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
行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2例,年龄34-5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
所
有患者均采取口服米非司酮的方式进行治疗,服用时间为患者月经的第3-5天开始,服用剂量为每天睡前25 mg,所有患者连续服用3个月。
治疗结束后观察患
者的临床和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子宫腺肌瘤体积较用药前显著
减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促卵泡成熟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和(T)睾酮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
改变,但是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泌乳素(PRL)治疗
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患者的
肝功能进行检查,均无异常;62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用药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均
得到明显改善或者是完全消失,53例患者出现轻度不适反应,经处理后或自行痊愈。
结论:米非司酮作为一种保守的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较好的
临床疗效。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
子宫腺肌病指的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其主要的发病
人群为中年经产妇。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以及逐年
加剧的进行性痛经。
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给女性的健康
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
一直以来临床上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的临床
效果较佳,但是采取子宫切除手术治疗,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更年期提
前以及性生活不和谐等。
临床引入了口服米非司酮的保守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2例,年龄34-5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
所有患者均表现有月经增多、痛经、经期延长、月经
周期缩短等症状[2]。
62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13例合并贫血,其
血红蛋白含量为60-90 g/L。
1.2 治疗方式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米非司酮的方式进行治疗,服用时间为患
者月经的第3-5天开始,服用剂量为每天睡前25 mg,所有患者连续服用3个月。
2 结果
2.1 子宫腺肌瘤体积变化对比所有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子宫腺肌瘤体积较用
药前显著减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2.2 激素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对比患者的促卵泡成熟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和(T)睾酮水平[3]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变,但是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泌乳素(PRL)治疗后较治
疗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治疗前
后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查,均无异常。
2.3 临床症状及副反应情况 62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用药治疗之后,临床症状
均得到明显改善或者是完全消失。
13例合并贫血患者,经过服用补血药物得到纠正,血红蛋白含量上升到105 g/L。
服用米非司酮的过程中,有36例患者出现轻
度恶心的症状,占58.06%,该症状在维持15-20 d之后自行消失;有17例患者出现轻度潮热及阴道干涩症状,经临床处理痊愈。
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出现体重显著
减轻、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本文针对子宫腺疾病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子宫腺肌瘤体积较用药前显著减小;患者的激素和肝功能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泌乳素(PRL)显著将降低,其他无显著差异;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或者是完全消失。
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出现体重显著减轻、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以及本次研究结果均表明,米非司酮为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新型药物治疗途径,在临床中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并且无明显副作用,非常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国丽,张平摘,米非司酮(RU486)在难治性卵巢癌的Ⅱ期研究[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9,28(2):126-127.
[2]卢静,江静,吴瑞芬.米非司酮和孕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自细胞介素6分泌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36(10):603-605.
[3]李卫平,严隽鸿,林其德,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8(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