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与评价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 Chapter11_生态监测与评价

环境生态学   Chapter11_生态监测与评价

3.1 基本概念
• 风险一般指遭受损失、 损伤或毁坏的可能性
。风险通常定义为在一定时期产生有害事件的 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
• USEPA(1992)颁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中对生
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定义: 评价不利生态效应可 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 而这种可能性是 归结于受体(Receptor)暴露在单个或多个胁迫 因子(Stressor)下的结果。其目的就是用于支持 环境决策。
1.1 生态监测的定义
• 生态监测,是运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
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 ,利用这些反应或效应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规律,为环境质 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的科学活动过程。
• 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没有本质区别。
1.2 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
• 风险定量取决于暴露与生态效应之间能否建立 定量关系。
• 当风险表征结果为无风险时, 并非表明没有污
染发生, 而表示污染尚处于可以接受的程度。
3.5 生态风险评价的复杂性
• 与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相比,生态风险评价的复 杂主要表现在: – 生态受体的层次性、多样性; – 生态暴露的复杂性:种群、群落空间分布的 复杂性,且不利影响会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 。
• 生态效应是指压力引起的生态受体的变化。 • 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个体水平的生态效应评价
– 剂量 -效应关系 – 定量结构 - 活性关系(QSAR)
• 难点
– 有毒有害物质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 效应评价;
– 其他风险源对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生态效应表征和 评价。
3.4.5 风险表征
• 风险表征是对暴露于各种压力之下的不利生态 效应的综合判断和表达。 – 定性的风险表征回答有无不可接受的风险, 亦即是 否超过风险标准。 – 定量的风险表征不仅回答有无不可接受的风险及风 险性质, 还要定量说明风险的大小。

生态监测及评价范文

生态监测及评价范文

生态监测及评价范文生态监测及评价是指对其中一特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观测、收集和分析,并通过评价方法来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以下将从生态监测的意义、监测方法、评价指标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生态监测对于科学认识、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问题所在,提供评价和预警,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生态监测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

生态监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两种。

定性监测主要依靠人工观察和采样分析,通过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和比较,形成对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认识。

定量监测则是在定性监测基础上,通过设立样方、定期取样和实验测定等手段,对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进行测量和统计,获得准确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评价指标是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质量指标。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循环等。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格局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生物量和生产力反映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况,通过对植被和动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测量和计算,可以评价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

生态监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一方面,生态监测可以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中,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生态监测还可以为农业、林业、渔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决策和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生态监测及评价对于科学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方法,结合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等评价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与监测

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与监测

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与监测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和资源,然而,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与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方法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在定量评价中,我们采用采样、计数等方法,对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环节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数值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掌握系统内各环节的变化趋势。

在定性评价中,我们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

不同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通过采样调查植被、土壤、动物等要素,计算不同类群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等数据,以及定位环境条件的物理化学参数如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土壤酸碱度等。

对于水生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通过水样调查分析水体中的生物和化学元素含量等数据,同时分析水生生态系统的流量、水温等物理化学参数。

定量数据可以用各类建模和算法解析,以便深入了解相应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二、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期监测和实时监测两种。

定期监测是采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包括环境参数和生物资源等数据,一般每年或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实时监测是通过连续、在线监测生态环境参数和生物生态资源的物理化学变量,如实时计算水质、水流量、气象、土壤温度、水温度等。

到了现在,GPS、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采用,将更快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使得生态监测进入更高效化环节。

这样的监测方式可以更及时的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监测在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监测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为环境资源管理、生态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提供了支持。

第9章 生态监测与评价

第9章 生态监测与评价

广玉兰、大叶黄杨、栀子花、 腊梅
肉眼观察无明显症状
表 某铁合金厂附近植物的受害情况
植物名称
受害情况
悬铃木、玉竹
严重(受害叶面积75%)
百合、山药、大蒜、玉米、韭菜
较重(害叶面积50%~ 75%)
吉祥草、沿阶草、虎仗、蚕豆、 中度(受害面积25%~
万年青、莴苣、栀子花
50%)`
虎耳草、枸杞、七叶一枝花、菊 花、狭叶十大功劳、金银花、芹 轻度(受害面积25%) 菜
监测二氧化硫的植物有一年生早熟禾、芥菜、堇菜、百 日草、欧洲蕨、苹果树、颤杨、美国白蜡树、欧洲白 桦 、紫花苜蓿、大麦、荞麦、南瓜、美洲五针松、加 拿大短叶松、挪威云杉,以及苔藓和地衣等。
百日草
紫 花 苜 蓿
2.监测HF的指示生物
最敏感的植物是唐菖蒲 ,此外,金荞麦、梅、葡萄、玉 簪、玉米、烟草、苹果、郁金香、金钱草、山桃、榆叶 梅、紫荆、杏、落叶杜鹃、梓树、北美黄杉、美洲云杉、 美国黄松、小苍兰、欧洲赤松、挪威云杉等都能作为监 测HF的指示生物。
2.生态监测的特点
1) 综合性 协同作用:一种污染物可以使另一种污染物的毒性增强。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生物的毒 性小于它们单独作用的毒性。
什么是综 合性呢?
综合性:环境中往往多种污染成分同时存在,理 化监测只能测定出它们的种类和含量,但不能说明 它们对生物的影响,而生物是接受综合影响,所以 生物能反映环境中多种污染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向日葵、悬铃木、枫杨、女贞、紫藤、杨树、虎杖、杜 仲、珊瑚树、薄壳核桃、木芙蓉、楝树、棉花、芥菜、 刺槐等
向 日 葵
枫 杨
7. 监测C12的指示植物
芝麻、荞麦、向日葵、萝卜、大马蓼、藜、万寿菊、大白 菜、菠菜、韭菜、葱、番茄、菜豆、冬瓜、繁缕、大麦、 曼陀罗、百日草、蔷薇、郁金香、海棠、桃树、雪松、池 柏、水杉、薄壳核桃、木棉、樟子松、紫椴、赤扬、复叶 槭、落叶松、火炬松、油松、枫杨等。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

一、水质监测方法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因此水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

水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测试,包括测量pH值、浑浊度,以及测量温度等参数;另一种是实验室测试,包括测量溶解氧、氨氮、硝酸盐等参数。

这些参数都与水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过检测这些参数可以了解水体的温度、酸碱度、有机物质含量等信息,从而评价水的质量。

二、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空气质量的监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化城市中,空气中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监测,包括对空气质量中的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另一种是通过遥感技术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监测与提醒。

三、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土壤质量是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但随着化学农药、肥料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加重。

因此,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土壤质量监测主要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

现场检测包括对土壤的颜色、质地、含水量、PH值等参数进行测量;实验室检测包括酸碱度、盐分、微量元素、重金属等检测。

通过了解土壤的质量,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管理,并防止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四、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进行统计来评价生物多样性;第二种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物种进行调查,根据物种的分布情况来评价生物多样性;第三种是通过对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评价生物多样性。

总之,监测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对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及应用考核试卷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及应用考核试卷
1.生态监测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生态系统结构监测
B.生影响评价
2.下列哪些技术属于遥感监测技术?()
A. LiDAR
B. GIS
C. NDVI
D.遥感影像
3.生态评估的目的包括以下哪些?()
A.识别生态系统问题
B.制定生态保护政策
C.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A.生物量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稳定性
D.人类健康指标
10.以下哪些是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
A.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C.减少生态系统的退化
D.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1.生态监测中,地面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哪些?()
A.野外调查
B.样方调查
C.持续监测
D.遥感监测
12.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市场法、替代成本法、愿意支付法和旅行费用法等。优缺点在于直接市场法简单易行,但可能忽略非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法和愿意支付法能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真实价值,但评估难度较大;旅行费用法适用于娱乐服务评估,但适用范围有限。
3.遥感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如植被指数分析、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等。局限性在于无法获取详细的地面特性和生物多样性信息,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解译精度受限。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及应用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
A.分析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生态环保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和谐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原理、方法及其作用。

一、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原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向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这种变化是由自然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等不同因素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从而开展环境防护和环境管理。

主要是通过监测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和趋势。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原理是以环境质量评价为目标,调查和监测环境的状态和性质,取得环境变化的数据、信息并综合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借鉴。

同时,它强调实时监测、连续监测和复合监测,以全面掌握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加强环境公共管理,鼓励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

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法1、采用现场监测法。

实地观察在现场收集环境信息,包括现场取样、实地检测、照相等方式,常用于大面积环境的调查和监测。

2、同步监测法。

根据相关规定选取合适的监测点位,同时采用现场监测方法和逐步分析等指标进行监测比对,以保证数据具有有关性、可比性和科学性。

3、循环监测法。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相同的步骤、细节和规范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场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特别是通过人工形成的影响环境因素,如养殖、种植、排放等的逐步控制,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环境规划的分析,以生态核心地带为代表,通过模拟、模型和演算等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预测。

1、提供决策支持。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和分析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引导不同领域,尤其是政府部门做出有效的决策。

2、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评价,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意义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状况和趋势,从而帮助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保障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和意义。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1. 采样与数据采集生态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是采样和数据采集。

采样应该从全面、公正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定点采样、区域采样和随机采样等。

数据采集可通过传感器、气象站、流量计等设备进行,以获取各项环境参数的实时数据。

2. 数据分析与建模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和建模。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手段,从而揭示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建模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模型相结合,推测环境演变的可能发展趋势,并提供科学依据用于环境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3. 监测网络的建立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网络,覆盖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污染源。

监测网络的建立需要考虑监测站点的布设、数据传输和存储等问题。

同时,监测网络还应与国家和地方的监测网络相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以全面把握生态环境状况。

二、生态环境评估的方法1. 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评估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价值的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物种多样性评估、生境质量评估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源评估污染源评估是对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的指标包括污染物浓度、排放量、迁移途径和潜在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污染治理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加剧。

3. 生态恢复效果评估生态恢复效果评估是对生态恢复项目进行评估,考察其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评估需要对恢复前后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调整和改进生态恢复方案,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监测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监测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监测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地球的影响日益明显。

保护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与监测。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是指对一个地区或一个体系中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它综合考虑了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功能等因素,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核心是寻找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些关键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对环境进行定量分析。

这样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公众提供信息,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实时观测和记录。

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而对环境状况进行科学分析。

监测分为定位监测和持续监测两种类型。

定位监测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环境进行监测,例如在某个国家公园内对鸟类数量进行统计。

而持续监测则是指长期持续对环境状况进行观测,例如长期监测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变化。

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环境变化,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在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监测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监测方法。

评价指标应该是科学可行的,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状况。

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指数、土壤质量指标等。

而监测方法则可以是现场观测、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等。

不同的环境评价对象和监测目标会选择不同的指标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准确评估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监测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在城市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修复等方面,生态环境评价和监测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环境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变化的趋势,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监测还可以为公众提供信息,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

生态监测与评价微观生态监测课件 (一)

生态监测与评价微观生态监测课件 (一)

生态监测与评价微观生态监测课件 (一)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环境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生态监测与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什么是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监测与评价是对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包括物种、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生态风险等进行连续、系统、定量的监测和评价,以监测结果为基础,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微观生态监测的重要性微观生态监测是对微观生物、环境污染物等微观因子进行监测,它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微观生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等环保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环保工作人员定位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调整和修复。

2. 科学指导微观生态监测为环境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能够为环保工作人员提供详尽的信息,帮助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3. 提高环保效益微观生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物的影响程度,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微观生态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1. 监测环境因素,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状态等。

2. 监测微观生物的生存条件与生态环境的质量。

3. 监测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

4. 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5. 对环境进行效果评价。

四、微观生态监测的实施步骤微观生态监测的实施步骤分为以下几步:1. 设计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微观生态环境的现状、污染的特点和需监测的参数等,制定合理的监测项目和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 实施监测实施监测时要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监测应当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监测数据应当准确可靠,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局相关要求,并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方法生态系统是一种由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也逐渐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监测是指进行一系列监测活动,对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非生物要素进行定量化描述并记录下来。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则是基于监测数据分析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面临的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

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为制定和实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还有以下作用:1. 监测和预测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可能性,评估人类干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评估各类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损伤程度。

3. 向公众和决策者传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真实情况。

4. 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调研提供数据支持。

二、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的方法较为多样,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环境和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的方法。

1. 生态系统结构监测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非生物要素,如植物、动物、土壤、水等。

生态系统结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植物群落监测动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动植物群落的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动植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较不同时间、地点和干扰下的动植物类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反映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GIS 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生态环境领域,GIS 可以将各种生态环境数据与地理空间位置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动态、精准监测和评估。

首先,GIS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整合来自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无人机等多源数据,GIS 能够构建出详细的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

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等数据;地面监测站则能提供更精确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成分等信息;无人机则可以在小范围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监测。

这些数据在 GIS 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分析,能够让我们清晰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GIS 可以结合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精确绘制森林的分布范围、树种组成、林龄结构等信息。

通过对不同时期数据的对比分析,还能监测到森林面积的增减、森林火灾的发生范围以及病虫害的扩散情况等。

对于水域生态系统,GIS 可以整合水质监测数据、河流湖泊的地理信息以及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从而评估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GIS 在生态环境评估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

例如,在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时,GIS 可以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纳入模型,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出生态脆弱性指数。

这样的评估结果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区域的生态脆弱程度,还能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GIS 还能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如道路修建、矿山开采、水电开发等,需要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逐渐超载,生态系统遭受了各种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功能紊乱。

而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系统监测生态系统监测是指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期和长期的观测和记录,掌握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生态系统不仅指自然生态系统,还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监测内容既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参数,也包括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如种群数量、分布状况、物种组成、生境类型等参数。

生态系统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制定适当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案,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生态系统监测常见的方法有现场调查和实验、遥感技术、模型计算等。

例如,利用水样、土样等样品对水质、土壤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利用遥感图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种类及覆盖程度进行反演;利用模型计算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评估预测。

二、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评价是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其状态、变化趋势和重要性。

生态系统评价对于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评价包括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和生态功能评价两个方面。

其中,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主要是测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环境污染的程度,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而生态功能评价主要是评估生态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稳定性和服务性功能,如生命支持服务、生物多样性维护、景观优化等。

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如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在全球生态系统空间上所留下的印记,包括支撑生存的生态系统面积和耗费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面积。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则是指衡量人类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值,比如水资源、空气净化、有机物分解等。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

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家级主管部门,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加全面了解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中的职责与担当。

一、监测与评估的意义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指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系统、规范、持续的观测和评价,以发现环境问题、预测环境趋势、指导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活动。

它的意义在于:1. 了解生态环境状况:通过监测与评估,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环境状况,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预测环境趋势:基于历史数据和环境模型建立,可以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环境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3. 发现环境问题:监测与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4. 指导环境保护与管理:监测与评估结果可以为环境保护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

二、工作流程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1. 制定监测与评估计划:根据需要制定监测与评估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指标。

2. 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现场采样、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处理。

3. 环境状况评估:基于监测数据,对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方法。

4. 环境问题分析与预测:针对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趋势预测,以确定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措施。

5. 编制监测与评估报告:将监测与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编制报告,供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参考。

三、关键技术为了完成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工作,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一系列关键技术:1.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熟练运用各类调查方法和工具,准确、规范地采集野外样品,并记录样品的相关信息。

2. 实验室分析与测试:掌握常用的环境分析技术和测试方法,能够精确测定各类环境参数和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是衡量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适当的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探讨其在评价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一、空气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指标包括PM2.5、PM10、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PM2.5和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也是评估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过量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二、水质指标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度。

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等。

COD和BOD是测量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高污染水体会导致氧气不足,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影响。

总氮和总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过量的氮、磷排放会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三、土壤质量指标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土壤质量的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常见的土壤质量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全氮、全磷和全钾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它们的含量与土壤的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

物种丰富度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综合考虑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度等因素,优势度指数用于评估个别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五、景观格局指标景观格局指标可以反映景观类型、景观面积和景观形状等要素。

常用的景观格局指标包括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分离度指数等。

2023年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2023年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2023年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摘要:
一、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
二、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三、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现状
四、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对策
正文:
一、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
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是水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水环境管理政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流域水生态质量,先后开展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河流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计划。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科学监测和评价,了解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以水生生物为核心,通过定期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指标进行监测,全面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评价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水质理化指标,还涵盖了水生生物、生态流量等方面的监测,从而更全面地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变化。

三、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现状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主要以传统的理化监测指标为主,缺
乏指示水生态变化的水生生物指标。

单一的水质改善无法反映水生态环境好转这一长远目标,不能满足“十四五”水生态环境管理由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转变的要求。

第六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第六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第六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是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信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连续观测和快速获取地表信息的能力。

因此,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全面的生态环境数据,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主要包括对土地覆被变化、植被变化、水体变化等方面的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范围区域的土地覆被类型和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城市扩展、耕地面积变化等。

植被变化监测可以用来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通过监测植被指数等指标,可以判断植被的健康状况和受到的干扰程度。

水体变化监测可以用来监测湖泊、江河、水库等水体的面积和水质的变化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生态环境遥感评价是根据遥感数据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通过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可以对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趋势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利用NDVI指数对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评价,利用水体的光谱特征来评价水质情况,利用地表温度来评估城市热岛效应等。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评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土地规划等。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污染、退化等问题。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监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土地规划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为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总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区域的生态环境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全面的数据。

通过对土地覆被变化、植被变化、水体变化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监测与评估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监测与评估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监测与评估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洋等水域环境。

这些水域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并且对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生态监测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监测水生生态系统的目的和方法生态监测旨在收集关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定量和定性信息,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功能和变化。

其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和预测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施,包括定点观测、采样调查、水质分析、生物指标监测和遥感技术等。

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对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测和评估。

二、生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生态监测的内容包括水体的水文特征、水质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水文特征的监测主要涉及水位、流量和水温等参数的观测,以了解水体的变化和动态。

水质状况的监测涉及水中溶解氧、浊度、pH值、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测定,以评估水体的健康状态和水质污染程度。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主要通过调查和记录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群落和种群,例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

除了这些指标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监测目的和需求,选择其他合适的指标进行监测。

三、生态评估的方法和指标生态评估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它基于生态监测数据,采用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和指标来判断水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质量指数评估、环境容量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等。

质量指数评估是通过将监测数据和标准值进行比较,计算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指数,以评估其健康状况。

环境容量评估是通过分析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判断其对人类活动和干扰的容忍程度。

敏感性分析则是通过模拟和预测不同干扰因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响应,以评估其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

四、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和应用生态监测与评估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这事儿。

你说,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追求绿色生活,空气清新,水质一流,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可这背后可得有点真本事,得有个靠谱的监测和评价制度在撑着啊。

不然,光说不练,那就像是打空炮,没啥用处。

想象一下,你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哎哟,心里一惊,这是什么鬼?没准是附近工厂的废气。

于是你开始想,谁来管这事儿啊?如果咱们有个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像是个贴心的小管家,时刻关注着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健康,发现问题就能及时通报,那生活就得美好多了。

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提前预防总比出事儿后捡漏强嘛。

监测不仅仅是个数据收集的活儿,咱们得会分析,得会评价。

就像在学校里考试,光有分数可不够,老师还得给出评价,才能知道哪儿需要改进。

环境监测也是如此。

数据说了算,但得有人给这些数据加上“标签”,告诉大家现在的生态环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时候,咱们就得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像给环境打个分,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儿。

咱们得承认,现阶段的环境监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设备高科技,人力资源还得跟上,监测网络得铺开。

就像咱们的网络信号,有时候满格,有时候弱得要命,偏偏还要依靠这个信号来搞事情。

要是咱们的监测系统像个漏网之鱼,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发现,那就麻烦了。

可是,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的,增加投入,更新设备,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必要的步骤。

大家想想,如果咱们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监测平台,数据共享,那可真是个大好事。

比如说,某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不好,邻近的城市也能及时了解情况,做好防护。

就像传话游戏,信息越流畅,大家越能有效应对。

这样,咱们的生态环境就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好。

想想,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对吧?说到评价制度,得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才能让这个制度更有生命力。

像咱们平时吃饭,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意见,才能做出更合口味的菜。

环境监测和评价也是如此,不能光让专家们说了算,得让普通市民也能发表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对外界空气、水、土壤、食物等材料进行测定分析、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生态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

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多数体型小,游泳能力弱或完全没有游泳能力,过随波逐流的生活。

着生生物(Periphyton)指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上的微型生物群落。

PFU法是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采集水域中微型生物和测定其群集速度来监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

底栖动物:栖息在水体底部淤泥内、石块或石砾表面及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指示生物指对水体污染变化反应敏感的生物。

生物指数用来反映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从而简化了污水生物系统,而且所得结果有了定量概念,便于比较和应用。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细菌菌落的总数。

总大肠菌群是指那些能在37℃48h之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的无芽孢杆菌。

如果是使用滤膜法,则总大肠菌群可重新定义为:所有能在含乳糖的远藤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h之内生长出带有金属光泽暗色菌落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粪大肠菌群在44.5℃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

土壤环境容量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认为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受害阈值:污染气体使植物产生受害症状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浓度;在临界浓度时,使植物产生受害症状的最短时间称为临界时间。

受害阈值就是由这两个因素构成的。

指示植物把能够反映环境中污染信息的植物称为指示植物。

(二)生态监测的范畴1、从环境角度看2、从污染源角度看3、从监测手段看包括:生物材料检测、指示生物的研究和生物监测器的应用、群落结构调查、生物污染源检测和生物测试。

二、生态监测的任务1、监查2、监视,3、监控三、生态监测的特点①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②具有长期性监测的功能。

③具有多功能性。

④监测灵敏度高。

⑤经济性。

四、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3、综合分析:对监测结果要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做综合分析。

4、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五、生态监测的局限性1、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可能受到监测生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3、费时且难确定环境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六、生态监测的主要方法:生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

八、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选择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第二章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一)水生物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1、代表性2、与水化学监测断面布设的一致性3、要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4、断面布设的经济性5、断面布设的连续性二、浮游生物的测定在淡水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它们以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的形式出现。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生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一)采样1、采样工具(1)浮游生物网:定性网、定量网(2)采水器常用的有:①瓶式采水器②水生-81型有机玻璃采水器③透明度盘计数框常用的有:S-R计数框、网格计数框:(4)计数方法(三种方法)长条计数法、视野计数法、网格计数法视野计数法:式中:A——一个视野的面积,mm2; D——视野的深度,mm;F——计数的视野数,一般至少10个;C——计数的生物个数。

浮游生物的测定常用指标:1、利用指示生物进行评价2、利用多样性指数和各种生物指数进行评价3、利用藻类各类群在群落中所占比例进行评价1、人工基质:载玻片、聚酯薄膜和PFU2、天然基质:水中的动物、大型植物、石块、木块(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1、着生硅藻(2)定量计数:把已定容到30mL的定量样品充分摇匀后,吸取0.1mL置入0.1mL的计数框里,在显微镜下,采用网格计数法,横行移动计数框,逐行计平行线内出现的种(属)藻类数。

视藻类密度大小,一般计数10行、20行、40行以至全片。

必须使优势种类计数的个体在100个以上。

也可采用视野计数法或长条计数法。

将定量计数的各种类的个体数进行计算,最后换成1cm2基质上着生藻类的个体数量。

四、PFU(polyurethane foam unit)法PFU法(一)工作原理当某一自然基质或人工基质在水体中开始出现时,一些微型生物即会在这种基质上进行群集,在不断群集的同时,也会有已经群集在基质上的种类离开基质,因此,在基质上的种类,就有一个群集和消失的问题,当群集速度曲线和消失速度曲线交叉时,基质上的种数达到平衡,这时,基质上的群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周围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二)PFU微型生物群落的特性:1、符合MacArthur-Wilson岛屿生物地理平衡模型2、岛屿的大小直接影响群集的种数3、原生动物群集过程反映出群落内的调节机制(三)PFU的工作方法在做同一批实验时,最好用同一批材料,在用之前,先用蒸馏水浸泡12-24h消毒。

实验时,将一定数量的PFU悬挂在水中,一天后,以及第3天、5天、7天、12天、15天、21天、28天检查,每个点每次取两块,剪下后,放在塑料袋中,用吸管滴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把每天的新见种、复见种、消失种都记录下来。

一般一块PFU至少要做两个装片,要求全片检查,以免遗漏。

在室内,利用PFU还可以做毒性试验。

把一块PFU放在微型生物种类很多的清洁水中,接近平衡期后,取下,把它作为种源固定在大盘中央,盘子边缘固定8-10块空白PFU,每块均需与中间的种源PFU距离相等。

盘的大小一般54cm*25cm,放入测试水的量要求能浸没PFU,一般6-10L,每个浓度2-3个盘。

室内实验,需要人工光源,可在盘上安一架子,罩是玻璃,罩上客观存在一日光灯。

对照盘中放清洁水(可用稀释水),通过种源上的生物在空白PFU上群集的情况了解污染物的毒性。

PFU可测试很多参数。

在分类学方面,可测种数、种类组成、相对密度、群集速度、消失速度、平衡期、平衡期时的种数等;在非分类方面,可以测活细胞的生物量、叶绿素a的含量(即自养生物量)、呼吸速度、各种化学分析等。

(五)PFU法的优点(1)由于PFU孔径小,约100-150μm,大型浮游生物不易入侵,可以采集到以微型生物占绝对优势的群落;(2)容易群集,体积小,便于携带和置放;(3)它所群集的微型生物代表了食物链上的几个营养级,可以模拟天然群落,并且是在最高级——群落级水平上做出对环境压迫的反应;(4)野外工作证明周围水体中大多数的微型生物种类最后均可群集在PFU上。

(5)可用许多块PFU进行同步实验,重复性强;(6)在同一块PFU上,是室内、室外随机采样所得,可测定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各种参数;(7)用PFU采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作种源,可在室内做各种毒物的生物测试,预报水体的污染程度。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1)定量采样:定量采样可以客观地反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栖动物不同部位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并以每平方米为单位进行统计和计算。

常用的采样器有:①彼德逊采泥器②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六、指示生物和污水生物系统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都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常用的指示生物如下:①水体严重污染的指示生物有颤蚓类、毛蠓、细长摇蚊幼虫、腐败波豆虫、小口钟虫、绿色裸藻、小颤藻等。

这些指示生物能在溶解氧极低的条件下生活,其中颤蚓类是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水体中的优势种。

②水体中等污染的指示生物主要有居栉水虱、瓶螺、被甲栅藻、四角盘星藻、环绿藻、脆弱刚毛藻、蜂巢席藻等。

这些种类对较低溶解氧有较好的耐受能力。

③清洁水体指示生物有蚊石蚕、扁蜉、蜻蜓、田螺、簇生竹枝藻等,这些生物只能在溶解氧很高,未受污染的水体中大量繁殖。

(二)污水生物系统把受有机污染的河流从排污口至下游划分成一系列在污染程度上逐渐下降的连续带,这一系列的带称为污水生物系统。

1、多污带多污带是严重污染的水体,是多污污水生物生存的地带。

它多处在污水、废水入口处,其水呈暗灰色,极浑浊,水中所含大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二氧化碳及甲烷。

其化学作用为还原性,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很高,氧气极缺,水底沉积大量的悬浮物质。

水中还可能存在有毒成分及不正常的pH,这种不良环境决定了可生存的生物种类是有限的,而且均是消费性生物。

底部淤泥中生活着寡毛目蠕虫。

多污带的指示生物主要有浮游球衣细菌、贝氏硫细菌、素衣藻、钟虫、颤蚯蚓、摇蚊幼虫等。

如图所示2、α-中污带a-中污带水体的特点与严重污染水体近似,水为灰色,BOD 值仍相当高。

但是,除了还原作用之外,还有氧化作用,有机物分解形成氨和氨基酸。

氧气仍然缺乏,为半厌氧条件,并有硫化氢存在。

生活在这一带的生物种数虽然不多,但比严重污染的水体多了一些。

主要生活的污水生物还是水细菌。

此外还出现吞食细菌的纤毛虫类和轮虫类,以及蓝藻和绿藻。

常见的指示生物有大颤藻、小颤藻、椎尾水轮虫、天蓝喇叭虫、栉虾、臂毛水轮虫等多种藻类和轮虫类。

3、β-中污带β-中污带水体的特点是氧化作用占优势,绿色植物大量出现。

水中含氧量增高,氮的化合物呈铵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

相反有机物及硫化氢等含量减少。

水生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是各种藻类、轮虫类、贝类和各种昆虫。

β-中污带水体不利于水细菌的生存,因此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至1mL水仅存几万个。

已有泥鳅、鲤鱼等鱼类出现。

β-中污带指示生物有多种藻类、轮虫、水蚤以及虫子类等。

4、寡污带寡污带自净作用已经完成,有机物已被完全氧化或矿化,为清洁水体。

溶解氧化丰富,硫化氢几乎不存在,水的pH适于生物生存。

污泥沉淀已矿质化。

蛋白质达到矿质化最后阶段,形成了硝酸盐态氨。

水中有机物浓度很低。

寡污带的生物种类极为丰富,而且均是需氧型生物。

水中细菌量已极少,浮游植物大量存在,生长的动物有甲壳虫、苔藓虫、水螅等,并有大量显花植物和多种鱼类、水生昆虫幼虫,以及田螺等,可作为各种水体的指示生物进行污染程度的综合评价。

七、生物指数常用的生物指数有以下几种:(一)贝克(Back )生物指数大型底栖无脊动物分成A 和B 两大类:A 为敏感种类,在污染状况下从未发现;B 为耐污种类,是在污染状况下才有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