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杰出的作品,一具优秀的灵魂——游老舍故居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杰出的作品,一具优秀的灵魂——游老舍故居有感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中作者说:“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

北京的名人故居很多,你参观过的名人故居中,哪一幅画或什么情景曾带给你深切的感悟或独特的想象呢?
请选择一处(不可以再写鲁迅故居),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表现自己对故居主人的理解和思考。

范文:
一部杰出的作品,一具优秀的灵魂
——游老舍故居有感
以前我是不愿意到名人故居里参观的,总觉得一个人出了名,什么与其沾边的人事物都被利用,颇有点一人得道,不仅仅是鸡犬同升天的味道。

但今天在老舍故居里,却有了另一种感触。

一个人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然是因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巨大的成就对社会、对民众有着重大贡献的。

这不同于现在的某些网红,用一些哗众取宠的招数,博得一时的追捧。

在老舍的故居里,有一幅横向装裱的文字,那是老舍先生发表在一九四五年第一卷第二期的《青年知识》文章“我是怎样写《骆驼祥子》”。

在这篇文章里,老舍详细地叙述了创作《骆驼祥子》的过程。

《骆驼祥子》,这部书是老舍先生在与朋友的一次偶然交谈,朋友告诉他的一个关于人力车车夫买车卖车、卖车买车的故事中形成了祥子的最初雏形;另一个朋友告诉他的另一个有关人力车车夫跟骆驼的故事便让刚形成雏形了的祥子与骆驼结合起来,成了骆驼祥子的雏形。

接着便是无数的调查、收集,为这部书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就是在青岛这栋院落里,老舍先生奋笔疾书,完成了这部书稿的创作。

最后在上海的《宇宙风》上进行连载,促使了这部作品正式走进读者的眼里心里。

就像在老舍故居展出的资料里说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成了三座城市的记忆:诞于青岛,记录北京,行于上海。

是三座城市的文化沃土,孕育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后来的单行本的发行,外文本的翻译出版,还有影视剧的改编,所有这一切,都让这部作品流传更广,影响更深远。

这部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影响了几代
人,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止庵说:“老舍最好的作品现在依然有生命力,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事,当年很多的作家,现在已经没有人读了。

老舍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还拥有广大读者的一位作家。

他同时代很多作家已经没有什么读者了。

老舍还是拥有很大的读者群,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这个作家还活着。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我们需要重读老舍,因为那一颗在浮躁中需要被冷却被诗意唤醒的心,因为那一盏在世俗中因追名逐利变得越来越冷漠的灵魂,需要回归生活气息,需要回到最初,去寻找那份初心,去感受老舍先生的强大而温润的语言表现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①本文题干要求“北京的名人故居很多,你参观过的名人故居中,哪一幅画或什么情景曾带给你深切的感悟或独特的想象呢?请选择一处(不可以再写鲁迅故居),写一篇作文。

”此题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记录参观故居的整个过程,叙事要详略得当,富有真情实感,最后发表自己的感慨;可以写一篇随笔散文,随笔在构思上具有零散性、发散性、随机性,学生面对一物之微、一时之得,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比物连类,上下串联,一气贯注,敷衍成篇。

在表达方式上,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个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

在风格上,可朴实清秀,可雄浑刚劲,可潇洒俊逸,可峭利冷峻,可冲淡平和。

可空灵温婉,可娟秀纤巧,可充满乡野之气,可洋溢都市风情,可庄可谐,丰富多彩。

在篇幅上,长短不拘,长的可达千字,短的百字左右,随表意的需要而定,一般以短章小制为主;还可以写一篇议论文,阐释自己对“名人故居”文化给现代人带来的影响和启示等,议论观点要明确,条例要清晰。

审题①:就“你参观过的名人故居中,哪一幅画或什么情景曾带给你深切的感悟或独特的想象呢?”“表现自己对故居主人的理解和思考。

”最适合写一篇随笔散文,发表自己的感慨。

①这则材料考查的是我们对当下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

文中的关键句给我们提供审题方向,“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
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

”文字和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情感,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滋养,这些使我们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的提升;“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些语句启发我们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除了人文素养还需要科学理性。

不管是谈人文方面,还是谈科学理性,都必须从材料出发,回归时代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个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人文素养,需要理性精神。

审题①:
1.从人文素养角度看:文化节目的成功反映的是在消费主义当下,人们面对欲望的不断膨胀,越来越担忧“娱乐至死”,越来越担忧道德的荒芜和心灵的空虚,越来越担忧精神文明长期滞后于物质文明。

在这些文化节目中,我们的心灵受到滋养。

如《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嘉宾许渊冲如今已是96岁的高龄,但在谈论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滔滔不绝,说到动情时刻依旧是热泪盈眶。

正如先生所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即使走到人生的尽头,许老先生的愿望依然是翻译,多翻译。

他的乐趣在于比别人翻译得更好一点,比自己翻得更好。

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

这个乐趣也是根植在内心深处,时刻可以被点燃的。

看到许先生这段的采访,我们知道真正的热爱,是一辈子投入,不问结果,不问世事,享受过程。

真正的热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

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激情对于“感觉自己被掏空”这种浮躁的时代病来说,不正好是一剂良药吗?
今天受到热烈关注而刷屏的即使没有《朗读者》,也会有新的其他类似的节目,因为真正刷屏的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某一位主持人,或者是某一档电视节目,而是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越来越坚定的自信。

2.从科学理性角度看:《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
的理性精神。

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体系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第一追求,专注于仁智礼义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几千年以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文轻理,很少像沈括、徐光启那样有兴趣整理钻研科学问题,更不用说像伽利略那
样以实证为己任。

所以,这个弥漫着思想香气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未老先衰。

同样问题也来了,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

3.综合立意:我们不需把科学和文化对立起来,通过贬低文化来推崇科学,通过贬低文科来推崇理科,通过贬低感性来推崇理性。

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我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人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

央视第九期《朗读者》请来90岁的焊接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潘际銮。

潘际銮讲述了自己从10岁开始历经抗战、异地求学,及投身焊接事业的人生经历。

抗战胜利后,潘际銮的家已经没了。

无敌可抗,无家可归,但这个国家还需要他们这些科学家去拯救。

潘际銮回到清华,师从清华机械工程学系奠基人之一的李辑祥学习焊接工程,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份事业。

直到现在,90岁的潘际銮还奋战在科研一线,带着四位80多岁的老院士以及一帮年轻的博士生继续攻克焊接工程难题。

潘际銮先生在朗读中产生的那种热血沸腾的少年感,就来源于对祖国、对事业的单纯。

4.其他立意:材料中提到朴素语言背后的深情,诗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家书抚平时代的创伤。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在现实社会的作用,就以上各点立意不算偏题,但是由于同学们古典诗歌积累不足,或者对家书类文学作品不熟悉,难以在文中举例论证,作文空有论点、流于泛泛。

立意题目:

1.《一部杰出的作品,一具优秀的灵魂》——游老舍故居有感
2.《游齐白石故居有感》
3.《由梅兰芳故居所想到的》

1.《让文化节目重建国人文化原乡》
2.《时代需要感性的泪水》
3.《总是文字暖人心》
4.《于理性之上,构筑诗和远方》
5.《珍惜文化的清流》
6.《诗到醇厚动人心》
7.《让灵性滋养理性》
8.《拥抱丰富的内心》
9.《社会进步需要理性精神》
10.《充盈心灵岛屿,共享诗意人生》
11.《文字熨平心中褶皱》
相关素材:

1.安静的什刹海,风景优美,这里坐拥诸多名人故居,位于前海西沿恭王府对面的郭沫若故居独树一帜。

这是一座大型四合院,格局极为讲究。

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土丘,二门内的5间北房分别为工作室、会客厅、卧室和两个厢房。

在这个清静的空间里,郭沫若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15年,院内有郭沫若夫妇亲手栽种的银杏、牡丹,让后人看来颇有感触。

——郭沫若故居
2.走进宋庆龄故居,可以用质朴来形容这儿的设施。

与繁华热闹的后海相比,这里算是闹中取静;里面有曲径的回廊、嶙峋的山石和参天的古树,从故居环境就可以看出宋庆龄谦和宁静的秉性。

园内原有古建筑为: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侧厅“听鹂轩”、西厅“观花室”。

超手回廓南街“南楼”,北通东厅,东接王府宅院,回廓中间建有“恩波亭”。

南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扇亭”和“听雨屋”。

宋庆龄从青年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七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这里的一切,再现了这位极不平凡的伟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永不休止的追求,也再现了自二十世纪开始她为之献身的中国革命史实的重大事件的侧画。

3.齐白石是我国画坛极具特色的画家。

他出身农家,中年学艺。

虽身为艺术家,却总有些农民的朴实可爱,甚至顽固可笑的特性。

这在他的画作中有所反映,在他的居所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保护他的故居,有利于后人与白石老人零距离接触,体会他特有的心境与状态。

4.从大门进入,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影壁,影壁前面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半身塑像。

绕过影壁就可看到精致的院落,如此安静闲适的环境,令人无比羡慕,梅兰芳生前最后10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大家似乎怕吵到老人家这份宁静,没有大声喧哗者,都是一边赞叹一边欣赏着他的故居。

“第一陈列室”通过图片等资料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在“第二陈列室”可看到梅兰芳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及一些馆藏资料。

而“第三陈列室”陈列着国内外友人赠予梅兰芳的书法、绘画和其他纪念品。

梅兰芳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革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造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他在国内外一致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

5.纪晓岚故居——纪晓岚(1724-1805)是清朝的学者、文学家,他领衔编纂了《四库全书》,
并著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晓岚故居是一所两进四合院,前院的藤花和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岚亲手所植,著名的阅微草堂便位于故居内。

故居经历了200余年的风雨沧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中国诗歌大会》点评
1.《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

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
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近些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充分说明了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2.节目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

此等评价更是不切实际。

“中华文化”是个被用滥的概念,绝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压根没弄清楚。

诗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通过竞赛的形式,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重温名句。

背诵、识记只是将已有的东西重新呈现出来,并不是创新和发展。

所以如果要谈节目究竟对传播传统文化贡献了多少,我们只能相当客气地说:微不足道。

《见字如面》点评
书信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载体。

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名人书信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徐志摩热烈的情话,刘慈欣对女儿200年后的寄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烟云。

这些被公开的信件,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

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朗读者》点评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

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

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

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写诗歌易,学数学难;谈文化易,懂科学难。

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

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我们依赖西方文明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结构层次分析:
①整篇文章通过看到“老舍的故居里,有一幅横向装裱的文字”——详细地叙述了创作《骆驼祥子》的过程有感而发,指出“《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影响了几代人,成为几代人的记忆”的原因,就在于老舍“那一颗在浮躁中需要被冷却被诗意唤醒的心,那一具在世俗中因追名逐利变得越来越冷漠的灵魂”。

最后呼吁大家“需要回归生活气息,需要回到最初,去寻找那份初心,去感受老舍先生的强大而温润的语言表现力。



1.结合材料指出“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

因此,需要于理性之上,构筑诗和远方。


2.对“《朗读者》等节目能够引发好评如潮,”进行分析,得出“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3.《最强大脑》开辟了中国科学电视节目的先河,也称得上真正一档完完全全的“赛先生”栏目,但“《最强大脑》里没有体现真正科学精神”,进而得出““赛先生”在中国未老先衰。


4.引用“艾青先生在《我爱这土地》”中的名言再次强调“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赛先生’”
5.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关系,扣题“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于理性之上,构筑诗和远方。


【点睛】
①随笔是一种记录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散文体裁,表面上写得随意,信手拈来,任意挥洒,
实际上平中见奇,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

英国作家本森在《随笔写作》一文中说:“随笔的妙处——在于个性的魅力。

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到、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

①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