都出彩,但求每次都有提高;不求人人成 为名师,但求人人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 格”作为我们的对教师教学评价和成长评价 的终极目标。
八、初步效果
பைடு நூலகம்


1.初步建立了“同课异构”操作模式。 基本模式:方案设计→课堂教学与观察→评议 反思→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次评议反思→ 撰写反思案例 1人或多人同课异构模式: 十三中、首师大附中模式:个人备课→集体备 课→试讲→研讨交流→个人再次备课→进行试 教→完善教学设计→观摩教学→撰写反思案例 四中群体性研修模式模式:集体备课——1人主 教——集体听课——实录——集体研讨——个 人叙事
研究重点

通过运用比较研究法,用“比较” 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 侧重点是在研究“异”。
研究目的

促进年青政治教师反思能力、教学 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 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有利于“实践 反思、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思 想品德新课程教研新模式,促进协 助教研文化的形成。

五、同课异构的操作理念与基 本流程
同课异构的特点
我行我秀——教学风格独特性 比较研究——教研成果发现性 反思行动——教学行动再创性
四、课题研究的准备、重点、 目的
研究准备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即教师对科研与教 研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对校本教研与个人专 业化发展的关系、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对行 动研究的作用与认识等等。 2、教师实施同课异构教学的技能水平:熟练 掌握“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基本程序和要 求;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 感体验与教材进行对话;能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反思和自我扬弃;在群体研讨和反思中, 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交流。
七、过程管理






研制课题实施方案,按进度推进 构建课题研究管理网络。 构建“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 组建“同课异构”指导专家队伍。 坚持“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专题化制度。 坚持周四“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日以及与高校联动制度。 坚持“同课异构”现场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制度 建立课题例会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与日常教研工作相协调制度。 做好大事记。 加强阶段性成果的收集与整理 及时物化宣传研究成果
以“同课异构”为载体 推进思想品德新课程协作 教研文化建设
一、研究的原始冲动
片区、学校研究活力不足 教研与科研脱节 年青老师的成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 状态 教师缺乏“行动跟进”的自觉性和 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理论意义

(1)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三种 基本关系,这就是单干、竞争与合作, 而合作互助才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 三者也并存于教学当中,理想的课堂教 学状态是把握三者间的平衡。而当前的 教学过高地强调了竞争而不是合作互助, 导致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的 产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以“同课异构”为载体的片区协作教研 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 个性的解读和创造,它给教师提供了开展 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 的实践,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素 养的平台;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 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是一种成就, 在研究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 自己! ——摘自北片的阶段总结

操作理念:“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 源共享─反思提高”

基本流程:方案设计→课堂教学与观察 →评议反思→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 次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
同课异构的实质——“课”
教案编写。 课堂评价

反思课例的编写。
六、“同课异构”的主要形式
现场教研: 校内“同课异构”。 片内校际“同课异构”。 片际“同课异构” 。 城乡“同课异构” 。 录像 网络教研。
八、初步效果

2.构建“同课异构”教研网络平台。 3.构建“同课异构”教学评价与监控 体系。 4.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协作 教研文化的形成
“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评议、从反 思到磨课,我们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孤 军作战、‘孤组’作战,而是‘集团作 战’,因为我们后面有一群人,一个专业 团队。”
三、“同课异构” 的界定

“同课异构”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了解 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教师真正 成为行动的研究者而进行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一方面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 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 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 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另一方面让教师在参与教 研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和研究 思路,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学会在互动中 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二、理论意义

(3)教育理论认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 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提倡教师之间在 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 和合作,能够通过教师彼此的互助支持, 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
二、理论意义

(2)认知理论认为,同伴之间的交流, 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质量, 而且在互助学习中,教师既是参与者、 聆听者又是解释者,比单纯是聆听或解 释者的认知水平高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