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三)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 *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明显。
*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同盟后贸 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越小;
*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二、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关税同盟将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福利。
二、关税同盟
• 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 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 加原产地证明。
• 存在问题: *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成员国的国内限制措施仍然构成了相互之间自由贸易的
障碍。 三、共同市场 • 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荷比卢联盟。战后,发达国家间第一个关税同盟。 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
❖1950年代初,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六国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5月8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8年,欧洲共同体实现了设置共同对外关税 ❖1979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1992年2月7日,成员国签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月1日,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 ❖2002年,“欧元”投入流通,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 ❖目前,欧盟扩大到25国,面积达到400万平方公里,
三、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 (一)地理的临近 (二)经济互补 (三)每个成员国都能从获益 (四)政治制度接近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本节以关税同盟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影响效果。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一)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的含义
*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
(c+e)为关税收入丧失; (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
效应,原因是进口来源由低成本的C国转向高成本的成员国B国。 ❖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
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 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需要 具备的条件
❖各成员国经济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体化组织内部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互补性的不断增强 ❖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选择要有助于各国经济的工业化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优势
❖发达国家可充分利用发展中成员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的销售市场, 提高国家竞争力。重新配置资源,将资本投向能够最有效使用的地区。 发展中国家可获得较有保证的劳动密集性产品的市场,同时在引进 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相应地也创造了一系列产 业部门的就业机会。顺便还可以获得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利 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化。
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的图示分析:
解释:图的左右
P
两部分分别代表
SA
DA
SB
A国和B国。结盟
前,B国对A国的
Pt
进口为ac=fg(cb
Pu
部分从C国进口);
结盟后, B国对
Pw
DB
A国的进口为
de=ht。对A而言, Q
hf g i O
d cb
Q
结盟使其出口扩大。
a
e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形成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的负面影响: 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人口增至4.5亿,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万亿美元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中美洲共同市场(1950年,美洲)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960年,美洲) 安第斯集团(1969年,美洲) 南方共同市场(1994年,美洲)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亚洲) 东非关税同盟(1967年,非洲) 西非经济共同体(1972年,非洲) 马拉加斯经济联盟(1974年,非洲) 阿拉伯共同市场(1964年,阿拉伯)
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
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 方向的转移。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图示分析:
P
SA
PA
a
PB PC
bE c Fd
e
HG
O
Q3 Q1
Q2 Q4
前提:
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 DA表 示其需求曲线;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追溯到1241年成立的“汉撒同盟”。
❖现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的。
❖根据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 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PB、PC两条直线分生产成本,且 PB>
PC。
PC+t
结论:
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
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
DA
贸易创造效应为Q3Q1+Q2Q4 。
Q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二)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 ❖=(b+d)- e。 其中(a+b+c+d)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
第八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 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一、自由贸易区 ❖主要特征: *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 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 的商品。
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 由流动。
四、经济联盟
• 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 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主要特征: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 济一体化形式,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 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小结:这五种一体化形式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经济一体 化组织;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也是成员国不断 让渡国家主权的过程。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五、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地区主义 开放性指成员间的所有优惠性的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 成员成员经济体。这一点与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 有本质上的差异。 其典型形式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其成员已由最初的12个 扩展到21个,其中发达成员有5个,发展中成员有16个,中 国是在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从成员间的差距来看, 该组织是差异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开放的地区主义与GATT/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是 一致的,它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上的一次创新,同时 也是对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一次挑战。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功的原因
❖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小 ❖各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的强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总是从市场一体化入手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的原因
❖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缺乏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 ❖当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没能给各国带来足够的市场规模时,一些 成员国就需要在共同体以外寻找出路,由此造成一体化组织内部 凝聚力的减弱。 ❖发达国家市场的吸引力导致一体化成员国的离心倾向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组成区 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例。
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人口、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多 亿美元。
北美贸易区的目标:从1994年1月1日起,经过15年的过渡, 美、加、墨三国相互取消关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同盟后贸 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越小;
*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二、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关税同盟将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福利。
二、关税同盟
• 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 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 加原产地证明。
• 存在问题: *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成员国的国内限制措施仍然构成了相互之间自由贸易的
障碍。 三、共同市场 • 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荷比卢联盟。战后,发达国家间第一个关税同盟。 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
❖1950年代初,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六国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5月8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8年,欧洲共同体实现了设置共同对外关税 ❖1979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1992年2月7日,成员国签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月1日,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 ❖2002年,“欧元”投入流通,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 ❖目前,欧盟扩大到25国,面积达到400万平方公里,
三、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 (一)地理的临近 (二)经济互补 (三)每个成员国都能从获益 (四)政治制度接近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本节以关税同盟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影响效果。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一)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的含义
*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
(c+e)为关税收入丧失; (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
效应,原因是进口来源由低成本的C国转向高成本的成员国B国。 ❖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
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 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需要 具备的条件
❖各成员国经济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体化组织内部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互补性的不断增强 ❖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选择要有助于各国经济的工业化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优势
❖发达国家可充分利用发展中成员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的销售市场, 提高国家竞争力。重新配置资源,将资本投向能够最有效使用的地区。 发展中国家可获得较有保证的劳动密集性产品的市场,同时在引进 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相应地也创造了一系列产 业部门的就业机会。顺便还可以获得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利 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化。
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的图示分析:
解释:图的左右
P
两部分分别代表
SA
DA
SB
A国和B国。结盟
前,B国对A国的
Pt
进口为ac=fg(cb
Pu
部分从C国进口);
结盟后, B国对
Pw
DB
A国的进口为
de=ht。对A而言, Q
hf g i O
d cb
Q
结盟使其出口扩大。
a
e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形成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的负面影响: 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人口增至4.5亿,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万亿美元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中美洲共同市场(1950年,美洲)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960年,美洲) 安第斯集团(1969年,美洲) 南方共同市场(1994年,美洲)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亚洲) 东非关税同盟(1967年,非洲) 西非经济共同体(1972年,非洲) 马拉加斯经济联盟(1974年,非洲) 阿拉伯共同市场(1964年,阿拉伯)
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
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 方向的转移。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图示分析:
P
SA
PA
a
PB PC
bE c Fd
e
HG
O
Q3 Q1
Q2 Q4
前提:
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 DA表 示其需求曲线;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追溯到1241年成立的“汉撒同盟”。
❖现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的。
❖根据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 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PB、PC两条直线分生产成本,且 PB>
PC。
PC+t
结论:
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
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
DA
贸易创造效应为Q3Q1+Q2Q4 。
Q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二)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 ❖=(b+d)- e。 其中(a+b+c+d)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
第八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 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一、自由贸易区 ❖主要特征: *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 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 的商品。
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 由流动。
四、经济联盟
• 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 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主要特征: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 济一体化形式,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 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小结:这五种一体化形式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经济一体 化组织;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也是成员国不断 让渡国家主权的过程。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五、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地区主义 开放性指成员间的所有优惠性的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 成员成员经济体。这一点与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 有本质上的差异。 其典型形式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其成员已由最初的12个 扩展到21个,其中发达成员有5个,发展中成员有16个,中 国是在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从成员间的差距来看, 该组织是差异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开放的地区主义与GATT/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是 一致的,它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上的一次创新,同时 也是对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一次挑战。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功的原因
❖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小 ❖各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的强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总是从市场一体化入手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的原因
❖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缺乏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 ❖当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没能给各国带来足够的市场规模时,一些 成员国就需要在共同体以外寻找出路,由此造成一体化组织内部 凝聚力的减弱。 ❖发达国家市场的吸引力导致一体化成员国的离心倾向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组成区 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例。
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人口、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多 亿美元。
北美贸易区的目标:从1994年1月1日起,经过15年的过渡, 美、加、墨三国相互取消关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