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说明书
⼀、城镇概况
1.区位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县城⼤⽯⼝距景德镇市区6公⾥,东邻休宁县、婺源县,西毗波阳县,南接乐平县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祁门县和东⾄县。
古城为浮梁镇旧址,处于新县城的东北⽅向,整个古城⾯积为0.46平⽅公⾥,规划总⾯积为2.27平⽅公⾥,以古县衙为中⼼,向四周扩展,北⾄规划新平路,西到⽩塔镇,东南依昌江岸[1]。
2.⾃然条件与资源条件
浮梁县以中低⼭、低⼭和丘陵为主,总的趋势为东西北三⾯⾼,三条⼭脉向西南低去,地形起伏变化较⼤。
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平均海拔40~50⽶。
昌江为境域主要河流,⾃东北向西南绕境⽽下,横穿整个古城,并在凤凰嘴处接纳主要⽀流东河⽔,丘陵之间,多条⼩溪也汇集昌江,形成脉络状河系结构,与茂密森林共谱“青⼭绿⽔”绿⾊⽣态。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候,热量丰富,⾬量充沛,光照充⾜,⽆霜期长。
年平均⽓温17.1℃,极端最低⽓温—10.9℃,最⾼⽓温41.8℃,年平均⽇照1968.5h,年平均降⽔量1768.9mm,年平均⽆霜期248天。
浮梁县陶瓷烧造源远流长,孕育了瓷都景德镇。
⾃然资源⽐较丰富,主要矿产有沙⾦、⽩云岩、⾼岭⼟、瓷⽯、⼤理⽯等;林业以茶叶为主。
矿产资源中⾼岭⼟最早开发,质量最优,其次瓷⽯、⼤理⽯、⽩云岩资源也极为丰富,都为陶瓷的优质原料,均有⼯业开发价值。
境内植被类型多样,其中森林覆盖⾯积最⼤,达到了总⾯积的58.4%,还有⾃然草被和农⽥植被共同组成了绿⾊⽣态环境[1]。
3.社会经济条件
根据各⽅⾯资料统计,1999年全镇国民⽣产总值为4578万元,其中第⼀产业为921万元,第⼆产业为1979万元,第三产业为1678万元,分别占国民⽣产总值的20.1%、43.2%、32.7%。
⽬前在浮梁县城⼤⽯⼝建⼀茶⼚,年⽣产加⼯能⼒红茶2万担,绿茶1万担,为浮梁茶区中⽣产能⼒最⼤的精制⼚,已成为县城中龙头企业。
旧城内景德镇啤酒⼚、花炮⼚等企业效益良好。
4.⼈⼝构成现状
到1999年末,浮梁镇总⼈⼝为13868⼈,集镇⼈⼝10036⼈(其中古城1843⼈、县城8193⼈),从业⼈员数为2968⼈,农业⼈员8093⼈,外来⼈⼝650⼈,⼤多从事农业、瓷业、商业、运输业和茶业。
5.城镇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浮梁县的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貌⽇新⽉异。
它以林茶加⼯⼯业为特⾊,服务于瓷都经济的景德镇市。
形成以新城区为中⼼,南北两端的⼯业区、古城区为附翼的布局态势。
古城的⽂、教、卫等设施配套较完备。
据资料显⽰,古城共有中学1所,⼩学1所,卫⽣院1所,⽂化站1个,邮电所1个,其它公⽤设施较匮乏。
全县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各村都有⼲道相通,其中从县城⾄古城的滨江路已经修建,且古城
南部不远处的景—婺—黄⾼速公路即将动⼯。
因其主⼲河流昌江受季节性影响较⼤,且铁路部门将桥墩建在航道上,影响船只安全运⾏,⽔运⽹络⽬前已基本衰退。
古城架设了临时送电进户的输电线路,10千伏输变压器建设⼯程已完成,⽬前城内尚⽆道路照明。
6.历史⽂化遗址
源远流长的古城⽂化,是浮梁⽂化精神的主体,是其兴衰变迁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强⼤的吸引⼒。
6.1 浮梁古县衙为江南唯⼀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县衙等收为五品,⾄今有170年的历史,占地64495平⽅⽶,其规模⾮同⼀般,已被定为省级重点⽂物保护单位。
6.2 宋代红塔(江西第⼀塔),塔⾝形像简洁壮观,“西塔⼣照”为古昌江⼋景之⼀。
6.3 古城北部的宝积寺遗址。
6.4 ⼀段长约六⽶的古城墙遗址及残存的洗⼼沟⽚段。
7.建筑质量评价
保护城市的特⾊是⼀个城市历史⽂化遗产保护的⾸要⽬标。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最主要的物质元素,也是表现城市特⾊的最重要的要素,⽽古城历经沧桑后,已是多种建筑重叠、交叉和组合的结果。
因此,对古城作建筑分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
视觉世界中理清城市的脉络和纹理,从⽽在其中考虑需要保护的东西。
此外,建筑分类分析的结果不仅仅在于可以找到体现和保持城市特⾊的对象,同时也将使保护规划的措施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在保护规划中对建筑进⾏分类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考虑:(1)建筑价值:建筑类型、建筑保存状况、建筑的景观区位和其对城市空间特⾊形成的重要性。
(2)建筑特征:体现建筑特征的建筑构成要素、体现建筑特⾊的建筑环境要素。
本次古城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作出历史⽂物保护、⼀般性保护、⾮保护或拆除等⼏种分类标准,是根据本次古城规划的需要来制定、实施的。
7.1 历史⽂物保护类建筑:是经历了久远的年代,见证了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能如实反映历史遗存的建筑,是本次保护规划中保护的核⼼内容,主要有古县衙、西塔和古城墙。
7.2 ⼀般保护类建筑:是具有地⽅特⾊,能体现民俗风情的,并达到⼀定年限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主要有古民居、明代牌坊。
7.3 ⾮保护类建筑:是既不能体现地⽅特⾊⼜不具备其它保护意义的⼀般商业和居住类建筑,主要是⽼滨江路两旁的民房和商业建筑。
7.4 优先拆除类建筑:是⾮保护类建筑的附加部分、难以修复的⼜不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在道路规划中需要剔除的建筑以及在保护规划中需要拆迁的建筑。
(具体见建筑质量评价图)
⼆、古城发展条件分析
古城始建于唐元和⼗⼀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浮梁镇旧址,现与新城区、⼯业区共同组合成浮梁县城,为景德镇市卫星城。
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景德镇的演变密切相关,从古⾄今,尽管古城伴随着岁⽉的沧桑发⽣了很⼤变化,但它仍是集历史⽂化和⽥园风光于⼀体,景致优雅的旅游区。
1.古城发展的不利条件:
1.1 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活⼒衰退,建筑年久失修,质量普遍较差,因此在古城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古城恢复活⼒。
1.2 古城内多处⽤地荒废,周围环境⽔平较差,绿地和开敞空间不⾜。
1.3 古城保护区内的建筑多为徽派建筑,但多数居民住房条件较差,需⼤量维修,且许多建筑被搭建,严重影响了古民居街区的保护。
1.4 啤酒⼚虽给古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成为古城内环境污染的根源,破坏了城内的⾃然⽣态环境,因此在远期规划时应考虑将其迁移。
1.5 古城内现有的接待设施严重不⾜,没有⼀家星级宾馆,为了能使古城与现代旅游业发展接轨,应加强这⽅⾯的建设。
1.6 古城现有的景区太少,为游客开发的参与性项⽬⼏乎没有,旅游景点的吸引⼒不够。
2.古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古城南部不远处景—婺—黄(景德镇—婺源—黄⼭)⾼速公路的兴建给古城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且古城到达各交通主⼲线都很便捷,这极⼤的加强了古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2 古城的城市传统格局尚在,具体体现在街道、⼩巷等道路⽹络和⽔域体系上。
如北部的⼀条古民居街区保留有⼤部分的徽派建筑,极具历史价值,可进⾏保护,供游⼈参观,向⼈们展⽰历史建筑及⽂化。
2.3 有些重要标志性建筑尚在,如:
2.3.1 清代古县衙,现保留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堂、⼆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其建筑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和俏雅⽣辉。
游历古县衙,既可欣赏建筑的美妙,⼜可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它的存在是⼈们考察和研究清末政治、经济、⽂化状况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极具游览价值。
2.3.2 宋代西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的佛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具有旅游开发的前景。
2.4 总体的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尚在;
2.5 整体的城市⾊彩尚在。
2.6 浮梁为历代贡茶的⽣产地,陶瓷⽂化的发源地,因此可依靠现拥有的⼈⽂历史、⾃然资源,注⼊瓷、茶⽂化,开创出新意,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流。
三、规划背景、依据、原则、⽬标及指导思想
1.规划背景
1.1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浮梁县在各个⽅⾯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但古城却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步失去古城风貌,由于⼈为的和历史的原因,许多历史⽂物都遭受到严重破坏:城隍庙、夫⼦庙、宝积寺荡然⽆存,按察院摇摇欲坠,“洗⼼沟”踪迹难寻。
因此,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物及古城风貌,县政府提出了对古城进⾏保护与控制规划。
1.2 ⾃古以来,浮梁⼈“摘叶为茗,伐槠为纸,坯⼟为器”,以茶叶和陶瓷闻名于世,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
浮梁古城始建于唐朝,是整个古浮梁的政治、经济、⽂化的中⼼,其丰富的历史⽂化遗产和深厚的⽂化沉淀为整个古城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1.3 受认识程度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古城旅游区多年来未得到全⾯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利⽤,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结合形势,抓住机遇,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给古城注⼊新的活⼒,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与全国各地的⽂化和经济交流,是当前的⾸要任务。
2.规划⽬标
充分协调历史⽂化遗产保护与再利⽤,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活,促进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保护传统风貌,创造特⾊环境,开发旅游景点,振兴地⽅经济。
以古城为依托,以⽣态⽂化为基调,突出浮梁“瓷茶⽂化、县衙⽂化、宗教⽂化、⽣态⽂化”,把曾经辉煌,现已荒废的古城开发建设为⼀处历史与现代,古典与⽂明相结合的⽂化旅游胜地[3]。
3.规划依据
3.1 《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2 《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
3.3 《景德镇市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2010),1996;
3.4 《景德镇总体规划》;
3.5 《浮梁县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00
3.6 《浮梁县国⼟总体规划》,2000
3.7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
3.8 《浮梁县志》;
3.9 浮梁政府、国⼟局等有关部门的综合指导思想和意见;
3.10 相关地形测绘图(1:1000)等。
4.规划原则
4.1 保护开发原则
古城保护要兼顾历史⽂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2]。
4.2 独特性开发原则
研究分析古城的特⾊,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明和物质⽂明的建设。
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古城的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作,⽽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并且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化的前提下,对⼀些历史⽂化遗产进⾏合理的开发和利⽤,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
4.4 整旧如旧原则
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不是“返⽼还童”[2]。
4.5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完整性和近远期发展的适应性与衔接性,切实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未来的关系。
5.规划指导思想
重点保护⽂物建筑与质量较好的古民居以及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
保护整治古城内可修缮的历史建筑,以及主要特⾊街道的风
貌景观,严格控制建设控制区的建筑⾼度、体量和形式。
通过⽤地调整,风貌整治,局部更新,逐步改善古城的保护区的周边环境。
开发商住区,提⾼当地⼈民的⽣活质量,改善古城内的⽣活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条件,适当调整道路,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开发滨⽔景观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古城规模及环境容量预测
1.⽤地规模
本次规划总⽤地规模为227.40公顷,其中建设⽤地为114.99公顷,⽔域及其周边⽣态林地112.41公顷。
2.⼈⼝规模
规划区内⼈⼝主要由古城居民和周边村民构成。
据资料统计,规划区内总⼈⼝约为2200⼈,⼈⼝⾃然增长率按8‰计。
近期(2004-2007):考虑旅游项⽬启动,对周边地区产⽣吸引⼒,按50⼈/年计,则近期⼈⼝为:
近期⼈⼝=2200×(1+8‰)3+50×3≈2500(⼈)
中期(2008-2013):旅游项⽬发展顺利,机械增长数按80⼈/年计,则中期⼈⼝为:
中期⼈⼝=2500×(1+8‰)6+80×6≈3000(⼈)
远期(2014-2020):旅游项⽬发展成熟,古城风貌格局形成,机械增长数按100⼈/年计,则远期⼈⼝为:
远期⼈⼝=3000×(1+8‰)7+100×7≈4000(⼈)
3.旅游环境容量规划
旅游环境容量,⼜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其实⽤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种强有⼒的⼯具,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另⼀⽅⾯,旅游环境容量作为⼀种管理⼯具使⽤,在客观上也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
我国在旅游开发中使⽤的基本空间标准主要来⾃借⽤西⽅同类指标和⾃我经验,按照我国古典园林游览的基本空间标准,以50平⽅⽶/⼈左右为宜。
计算古城景区每⽇极限客容量采⽤两种计算⽅法:
3.1 正常开放时⽇(⼀般管理)
古城景区总⾯积:131.7公顷;
每个游客⼼理承受空间:100平⽅⽶;
游客平均游览时间:12个⼩时;
⽇开放时间:12个⼩时(7:00——19:00);
年开放时⽇:全年开放;
景区⽇容量:1.3万⼈次
3.2 节庆时期(⾼强度管理)
古城景区总⾯积:131.7公顷;
每个游客⼼理承受空间:50平⽅⽶;
游客平均游览时间:12个⼩时;
⽇开放时间:15个⼩时(7:00——22:00);
年开放时⽇:重要节庆(例如瓷艺千年盛会);
景区⽇容量:3万⼈次
古城景区实际接待容量为7500-10000⼈次,说明景区可以有很⼤的发展潜⼒,特别是在景区内举⾏节事活动,将可以充分利⽤空间潜⼒,局部地区的极限环境容量可达到25000-30000⼈。
五、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及规划结构
规划中突破原有封闭的时空疆界限制,依⼭就势,根据古城的发展⽅向、性质、规模等因素,划分为⼗⼤功能区,由北到南分别为:
1.1.1 ⽣产服务区
该区位于古城北部,原为花炮⼚和啤酒⼚,是古城主要的污染源,现规划为⽆污染的轻⼯业园区,主要为古城服务,可发展旅游相关产品。
1.1.2 ⽂物古迹保护区
该区⽤地范围北⾄新平路,南到城楼。
该区⽂物古迹较多,如江南第⼀县衙和宋代西塔就坐落其中,并且修建和迁⼊了西塔寺和⼀些古民居,完整的体现了古城风貌,是古城内的主要游览景区。
1.1.3 古城风貌区
该区位于古城东北部,东临昌江,是古城内保护较完好的⼀个古民居街区,街道仍保持为古代传统的城市格局,其居住建筑⼤都为徽派建筑,体现了古城的城市肌理,该区主要采取保护和修复。
1.1.4 商住开发区
该区位于古城东部,东临昌江,原为⼤⽚的荒地和⼀些破旧的建筑,现规划为商住区,既可为城内的居民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可给城内的旅游开发提供⼀定的经济条件,促进古城的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建筑体量、样式、⾊彩、层⾼,⼀定要和古城总体风貌相协调。
1.1.5 滨⽔景观带
该区位于昌江西岸,北⾄新平路,其地势低洼,植被茂密,是⼀优美的⾃然⼭⽔景观带。
规划将⽔景引⼊了古城内,在此区域修建了三贤堂、旅游码头和⼀些观景台,既可领略江边的美景,欣赏对岸的“两江印⽉”、凤凰岭,⼜为居民提供⼤量的休闲去处。
1.1.6 韵琴湖风景区
该区位于古城西部,在此区域设有多种活动休闲设施,沿湖边修建了魁星楼等⽂化建筑,是⼈们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成为古城向西边拓展的过度地带,它不但对于其西边⽤地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且也将⼭之风景引⼊了古城内,使古城真正成为“⼭⽔⽥园千年古城”。
1.1.7 茗茶故⾥园
该区位于古城西边,是⼤⽚的丘陵⼭地、茶林园地。
浮梁的茶⽂化如同瓷⽂化源远流长,因此利⽤此地形风貌,⼤⼒挖掘其千年历史的茶⽂化底蕴,以茶为载体,在游客休闲观光时,亲近⼤⾃然,享受⽣活。
1.1.8 农业观光园
该区北临茗茶故⾥园,主要采⽤农家乐的形式,以“绿⾊⽂化,花园农业”为宗旨,发展特⾊农业、观光农业,形成看、玩、吃、购、娱⼀条龙的⽣态农业观光园区。
1.1.9 ⽣态林地观光园
此区为⼤⽚的森林,现规划为森林公园,既可改善境内的⽣态环境,⼜可给⼈们提供⼀个拥抱⼤⾃然的场所。
1.1.10 旅游服务区
该区位于古城南部,北⾄城楼,南⾄⼊⼝⼴场。
该区包括美⾷街和古玩街,集中开发浮梁特⾊的绿⾊旅游⾷品,并且建有前店后坊式陶瓷吧,游客既可欣赏陶瓷艺术品,也可亲⾝经历制陶之乐,品瓷之趣。
此区主要为旅游休闲服务的设施⽤地和居住⽤地。
1.2 规划结构
依托现状,结合古城发展⽅向及性质,整个古城规划结构为1条景观主轴和3条景观次轴,其中主轴由⼊⼝⼴场经⽂化⼤道到达城楼,沿古城中⼼延伸,各种景观沿轴线布置,形成景观通廊,次轴⼤都相互平⾏,与主轴交叉,将古城风貌与现代旅游风景区相互贯通,形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整个规划采⽤了“六区四轴⼆⼼⼆带”的规划结构形式,具体来说:
1.2.1 六区
“六区”指的是将古城及其西部开发区分为的六个功能各异的区域,即⾃然⽣态农业观光园区、韵琴湖风景区、⽣产服务区、古城风貌保护区、商住开发区、旅游服务区。
“四轴”即指1条景观主轴和3条景观次轴
景观主轴位于古城中部,是古城内主要的硬质景观轴线,从⼊⼝⼴场经由⽂化⼤道到达城楼,再经过祠堂、西塔寺、西塔,最后到达古县衙,有机联系古城北部和南部。
1景观次轴位于古城北部,以三贤堂为起点,穿过古城墙遗址公园,再到古县衙,最后通往西部的⾃然⽣态园区。
它有机联系了古城风貌与现代观光园,体现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2景观次轴位于古城中部,沿东北部古城风貌区的古民居街区到达西塔寺,再通向韵琴湖风景区。
它将⾃然与⼈⽂景观紧密的联系在⼀起。
3景观次轴位于古城南部,从昌江岸边沿古玩街到达城楼,再通往韵琴湖风景区。
1.2.3 ⼆⼼
“⼆⼼”是指古城南部的旅游服务中⼼和北部的古城风貌保护中⼼。
1.2.4 ⼆带
“⼆带”是指昌江岸边的滨⽔景观带和沿韵琴湖风景区的⾃然景观带。
(具体见功能分区及景观结构图)
2.⽤地布局
2.1 居住⽤地规划
现状居住⽤地主要集中于古城的东北部和西南部,住宅统⼀开发较少,布局杂乱,建筑多为⼀、⼆层,有些保存较完好,但内部的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且⽤地较为零散,形成⼤⽚荒地,居住环境
极差。
同时有部分新建筑穿插于其中,破坏了古城的整体风貌。
2.1.1 居住⽤地规模
针对古城的居住⽤地建设现状,及古城发展的需要,2020年居住⽤地应为20.73Ha,居住⼈⼝约4000⼈,平均居住⽤地51.83㎡/⼈。
2.1.2 居住区规划结构
因古城以居住和旅游服务功能为主,且其东南部临江地段存有⼤⽚荒地,整个城区有向西北部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古城的东南部及发展⽤地的北部可开发居住区,采取居住⼩区——居住组团⼆级结构模式。
古城南区南⾯临江,⾃然景观优美,可在其沿滨江⼤道地段规划布局1个⾼档住宅⼩区。
同时在韵琴湖西岸的风景秀丽的⼭坡上可建⼏栋⾼档度假别墅,将古城风貌尽收眼底。
在古城风貌区内利⽤旧宅空地,合理规划,可插建⼀些外形为徽派建筑内部满⾜现代⽣活的住宅,以保持整体的古城风貌。
2.1.3 居住⽤地设计要求
①居住⽤地规划必须依据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设施建设作好综合的全⾯安排。
②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遵循对⼝(⼈⼝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③要兼顾景观、环境和旅游发展的需要。
2.2 ⼯业⽤地规划
古城现状⼯业⽤地仅有北部的花炮⼚和啤酒⼚,经济效益良好,是古城的⽀柱产业,但其污染较严重,因此本次规划建议近期保留两⼚,对他们实施控制,并加强防护绿地建设措施,在它和城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远期考虑将其搬迁,在此处规划⼀⽚轻⼯业区,以减少对古城的污染。
⾄2020年,规划⼯业总⽤地9.24㎡,⼈均⼯业⽤地为23.1㎡/⼈。
2.3 仓储⽤地规划
古城现状在古县衙边上有⼀仓储⽤地,随着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因此⽽带动整个县城的发展的需要,要求规划提供相对独⽴、功能完善的城区仓储⽤地。
因此本次规划将仓储⽤地移到花炮⼚西边、新平路南部的⼀个地块上,该⽤地与古城中⼼和西部的发展区域交通联系都很便捷。
规划仓储⽤地0.71Ha。
2.4 公共服务设施⽤地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不完整,主要集中于⽼滨江道路两旁,商业私营较多,布局分散,质量较低。
本次规划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配套与完善相结合的原则,适应古城和新城区的发展需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等因素,合理规划布局。
2.4.1 商业服务设施
古城内原有商业服务设施集中于⽼滨江道路两旁,现规划将其改造修建成沿道路两侧的商住区,并将商业中⼼布置在旅游服务区中,设置美⾷街、古玩街和美⾷城等设施,形成⼀个⼤型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商业服务区。
同时,在瓷坛前的主要⼤道两侧设置⼤师⼯作室,向⼈们展⽰制陶⼯艺等。
在古城风貌区的南端布置⼀个古客栈,满⾜部分游⼈住宿问题。
2.4.2 ⾏政办公⽤地
现有的⾏政办公⽤地极为分散,现规划在古县衙西边⼀临⽔地带布置⼀个⾏政办公区域,集中办公,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区的发展。
2.4.3 教育科研设施⽤地
城区内现有⼀所中学和⼀所⼩学,基础设施及环境极为破旧。
本次规划根据古城发展的需要、⼈⼝的增长及县城其他临近乡镇的⼈⼝数量及增长趋势,考虑将⼩学扩建,中学迁移⾄城区西北部、⾃然⽣态农业园区北部。
2.4.4 ⽂化娱乐⽤地
古城内⽂化娱乐设施⼏乎没有,随着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现规划在韵琴湖沿岸布置会所、魁星楼、茶叶博物馆和体育活动区等,以满⾜⼈们⽣活的需要。
2.4.5 医疗卫⽣⽤地
古城内原有⼀个卫⽣院,规模较⼩,不能满⾜居民的需求,现规划在古客栈的东边,沿滨江路旁建⼀综合性医院,既可争取城区内⼈们⼈⼈享有医疗及卫⽣保健,⼜可为游⼈提供相关的医疗设施,从⽽完善古城内的服务设施系统,满⾜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4.6 ⽂物古迹⽤地
古城现状⽂物古迹⽤地主要集中于古城中⼼区,现有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古县衙(省级历史⽂物保护单位)和宋代红塔(省级历史⽂物保护单位),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它们采⽤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本规划将在此区重建西塔寺和祠堂,形成⼀个历史⽂物保护区。
规划到2020年,公共服务设施⽤地为36.34Ha,⼈均90.85㎡/⼈。
2.5 道路⼴场⽤地
城区现状道路布局⽆序,很少有公共开敞空间供游⼈集散,现规划在古城内建四个交通⼴场和三个停车场,以满⾜游⼈停留及交通的需要。
道路⼴场⽤地为15.28Ha,⼈均为38.2㎡/⼈。
2.6 市政公⽤设施⽤地
城区现状市政公⽤设施极为落后,仅有⼀邮电所,⼀⽔⼚,⼀个10Kv变压器,因此本次规划在⽼滨江道路旁建⼀邮电⽀局,
同时在保留原⽔⼚的前提下,在新平路的北部新建⼀⽔⼚。
市政公⽤设施⽤地0.43Ha,⼈均为1.08㎡/⼈。
(具体见⼟地利⽤规划图)
3.旅游线路设计
⾃然⼭⽔风光与古城⽂化是浮梁县古城旅游资源的灵魂,根据本旅游区特点、游客类型、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的分布,本规划设计了以下的游览路线:
3.1 ⼀天游玩型(主要针对本市区以外的游⼈)
上午:
游线:城门楼——古民居——祠堂——西塔(西塔寺)——古井——古县衙——魁星楼——茶博馆——美⾷街(中午吃饭)
下午:
游线:古玩街——古客栈——古民居——古牌坊——古城墙遗址公园——三贤堂——夫⼦庙——商业街(最后的购物处)
3.2 两天游玩型
第⼀天:
古城内各景点的游玩,游线同⼀天游玩型。
第⼆天(⽣态旅游):
游线:古县衙——韵琴湖休闲活动区——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茗茶故⾥
3.3 逗留型(主要针对本市区的游⼈)
游线:体育公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茗茶故⾥(具体见游览路线规划图)
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现状
1.1 道路
规划区域内现状对外交通道路为贯穿古城的主要街道,沿昌江由城南出城,并⼀路通往浮梁新县城和景德镇,此路呈不规则的带形形态,路⾯等级较差,道路红线因地形、地貌和⽤地状况⽽不⼀致,等级基本为次⼲道级别,道路红线⼀般为6—8⽶。
现正建设的滨江⼤道,将加强古城与县城其它各镇间的交通联系。
景区内部现有的和已在修建的道路系统呈现局部⽐较完善,但整体不能成为路⽹的特点,不能使景区内的各景点有机联系,并且还存在着许多⽆通车能⼒的⼩路,⼀般为2—3⽶,消防通道更是缺乏。
1.2 ⽔运
昌江是浮梁县最重要的⽔运航道,全长245公⾥,流域⾯积6220平⽅公⾥,昌江⽔运⽔流受季节影响很⼤,经过治理,⽔位条件已有所改善,⾃古城以下,⽔深流缓。
曾为浮梁县的⽔上运输的主要航道,且在古城区段保留了多处古渡⼝。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1 道路
本次规划根据古城的道路结构特点及其与县城的联系,在规划区外围布置两条通往县城的主⼲
道,⼀条由北向南的滨江路按红线30⽶控制,规划建议沿路建筑后退红线4⽶。
⼀条由东向西的新平路按红线40⽶控制,规划建议沿路建筑后退红线10⽶,且南、北两个出⼊⼝配套建设加油站等项⽬。
本次道路⽹规划的特点,以⽅格⽹为主,以环状为辅,其基本⾻架为“四横四纵”,外围辅以环状,局部⽀路予以完善,从⽽形成等级分明、系统性强、线形流畅的道路⽹系统。
2.1.1 整个系统的道路红线宽度规划为:
主⼲道:40⽶,30⽶
次⼲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