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1. (10分) (2018七上·昆山期中)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子夏曰:“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2)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
(3)秋风萧瑟,________。

(曹操《________》)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7)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 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9分)
2.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一时读书容易,坚持不懈却不易做到。

毕竟读书对人的影响和功效不会一蹴而就、立gān见影。

正因为如此,才更考验人的耐心与定力,才更需要我们心无旁骛与专注执着。

一句话,读书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也成在坚持。

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无一不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心浮气燥、浅尝zhé止不会也不可能有重要收获。

因此,想要读有所获、读有所得、读有所成,就应该将读书作为每日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去如饥似渴地吸吮和摄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gān zhé________
立________见影浅尝________止吸吮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一蹴而就”中“就”的意思是________;“心无旁骛”中的“骛”的意思是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肯定句。

3.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经过同学们长达一个月的精。

准备,令“五四’’文艺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②在炫目的灯光下、宽阔的舞台上,表演者各展其能,为师生们献上了一顿丰盛的文艺大餐。

③晚会的节目,不管是歌舞,还是小品、杂耍,个个精彩纷呈。

④特别是刘佳的独舞表演,更是优雅柔美,悠扬婉转。

⑤张华和王军表演的双簧“我最美”更是诙谐滑稽,令人捧腹……⑥视听的双重享受令师生们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1)上文①④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上文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三、中国名著 (共1题;共2分)
4. (2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 ”的保姆________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 (12分)(2020·丰台模拟) 阅读《豆花儿三开》,完成问题。

豆花儿三开
吴昌勇
①陕南黄土赛黄金。

相比成片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不高的黄豆不是农田里的主角,也不是饭碗里的主粮。

黄豆生来硬气,是不挑剔的庄稼,通常播种在向阳的沙土地。

②春深,泥土被阳光的酵母活化。

伴着农人高举的锄头接地,一个个大若碗口的窝坑,盛情等待着圆滚滚的豆子如春天的雨点落下。

少则十天,多则半月,黄豆从大地的怀抱中抽出新绿,指甲大小的叶芽如婴儿柔软的唇瓣,嗷嗷待哺。

③夏天的烈日下,豆田被一汪深绿浸染。

藏在叶子背面的,是豆花儿明媚的笑脸,如野葛花,清瘦玲珑;似荞麦花,素净内敛。

或白或紫,或胖或瘦的花朵,如无数翅翼颤颤的蝴蝶,在油绿的豆田里翻滚一簇簇浪朵。

花香袅袅,【甲】母亲头戴草帽,弯腰在豆田里除草,豆花儿大小的汗珠,从洒满阳光的额头轻轻滑落。

晌午,日头的万道光芒如一柄柄鼓槌,敲打着豆叶蒙起来的大地鼓面,欢快热烈的音符在豆荚里排列成饱满的豆粒。

黄豆粒婴儿般微弱的心跳和呼吸,带给豆田一片蓬勃的生机。

④秋夜里的豆田更是美丽。

逐着夜风起舞的萤火虫,为肥壮的豆秆挑起晶莹的灯盏,起初是星星点点,渐次成簇成片,温热的豆田再次迎来明明暗暗的一地碎花。

劳累了一夏的母亲,隐约听见不远处的那片豆田,传来丰收的夜歌。

那些被她用汗水呵护长大的豆子,高举着荧光的花朵,在豆田里狂欢,也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秋收布置盛大的庆典。

秋色一日浓过一日,伴着南飞的雁群,漫山红叶围着一地豆黄,沉甸甸的豆荚将豆秆压弯。

豆田里,母亲的腰身比豆秆压得更低。

她要趁着天高云淡,在豆荚还没有炸开之前,将它们搬到屋前的晒场。

【乙】风吹日晒过后,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卸去一身毛茸茸的盔甲,露出阳光笑脸。

⑤转眼年关到。

腊月最后几天,农家厨房年味渐浓,红的,黄的,绿的,白的……满满当当俨然蔬菜仓储,一抹抹光鲜的色彩,让灶台的四周首先有了春的气息。

乡间人认为,在迎春的菜谱里,水嫩爽滑的豆腐,是植物精华调制的奶酪,浓郁的豆香能消融大鱼大肉的油腻,让舌尖漾起暖暖的春意。

⑥母亲用升子从粮柜里舀出秋收的黄豆,有节奏地颠动着簸箕,肥圆肥圆的豆子,哗啦啦落进笸篮里。

在母亲看来,做豆腐和种地一样,最好的籽种撒进田里,才能开花结果。

干瘪的豆粒和泥沙,会坏了自己做豆腐的手艺,也损了黄土地的名声。

在完成最初的分拣之后,豆子摊薄晾晒在竹篾席上,让每一颗都露出秋黄的原色。

⑦磨豆腐,不仅是磨豆子,也是磨水性,磨心性,磨脾性。

清亮清亮的山泉水,能让豆粒的身子骨松泛起来,让豆壳如隆冬的腊梅花一般绽放,让放在灶头旁的小水筲①里溢满醇厚的豆香。

天擦黑,父亲早已经将屋檐下的石磨擦洗干净,搬上半人高的磨架。

父亲握着拐把,沿着磨身推拉出一个浑圆的弧线。

母亲则将早已泡好的黄豆,一
勺一勺从磨眼里喂进去。

石磨里滚动的声响,好似天边遥远的春雷,磨沿周边满挂着雪白雪白的豆浆,牛乳般牵着长线落进广口木盆。

母亲从木桶里捞起最后一勺黄豆灌进磨眼,转身用细纱布滤去豆渣。

豆子的原浆从布眼里涌出,如泉眼的清流淌入灶台上的浅口盆。

见状,我便赶紧将晌午拾回来的木柴塞进灶膛,把锅暖热。

⑧最终让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是母亲用卤水催开的一锅豆花儿。

母亲将豆浆入锅,先是小火温煎浆汁,待锅里腾起热气,再大火提香。

而后,就着铺满锅口的热气,从泡菜坛舀出一勺一勺酸汤倒入沸腾的豆浆里。

少顷,泛着油光的豆浆,在卤汁中结出雪白的絮朵,一眨眼工夫,又如初晴的天空,云朵绕着日头倏然散开。

起豆花了,满锅的豆花儿!雾气沉沉的灶台背后,母亲舀出几朵豆花儿放在碗里。

案板的另几只碗里,是提前切好的蒜苗,是红油辣椒,是陈年米醋,有时还有少许只有母亲才清楚的香料。

“就热吃,凉了伤胃呢。

”母亲递话道。

巴望在灶台前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满嘴的馋,扑腾起身,端起碗便狼吞入肚。

那份豆香,那份滑溜,那份酸辣,成为乡村少年冬夜里最值得回味的丰年馈赠。

⑨放下碗筷时,往往已是深夜时分。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早已将白嫩嫩的一锅豆花儿捞入铺着细纱布的竹篾筐,用木板压稳压瓷实。

天亮之后,揭开纱布,便是满满的一筐豆腐。

母亲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小水缸里浸泡着。

水做的豆腐离不开水,否则就失了新鲜,就会变柴,不再细腻如膏。

⑩做完豆腐,年就真的到了。

和棉朵一色,和白米细面一色,和瑞雪一色的豆腐,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年景。

和豆腐一起端上餐桌的,就是一份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

(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豆花儿三开”具体指什么。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品析
选择:________
品析:________
(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短语“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的理解。

6. (6分)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 .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2)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 .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 . 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3)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B . 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C . 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D . 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7. (6分) (2019七下·陆川期末)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见其发矢十之八九发矢:射箭
B . 康肃忿然曰忿然:激动的样子
C .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D . 阅十余岁阅:经历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B .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自豪。

C .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找。

D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

B . 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

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咨“当世无双”,卖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八九”,卖油翁沥油而钱孔不湿。

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僧,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
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

C . 甲乙两文都是先讲故事,最后在文末点明主旨。

甲文卖油翁把他的沥油技术高超归结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在最后通过议论的形式“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 . 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

卖油翁“睨之”“微颔”陈尧咨“忿然”“笑”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他们的自负和对别人的嘲笑。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写作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写完整;
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9分)
2-1、
2-2、
2-3、
2-4、
3-1、
3-2、
三、中国名著 (共1题;共2分)
4-1、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1、
5-2、
5-3、
6-1、
6-2、
6-3、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7-1、
7-2、
7-3、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