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冬十月甲申
..,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
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上
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
..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
上从之。
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暑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
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
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
太宗贞观
..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
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封德
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
..,岂文德之足比。
”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苟其君慢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B.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D..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日/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千支相配来记日。
甲申日是千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
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人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
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译文: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译文:
14.“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答案解析】
10.C(这句话的正确标点是: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
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11.C(“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表述错误,正确表述:一般古时帝王登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
值得注意的是帝王并不都是只一个年号,在位中途也有改年号的现象。
)
12.A(B “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 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
D 张冠李戴。
文中本意是宴会上演奏歌颂唐太宗的音乐,太宗谦逊地说功业已成,但不能忘本。
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
”太宗认为他的话说过了头,封德彝叩头谢罪。
)
13.(1)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不同的原因。
(2)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
保全。
(句(1),增:增加,加强。
修①:修为。
修②:长,长久。
此修短之所以殊也:判断句。
所以:……的原因。
其中“增”“所以”及判断句各1分,大意正确1分。
句(2),苟:假如,假使。
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全:保全。
“苟”“岂”“全”各1分,大意正确1分。
)
14.启示:(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3)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共3分。
)
【参考译文】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
”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
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
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
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
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
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
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
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
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
”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六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
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
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
”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
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
”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
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
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
”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
”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
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
”封德彝叩头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
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
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
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
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