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朗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朗诵
在当前中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探寻诗歌教学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诗歌教学行为非常必要。
针对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是诉诸人的感情的,只有多读,思想感情才能跟诗人接近,才能“入境”,这也是古人读书所追求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当我们深切了解到诗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动时,就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着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中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一、诗歌朗诵的美感意义
(一)诗歌朗诵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
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
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
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二)诗歌朗诵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
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
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
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
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三)诗歌朗诵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
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
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
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
(四)诗歌朗诵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五)诗歌朗诵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
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诗歌朗诵的再创作意义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一)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
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就这些方面来说,高中语文教材对朗诵诗歌处理得非常好。
所选诗词,按照了新大纲“课文要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所选之文全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厚载的思想文化之重。
(二)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
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
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
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读书背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诗歌学习的初步和主要途径。
朗诵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