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乐东思源高中2025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乐东思源高中2025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l2和NO2气体,具有相同的
A.质量B.原子数C.分子数D.摩尔质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相等
B.2gH2和2gO2能恰好反应生成4gH2O
C.3.2gO3中含有的氧原子数是1.204×1023个
D.1mol·L−1 MgCl2中含Cl-的数目为1.204×1024个
3、在自然界中,既有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又有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的元素是()
A.硫B.硅C.氯D.铝
4、下列各组物质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BrO4<HIO4B.碱性强弱:Mg(OH)2<NaOH<KOH
C.还原性:Al<Mg<Na D.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Cl2、S、P、Si
5、关于铁的三种氧化物(FeO、Fe2O3、Fe3O4)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铁的三种氧化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完全相同
B.都是碱性氧化物,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C.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加热可生成更稳定的四氧化三铁
D.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有+2价和+3价,它是一种混合物
6、某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既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该分散系为()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
7、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装置:称30.0gNaOH固体B.乙装置: 过滤除去溶液中的不溶性杂质C.丙装置: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D.丁装置: 吸收实验室制NH3的尾气
8、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1.2 L氖气含有N A个氖原子
B.1 mol CH3+中含有电子数为10N A
C.
1
18
mol的HCl分子所含分子数为
1
18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 H2中含中子数为2N A
9、下列各组混合物只用分液漏斗无法分离的是( )
A.植物油和水B.NaOH溶液和四氯化碳C.四氯化碳和稀硫酸D.酒精和水
10、下列关于1.0 mol·L-1Na2SO4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溶液中含有1 mol Na2SO4②1 L溶液中含有142 g Na2SO4
③将1 molNa2SO4溶于1 mol水中所得的溶液④将322 g Na2SO4·10H2O溶于水后再稀释成1 000 mL所得的溶液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②③
11、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
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
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A.②⑤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⑤
12、以下非金属氧化物与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及主要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氧化物环境问题主要来源
A CO2酸雨化石燃料的燃烧
B SO2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排放
C NO2温室效应工厂废气的排放
D CO CO中毒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A.A B.B C.C D.D
13、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PM2.5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中国芯的主要成分为单晶硅
C.人体缺乏铁元素,可以适当补充硫酸亚铁
D.节假日燃放烟花利用了焰色反应
14、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
然后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8.4g铁,反应物之间恰好完全反应。
欲使天平恢复平衡,则可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
A.8.4g碳酸钠B.8.4g氧化钙C.8.4g镁D.8.4g碳酸镁
15、如图是某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该硫酸可以用铁制容器运输
B.敞口放置的该硫酸因挥发而导致浓度变小
C.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
D.配制250mL0.4mo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约5.4mL
16、下列生活中常见用品与其类别或主要成分对应正确的是
A B C D
用品名称太阳能电池浓硫酸84 消毒液纯碱
类别或主要成分SiO2H2SO4纯净物NaOH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下列物质均为常见物质或它们的溶液,其中A为淡黄色固体,C、X均为无色气体,Z为浅绿色溶液,D为一种常见的强碱。
根据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图), 用化学用语回答问题。
(部分产物已省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_D_______。
(2)A与SO3(g)的反应类似于A与X的反应,请写出A与S03(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向Z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写出检验Z中阳离子是否反应充全所需试剂:______。
(4)物质E转化为物质F的现象为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8、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D、E、F、G、H,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图中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全部标出)。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 、丙__________ 。
(2)说出黄绿色气体乙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
反应过程⑦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
(4)反应③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反应④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
(5)写出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19、下图为制取无水氯化铁粉末的装置,已知无水氯化铁粉末很容易吸水生成结晶水合物FeCl3+6H2O=FeCl3·6H2O。
(1)按照气体流向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仪器应是(填仪器接口顺序):①接____,___接___;___接___。
(2)装置A烧瓶中发生的反应,氧化剂是____(填物质名称),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装置E的作用是_____。
(4)装置A、B中的酒精灯应先点燃_____处(填“A”或“B")的酒精灯。
(5)这套实验装置是否完整? ____ (填“是”或“否”),若不完整,还须补充_____装置(若第一问填“是”,则此问不需要作答)。
20、为了探究“一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探究。
广口瓶②、
③中分别装有试剂X和试剂Y,④、⑤中均是干燥的过氧化钠。
(实验与现象)
步骤1: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木条不复燃。
步骤2:打开弹簧夹K1,关闭K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木条复燃。
(思考与分析)
(1)装置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2)装置②中的试剂X是__________;装置③中的试剂Y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浓H2SO4B.饱和食盐水
C.饱和Na2C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
(结论与反思)
(3)根据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
(4)实验后有同学提出质疑:“步骤2的实验并不能证明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组其他同学也认为很有道理,请写出其理由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若要证明“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需要补充的实验操作是:取⑤中反应后的少量固体,
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物质和条件已略去)。
A、B、E、G、H、J常温下为气体,A为黄绿色,J 为红棕色,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E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C工业上用于制取漂白粉,K为一种红色金属单质,I是常见的无色液体。
(1)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气体摩尔体积相等,相同体积的氯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其物质的量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氯气的摩尔质量是71g/mol、二氧化氮的摩尔质量是46g/mol,根据m=nM知,相同物质的量时,二者的摩尔质量不等,所以其质量不等,故A错误;
B、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其分子数相等,每个氯气分子和每个二氧化氮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不等,所以总原子数不等,故B错误;
C、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根据N=nN A知,其分子数相等,故C正确;
D、氯气的摩尔质量是71g/mol、二氧化氮的摩尔质量是46g/mol,所以二者的摩尔质量不等,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晴】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明确温度、压强相等时其物质的量相等是解本题关键。
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②ρ1:
ρ2=M 1:M 2③同质量时:V 1:V 2=M 2:M 1;(2)同温同体积时:④P 1:P 2=n 1:n 2=N 1:N 2⑤同质量时:P 1:P 2=M 2:M 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ρ1:ρ2=M 1:M 2=m 1:m 2。
2、C 【解析】
A 、压强未知,相同温度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一定相等,故A 错误;
B 、依据据2H 2+O 2=2H 2O ,可知2g 水消耗16g 氧气生成水,氧气不足,依据氧气的量计算,氧原子物质的量为:
2g 232g/mol ⨯,根据氧守恒可计算生成水的质量为:2g 218g/mol 32g/mol ⨯⨯=9
4
g ,故B 错误;
C 、32gO 3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
23-132g
3 6.0210mol 48g /mol
⨯⨯⨯=1.204×1024个,故C 正确;
D 、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氯离子个数,故D 错误。
3、A 【解析】
根据元素的活泼性来判断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详解】
A 、硫在常温下不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所以能以游离态存在又能以化合态存在,选项A 正确;
B 、硅虽然不活泼,但它的化合物更稳定,所以自然界以二氧化硅、硅酸盐的形式存在,选项B 错误;
C 、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易和水、碱等反应,所以不能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选项C 错误;
D 、因铝易被还原,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选项D 错误; 答案选A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硅虽然不活泼,但它的化合物更稳定,在自然界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4、A 【解析】
A 、HClO 4、HBrO 4、HIO 4均为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因非金属性Cl>Br>I ,故酸性HClO 4>HBrO 4>HIO 4,故A 符合题意;
B 、因金属性K>Na>Mg ,故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Mg(OH)2<NaOH <KOH ,故B 不符合题意;
C 、Al 、Mg 、Na 为同周期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还原性:Al <Mg <Na ,故C 不符合题意;
D 、Cl 、S 、P 、Si 为同周期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非金属性:Cl>S>P>Si ,故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Cl 2、S 、P 、Si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C
【解析】
A、FeO中铁的化合价为+2价,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Fe3O4为复杂的氧化物,其中铁的化合价可以看作是由+2、+3价组成,故A错误;
B、FeO、Fe2O3为碱性氧化物,FeO与盐酸反应:FeO+2HCl=FeCl2+H2O,Fe2O3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Fe3O4不属于碱性氧化物,与盐酸反应:Fe3O4+8HCl=FeCl2+2FeCl3+4H2O,故B错误;
C、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加热可生成更稳定的四氧化三铁,故C正确;
D、四氧化三铁是复杂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易错点是选项D,四氧化三铁中含有Fe2+和Fe3+,具有反式尖晶石结构,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6、A
【解析】
A.溶液分散质粒子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故A正确;
B.胶体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
C.悬浊液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C错误;
D.乳浊液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A.NaOH易潮解,具有腐蚀性;
B.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
C.二者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D.四氯化碳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液体,可隔绝气体与水;
【详解】
A.NaOH易潮解,具有腐蚀性,应在左盘小烧杯中称量,故A错误;
B.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故B错误;
C.二者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C错误;
D.四氯化碳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液体,可隔绝气体与水,图中装置可吸收实验室制NH3的尾气并防倒吸,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解题关键: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基本操作、实验技能。
8、C
【解析】
A.由于氖是单原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11.2 L氖气含有0.5N A个氖原子,选项A错误;
B.碳正离子中含有8个电子,1molCH3+(碳正离子)中含有8mol电子,含有电子数为8N A,选项B错误;
C.
1
18
mol的HCl分子所含分子数为
1
18
mol N A mol-1=
1
18
N A,选项C正确;
D.H中不含中子,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9、D
【解析】
A、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采用分液方法分离,A正确;
B、NaOH溶液和四氯化碳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采用分液方法分离,B正确;
C、四氯化碳和稀硫酸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采用分液法分离,C正确;
D、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两者沸点不同,可用蒸馏法分离,D错误。
正确答案为D。
10、B
【解析】
①无溶液体积,则无法判断Na2SO4的物质的量,①错误;
②1 L溶液中含有Na2SO4的质量为1L×1.0 mol·L-1×142 g/mol=142g,②正确;
③将1 molNa2SO4溶于1 mol水中,所得溶液的体积未知,无法确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③错误;
④322 g Na2SO4·10H2O的物质的量为,322g÷322g/mol=1mol,将322 g Na2SO4·10H2O溶于水后再稀释成1 000 mL,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1L=1mol/L,④正确;
答案选B。
11、A
【解析】
①HCl比H2S稳定,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错误;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无直接关系,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错误。
故不能证明的是②⑤,选项A正确。
12、D
A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导致酸雨,而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有关,故A 错误;
B .汽车尾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易导致光化学烟雾,而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发生,故B 错误;
C .工厂废气的排放主要含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导致酸雨,氮的氧化物还可导致光化学烟雾,而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有关,故C 错误;
D .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成CO ,易导致煤气中毒,非金属氧化物与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及主要来源对应正确,故D 正确; 故答案为D 。
13、A 【解析】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若不是分散系,就不属于胶体,因此就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A 错误;
B.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用于制造芯片,B 正确;
C.人体缺乏铁元素,容易引起贫血可以补充适量硫酸亚铁,C 正确;
D.金属元素发生焰色反应会出现不同的色彩,节日燃放的烟花即是某些金属元素发生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
14、C 【解析】 根据反应:
24
4
2Fe H SO FeSO H 569828.414.70.3g
g
g
+=+↑ 8.4 g 铁产生氢气0.3 g ,溶液增加的质量=8.4 g -0.3 g =8.1 g ,欲使天平恢复平衡,那么右盘增加的质量也应该为8.1 g 。
铁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m(H 2SO 4)=14.7g 。
A .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24242210698448.47.7 3.5Na CO H SO Na SO H O CO g g g g
g
g
+=++↑ 溶液实际增加的质量=8.4 g -3.5 g =4.9 g ,不会平衡,选项A 错误; B .CaO +H 2O=Ca(OH)2,质量增加8.4 g ,不会平衡,选项B 错误;
C.
2442
H SO MgSO H 24982 3.614.70.3 Mg
g g g
+=+↑
此反应中金属镁过量,生成了0.3 g的氢气,溶液增加的质量为8.4 g-0.3 g=8.1 g ,天平平衡,选项C正确;
D.
324422 849844 8.49.8 4.4 MgCO H SO MgSO H O CO
g g g
g g g
+=++↑
溶液实际增加的质量=8.4 g-4.4 g=4 g,天平不会平衡,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B
【解析】
求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1000ρω%
c=
M。
A.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钝化;B.浓硫酸有吸水性;
C.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1000ρω%
c=
M
;
D.根据C=C
浓浓稀稀
ⅤⅤ来计算。
【详解】
A、此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8.4mol/L,为浓硫酸,而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钝化,故可以用铁质容器运输,故A正确;
B、浓硫酸有吸水性,故当敞口放置时,能吸水而使浓度变小,故B错误;
C、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8.4mol/L,故C正确;
D、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mL,根据C浓V浓=C稀V稀可知:0.4mol/L×0.25L=18.4mol/L×V×10﹣3L,解得V=5.4mL,故D正确。
故选:B。
16、B
【解析】
A.硅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原料,故A错误;B、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故B正确;C、“84消毒液”是次氯酸钠(NaClO)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D、纯碱的成分为Na2CO3,故D错误;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Na2O2Na2CO3NaOH2SO3+2Na2O2==2Na2SO4+O2K3Fe(CN)6(或KMnO4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灰绿色沉淀,最终转化为红褐色沉淀4Fe(OH)2+2H2O+O2=4Fe(OH)3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A为淡黄色固体,是过氧化钠;Z为浅绿色溶液,含有亚铁离子溶液;D为一种常见的强碱,是氢氧化钠;能够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生成的无色气体为氧气;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1)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是Na2O2,B是Na2CO3, D是NaOH;正确答案:Na2O2;Na2CO3; NaOH。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SO3(g)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为:2SO3+2Na2O2==2Na2SO4+O2;正确答案:2SO3+2Na2O2==2Na2SO4+O2。
(3)Z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通入氯气后,生成铁离子,要检验Z溶液中亚铁离子是否存在,可以用K3Fe(CN)6(或KMnO4溶液),若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或溶液褪色现象,说明亚铁离子已经完全被氧化成铁离子;正确答案:K3Fe(CN)6(或KMnO4溶液)。
(4)OH-与Fe2+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在有氧气的存在下,白色沉淀被氧化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4Fe(OH)2+2H2O+O2=4Fe(OH)3;正确答案:4Fe(OH)2+2H2O+O2=4Fe(OH)3。
点睛:(3)问中,检验Z溶液中Fe2+是否反应完全,不能先加氯水,然后再加硫氰化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血红色,因为这样的方法避不开Fe3+的干扰,解答此问时要注意。
18、Al HCl 自来水消毒或者工业制盐酸、制备漂白粉等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
2Na+2H2O=2Na++2OH−+H2↑H2O Fe 2Fe2++Cl2=2Fe3++2Cl-
【解析】
金属A焰色反应为黄色,故A为Na.Na与水反应生成D为NaOH、气体甲为H2.氢氧化钠与金属B反应生成氢气,故B为Al.黄绿色气体乙为Cl2,与氢气反应生成丙为HCl,HCl溶于水得物质E为盐酸。
氢氧化钠与物质G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H是Fe(OH)3,故物质G中含有Fe3+,金属C与盐酸反应得到F,F与氯气反应得到G,由元素守恒可知,金属C为Fe,故F为FeCl2,G为FeCl3,据此分析。
【详解】
金属A焰色反应为黄色,故A为Na.Na与水反应生成D为NaOH、气体甲为H2.氢氧化钠与金属B反应生成氢气,故B为Al.黄绿色气体乙为Cl2,与氢气反应生成丙为HCl,HCl溶于水得物质E为盐酸。
氢氧化钠与物质G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H是Fe(OH)3,故物质G中含有Fe3+,金属C与盐酸反应得到F,F与氯气反应得到G,由元素守恒可知,金属C为Fe,故F为FeCl2,G为FeCl3。
(1)由以上分析可知,B为Al,丙为HCl,故答案为:Al;HCl;
(2)黄绿色气体乙为Cl2,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或者工业制盐酸、制备漂白粉等,故答案为:自来水消毒或者工业制盐
酸、制备漂白粉等;⑦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
(4)反应③中的氧化剂是H2O,反应④中的还原剂是Fe;
(5)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故答案为:2Fe2++Cl2=2Fe3++2Cl-。
19、⑦⑥④⑤②二氧化锰3Cl2+2Fe
2FeCl3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A 否
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或尾气吸收
【解析】
根据实验原理和目的及各装置的作用决定仪器组装顺序;A装置中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容器E中是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能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容器D中装有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起干燥作用;B中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A处是制取氯气,B处是氯气和铁反应,所以先点燃A,使制取的Cl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氯气有毒,不能任意排放到空气中,应该用尾气处理装置,据此分析。
【详解】
(1)A装置制备氯气,气体分别通入E盛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D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除杂干燥后和B装置中的铁反应,装置C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导气管的位置都是长进短出,按照气体流向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仪器应是为:⑦⑥④⑤②;
(2)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二氧化锰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2价,是氧化剂;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3Cl2+2FeΔ2FeCl3;
(3)容器E中是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Cl2+H2O⇌H ++Cl-+HClO,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降低氯气的溶解度,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4)A处是制取氯气,B处是氯气和铁反应,所以先点燃A,使制取的Cl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5)氯气有毒,污染环境,这套实验装置不完整,氯气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补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或尾气吸收)。
【点睛】
氯气的氧化性较强,会将铁直接氧化成三氯化铁,为易错点。
20、CaCO3+2H+=Ca2++H2O+CO2↑ D A 有水存在时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2Na2O2+2H2O=4NaOH+O2↑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解析】
①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用于除去CO2中的杂质HCl,应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③应为浓硫酸,干燥气体;④⑤为对比试验,用于判断干燥的二氧化碳是否与过氧化钠反应,⑥可避免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④⑤,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生成氧气。
【详解】
(1)装置①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难溶于水,应该写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H2O+CO2↑;
(2)②装置:除去CO2中的杂质HCl,盐酸易挥发,装置②中试剂应为饱和NaHCO3溶液,NaH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
HCO +H+=H2O+CO2↑,故答案为D;装置③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CO2气体,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
3
故答案为A;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步骤1: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④中没有水蒸汽,a处带火星木条不复燃,则二氧化碳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生成氧气,步骤2:打开弹簧夹K1,关闭K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⑤有水蒸汽,a处带火星木条复燃,则二氧化碳能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所以得到的结论是:有水存在时过氧化钠能够跟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4)气体中有水,水也可与Na2O2反应产生O2使木条复燃;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5)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产生碳酸钠,水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钠,所以若证明产物中含有碳酸钠,就证明了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所以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则证明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溶液。
【点睛】
本题考查过氧化钠的性质及实验探究,掌握物质的性质及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是解题关键,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21、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3Cu+8H+
+2NO=3Cu2++2NO↑+4H2O
【解析】
A、B、E、G、H、J常温下为气体,A为黄绿色,J为红棕色,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E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A为氯气、J为NO2、B为NH3、E为N2,流程中A(Cl2)和B(NH3)反应生成D和E(N2),则D为NH4Cl;C
工业上用于制取漂白粉,则C为Ca(OH)2;B(NH3)与气体G发生反应③,生成气体H和常见无色液体I,H与G反应生成J(NO2),则H为NO、G为O2、I为H2O;J(NO2)与I(H2O)发生反应④生成H(NO)和L,则L为HNO3;K为一种红色金属单质,则K为Cu,K(Cu)与L(HNO3)发生反应⑤生成H(NO)和M,则M为Cu(NO3)2。
(1)由上述分析知,E为N2,电子式为:。
(2)C为Ca(OH)2、D为NH4Cl,则反应②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3)反应③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NH3与氧气反应生成NO和H2O,NH3中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为+2价,1molNH3
反应失去5mol电子,书写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4)反应⑤为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O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其中HNO3和Cu(NO3)2是可溶性强电解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拆成离子形式,故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