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
1.(2019·南通二模)“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国人()
A.坚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C.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
D.赞同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 A
2.(2019·镇江二模)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炎武、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很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
”这是因为()
A.他们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A.“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B.“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 A
5.(2019·徐州二模)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份刊物的忠实读者,毛泽东自称受其影响甚大。
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
C.宣传新三民主义的思想
D.代表当时官方的舆论
答案 A
6.(2019·镇江一模)“中国固有的精神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为冲破“固有的精神”,先进中国人采取的对策是()
A.开展戊戌变法
B.发动辛亥革命
C.掀起新文化运动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C
7.(2019·苏州模考)国民党发表的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该文件提出的主张()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排斥了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C.针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 D
8.(2019·昆明高三摸底调研,30)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
上。
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
这说明()
A.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
B.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
C.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
D.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
答案 A
9.(2019·盐城调研)“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A.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C.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对中国革命进程有重要指导意义
答案 D
10.(2019·苏州高三调研)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阶
段
思想
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萌
芽
屈辱
中觉
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
信:“师夷”“仿行”“爱
国”,“中华民族”观念正
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成
长
救亡
中勃
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
发,中共提出“民族复
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
选择
新中国时期升
华
奋进
中超
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
解放思想,中国特色,
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 D
11.(2019·南京、盐城高三二模)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客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由此表明他()
A.否定党派运动B.主张国共合作
C.倡导国民运动D.厌恶政权更迭
答案 B
12.(2019·徐州市一模)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一年多
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5)影响湘赣两省。
这篇文章论证了() A.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
B.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
C.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
D.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答案 B
1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答案 A
14.“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D.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 A
15.(2019·江门一模)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
……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
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
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C.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D.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6.(2019·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二模)晚清新旧学堂之争或中西学校之争,本质是中西学问之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
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先后奏呈过10个以上的科举改革方案,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
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材料二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
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
”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
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以上材料均选编于《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其原因。
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变化:西学作为科举的补充: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原因:激发科举制的活力。
意图: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
(2)
观点中学衰落、西学兴起
论证中学
衰落
经学课程成效不佳;经学维护专制
统治;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经学;经
学空谈义理,脱离实际。
西学
兴起
算学、格致等西方实用学科受到学
生欢迎;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
合;新式教育培养了人才;顺应了
时代需求。
结语中学衰落、西学兴起是时代背景下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