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10.古诗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
(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
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15.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斜阳;半日(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2.B
解析:(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
(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3.(1)夏季;暮春
(2)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南风知我意”,夏季多刮南风,故知季节是夏季;“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是指暮春时节。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
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甲诗的意思是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
是借南风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乙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飘到夜郎西。
同样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故答案为:⑴夏季;暮春;
⑵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4.(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描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故答案为:(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
5.(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①情景交融;②虚实结合;③动静结合;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
叙事诗)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6.(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7.(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C
解析:(1)C
(2)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波平浪静,一叶白帆迎风飘扬,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解析】【分析】(1)乙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的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项理解有误,故选C。
(2)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为: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故答案为:⑴C
⑵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波平浪静,一叶白帆迎风飘扬,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点评】⑴鉴赏古诗首先要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再者,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省略、互文等),解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最后,要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⑵描绘诗歌画面不该等同于一般的扩写,诗歌更不应该翻译。
画面描绘时应该结合题干的提示:从人物后面拍摄,此外还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描绘,描绘的画面也必须带有作者的情感着眼点
9.B
解析:(1)B
(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解析】【分析】(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
二者心情最接近。
而A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C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D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故选B。
(2)“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表面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故答案为:⑴B;
⑵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
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酒”分析即可读出答案;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0.(1)石榴开遍;树阴满地
(2)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解析】【分析】(1)画面都是由景物构成的,因此概括画面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画面的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这首诗第二句写的景物是石榴,特点是“开遍”,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用“石榴开遍”进行概括;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树阴,特点是满地,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概括为:树阴满地。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石榴开遍树阴满地
⑵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能力。
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1.(1)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2)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12.(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13.(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4.(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15.(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6.(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17.(1)逊(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