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期中模拟卷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期中模拟卷1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节)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最低的一级是()
A.地月系B.可观测宇宙
C.银河系D.太阳系
2.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
下图是某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周期黑子数进展图,下表为部分地理现象预报指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短波收听指数②信鸽飞行指数③空气质量指

④极光指数
指数(小—大)适宜收听程度(适宜—不
适宜)
影响信鸽飞行程度(小
—大)
空气质量(差
—优)极光可见范围(小—大)
3.图中显示()
A.太阳活动的周期一般是20年
B.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C.2020年太阳活动处于高峰期
D.2025年前后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
4.当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值时,表中指数不会明显变大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1~8千米,温度在150℃以上。

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

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岩石圈()
A.就是指地壳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D.由岩石组成
6.干热岩位于()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年代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海生藻类
动物界两栖动物
代甲乙
7.关于图中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8.乙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恐龙灭绝
C.被子植物繁盛D.爬行动物繁盛
中华震旦角石多产于我国三峡地区,是距今约4.5亿年的一种典型“标准化石”(又称“标志化石”,泛指能够或可能用以确定其产出地层时代或阐明其生活环境的化石,多用作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中华震旦角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10.中华震旦角石等“标准化石”所具有的特征应为()
A.形成化石的生物存在地质时代长B.与其它化石特征相近不易识别
C.个体数量多且地理分布广D.形成化石后难以长时期保存
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卡努”水汽输送、地形综合作用等影响,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

2023年7月30日,阳泉也迎来了一次较大强度的降水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1.若要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重建,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通信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D.地理信息系统
12.此次台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
①洪涝②滑坡③泥石流④风暴潮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风蚀坑的形成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其他作用影响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

风蚀坑形态主要由风沙流塑造,当携沙气流进入风蚀坑系统,会形成独特的气流场结构。

下图为风蚀坑的结构及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风蚀坑常见于()
A.海岸沙地B.干旱沙漠C.冲积平原D.森林裸地
14.乙-丁-戊沙粒大小的变化特征是()
A.一直变大B.先变大,再变小C.一直变小D.先变小,再变大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

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

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下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根据水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中石灰岩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A.孤峰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
B.峰林中的石灰岩、孤峰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C.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D.峰丛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孤峰中的石灰岩
1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表水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

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

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

下图为一幅飞机飞过北京市上空的航迹云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1月份,在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
18.一年中,北京市上空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草莓喜温凉气候,喜光,不耐涝,根的生长温度5-30℃,茎叶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

冬季农户用白色塑料膜搭建大棚,黑色塑料膜覆盖草莓根部土壤以保证冬草莓的正常生长。

下左图示意地气系统的热量传递,下右图是重庆市某地草莓园。

完成下面小题。

19.上左图中()
A.①为对流层大气直接、主要的热源B.④只有水汽、二氧化碳可以吸收
C.④、⑤两种均属于长波辐射D.⑤一般夜晚强于白天
20.上右图中白色塑料大棚和黑色地膜分别可以()
A.增加①、减少④B.增加③、减少⑤
C.减少③⑥、保持地温D.减少②④、降低土温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904年,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发现,如果以太阳表面纬度为纵坐标,年份为横坐标,把几个太阳黑子周期的图案绘制在一起就组成一连串翩翩起舞的“蝴蝶”(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发现太阳黑子()
A.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气候变暖B.温度比周围太阳大气温度偏低
C.出现在太阳外部结构的色球层上D.在太阳表面的纬度分布有规律性
22.下列有关太阳黑子“蝴蝶图”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周年B.黑子分布集中在南北纬30°
C.1900年前后天气变化相对稳定D.1884年前后全球农业歉收
“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它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

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

下图为FAST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3.“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原因是()
A.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排水B.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
C.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D.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
24.该地区喀斯特地貌()
A.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
B.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石柱
C.淀积作用形成的从溶洞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
D.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为太阳短波辐射B.②--为太阳长波辐射
C.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D.④--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强
26.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增强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2分)
27.(20分)图甲为太阳系模式图,图乙为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地球的是(填字母),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填名称)。

(4分)
(2)地球轨道内、外两侧相邻轨道上分别运行着和(填行星名称)。

(4分)
(3)图甲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4分)
(4)指出图乙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理由。

(4分)
(5)除图乙所示因素外,请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

(4分)
28.(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8月23日22时起,四川甘孜州海螺沟辖区普降暴雨,24小时最大降水量高达45.5毫米(杉树坪站)。

强降雨导致海螺沟辖区内多处发生泥石流。

由于当地提前避险转移群众240户729人,无人员伤亡。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下图甲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与地震分布示意图。

(1)干旱灾害影响我国范围广,其中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 。

(4分)
(2)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 。

(2分)
(3)简述西南地区泥石流产生的自然原因。

(8分)
(4)说明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8分)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期中模拟卷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答案】1.A 2.B
【解析】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其中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读图可知,M天体是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因此可能是水星或金星,B正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A错误;木星、火星、土星是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CD错误。

故选B。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答案】3.D 4.C
【解析】3.读图,图中连续两次黑子数量最少的时期(低谷年)相隔约为11年,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A错误;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B错误;2020年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C错误;2025年前后黑子数量达最大值,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D正确。

故选D。

4.读表,太阳活动高峰值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使短波收听指数增大,①会明显变大,A不符合题意;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信鸽飞行指数增大,②会明显变大,B不符合题意;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使极光指数增大,④会明显变大,D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对污染没有影响,空气质量指数不受影响,③不会明显变大,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

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

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

时烈时弱,平均以11、22年为周期。

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答案】5.D 6.A
【解析】5.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D 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km,干热岩埋藏于地下1~8千米,依然在地壳的范围内,所以干热岩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位于地壳之下,没有干热岩分布,BCD错误。

故选A。

【点睛】地壳特征: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答案】7.B 8.A
【解析】7.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

乙对应的是蕨类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8.由上一题可知,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A正确;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于新生代繁盛;爬行动物繁盛时期为中生代,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线索: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前寒武纪)-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古生代)-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出现人类(新生代第四纪)。

3、植物演变:海生藻类时代(前寒武纪)-陆地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被子植物时代(新生代)。

【答案】9.B 10.C
【解析】9.注意材料信息“是距今约4.5亿年的一种典型标准化石”,该时间段应位于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大约5.41亿年前的这段时间,A错误;中生代时期大致介于距今约2.52亿年~距今约6600万年,C错误;新生代是距今约6600万年以来的时期,D错误。

故选B。

10.依据材料信息,标准化石是“泛指能够或可能用以确定其产出地层时代或阐明其生活环境的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存在地质时代长短不是其成为“标准化石”所具有的特征,A错误;与其它化石特征有明显得区别,易区分,B错误;标准化石是具有时代分布短,个体数量多,而且地理分布广,数量和地域分布占绝对优势,C正确;形成化石后可以长时期保存,D错误。

故选C。

【点睛】早古生代称为无脊椎动物时代。

晚古生代称为鱼类及两栖类时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答案】11.D 12.C
【解析】11.通信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对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等作用不大,B错误;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台风的形成过程及移动路线,C 错误;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管理、分析、输出等的技术系统,所以要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重建,应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D正确。

故选D。

12.洪涝、风暴潮不属于地质灾害,①④错误;浙江省多山地丘陵,台风“梅花”带来的暴雨可能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②③正确。

综上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的。

较强台风的到来会引起风暴潮,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诞生于热带洋面的台风有着充足的水汽条件,因此经常伴随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台风是引发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可能引发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台风产生强风,破坏房屋、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影响交通。

【答案】13.A 14.D
【解析】13.风蚀坑广泛分布在沙质海岸、湖岸和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区沙质草原等环境中,是固定沙丘(或沙地)开始活化的明显标志,是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的最直接反映,结合沙质化、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影响的特征,可知风蚀坑常见于海岸沙地,A 正确;干旱沙漠植被覆盖度低,不利于风蚀坑的形成,B错误;冲积平原和森林裸地不具备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的条件,CD错误。

故选A。

14.由乙到丁是风力沉积作用,随着搬运距离不断变远,颗粒逐渐变细,至沙脊处(丁)颗粒最小;而由丁到戊是重力沉积作用,颗粒大的受重力作用可以滚至更远的地方堆积,因此从丁到戊颗粒逐渐变大。

综上所述,乙-丁-戊沙粒大小的变化特征是先变小,再变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风力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距离不断变远,风力逐渐减弱,搬运能力不断下降,堆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答案】15.C 16.C
【解析】15.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

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

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喀斯特地貌区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④正确;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误;喀斯特地貌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地下河,地表水极易下渗为地下水,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答案】17.A 18.B
【解析】17.由材料可知,飞机尾气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且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才有可能出现。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根据上题可知,北京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气温在-41℃~-60℃的海拔高度在一年四季中最高,形成的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B正确;冬季反之,春、秋季温度比夏季地面温度低,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比夏季低,比冬季高,ACD错误。

故选B。

【点睛】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

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答案】19.C 20.C
【解析】19.④地面辐射以及⑤大气逆辐射均属于长波辐射,C正确;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①为太阳辐射,A错误;④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主要被水汽、CO2吸收,另外甲烷、杂质等也可以吸收地面辐射,B错误;⑤为大气逆辐射,白天夜晚都存在,气温越高越强,一般白天强于夜晚,D错误。

故选C。

20.透明白膜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使①太阳辐射有少量减少,A错误;②反映的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白膜无关,D错误;白膜具有阻挡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热量损失的作用,即减少了
③⑥,黑膜可增强对辐射的吸收,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保持土温,C正确,B错误。

故选C。

【点睛】地膜覆盖本身并不能产生热能,地膜覆盖后土壤保温主要是通过“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阻碍近地面气层热量交换、增加净辐射”来实现的。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答案】21.BD 22.AC
【解析】21.太阳黑子呈现暗色是因为它们的温度比太阳可见表面或光球周围的区域要低,B正确;黑子数量增加会影响地球气候,但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A错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为太阳大气最里层,C错误;依据图示可知,太阳黑子出现的纬度和年份具有规律性,D正确。

故选BD。

22.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周年,A正确;黑子分布集中在南北纬30°之间,B错误;由图可知,1900年前后太阳黑子占据的面积百分比小,不是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天气变化相对稳定,C正确;由图可知,1884年前后太阳黑子占据的面积百分比小,不是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天气变化相对稳定,自然灾害少,全球农业不一定歉收,D错误。

故选A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
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答案】23.AC 24.AC
【分析】23.由材料可知,“中国天眼”主要用于天文观测,选址大窝凼主要原因是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排水,A正确;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便于安置射电望远镜,建设工程量小,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C正确,D错误;“中国天眼”属于射电望远镜,不是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对大气能见度要求较低,B错误。

故选AC。

24.喀斯特地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经过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A正确;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B错误;淀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C正确;该地区降水集中,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发展,D错误。

故选A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和石芽地、峰丛、峰林和孤峰、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洞等。

【答案】25.AC 26.BD
【解析】25.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A正确;②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B错误;③为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因此是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热源,C正确;④为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晚,由于缺少云层的遮挡,大气的热量有很大一部分会散逸到外太空,因此大气逆辐射会比较弱,辐射量较弱,D错误。

故选AC。

26.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射到地面的②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相对于晴朗的天气较低,B正确;夜晚由于云层的保温作用,④大气逆辐射作用强,降温比较慢,因此夜晚气温相对较高,所以昼夜温差较小,D正确;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多云的天气影响;由于云量较多,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③地面辐射也会减弱,C错误。

故选BD。

【点睛】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

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