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8·
视野
教育视点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谐校园建设工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努力做到个体的和谐,即同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 学之间和谐、师生之间和谐、生校之间和谐。多年的礼仪教育
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 实践表明,礼仪教育只有打破了传统的美德袋式的教育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性。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
1.教育大学生提高礼仪认识
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
提高礼仪认识是进行社交礼仪修养的起点,也是实现社交
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 礼仪修养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提高礼仪认识是将礼仪规
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修养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
2.引导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
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
光有礼仪认识还不够,只有得到感情上的认可才会使人
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 “心甘情愿”,甚至“情不自禁”地去遵循礼仪规范。如果没有真
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 挚的情感,即使凭理智去遵循礼仪规范,也会显得勉强,不自
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 好的礼仪,可能会招致周边他人的嘲讽。所以,在礼时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 要激励大学生坚定礼仪意志,克服外界干扰,使礼仪行为始终
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 如一。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别人会慢慢理解,而且使自
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 防微杜渐的效果。这也就是说,在礼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
活需求相结合,致使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 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还要通过一些看得见的礼仪训练,使
用的背道而驰,所以造成大学生的礼仪缺失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改正不良
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 注重学生主体性,强调社会现实性,突出礼仪实用性,引导大学
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 生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修养、行为习惯修养
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 和美学修养,才会真正让大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智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食堂就餐,夹塞拥挤
536
82.21
遇事不满,语言粗俗
191
29.29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184
28.22
情侣恋爱,过分亲妮
147
22.55
调查显示,有 82.21%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 队;29.29%的大学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 28.22% 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 22.55% 的大学生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
一、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主题,在 杭州的 4 所高校(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 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 700 份,收回 有效问卷 652 份,回收率 93.14%。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礼仪 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讲文明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礼仪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找准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症结”所在,就要开“良方”加以 参考文献
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
[1]徐爱琴,方年根,陈烈荣.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
把握礼仪规范、积极进行礼仪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2005 年 9 月第 1 版。
2.应试教育制度的误导
们从内心里认识到提高礼仪修养对于构建和谐个体、和谐校园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了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小 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丰富
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 礼仪知识,了解社会风情,积累社会经验,这些对于大学生开阔
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 眼界、提高礼仪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
3.激励大学生锻炼礼仪意志
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
要想使遵循礼仪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没有坚忍不拔的意
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 志是办不到的。礼仪规范实际遵循起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
来未有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 毅力来克服来自本身情绪的干扰。因为有时为了保持自己良
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 仪习惯的重要途径。“自省其身”是我们提倡的修养方法。如
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 果能把这种方法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那么对于礼仪修养是大有
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 益处的。坚持这一修养方法,往往能严于律己,知错就改,达到
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 范逐渐内化的过程,通过学习、评价、认同、模仿和实践过程,逐
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 渐学习、构造、完善自己的社交礼仪规范体系,并以此来评价他
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人的行为。要通过礼仪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让他
球跳绳、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 3.不懂礼貌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见了师长,不会问候
385
59.05
对待他人,不懂尊重
91
13.96
调查显示,59.05%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 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13.96%的大学生不会尊重 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视野
教育视点
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浙江中医药大学 方年根
[摘 要]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不相称,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相称。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礼仪教育实践,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缺失 调查 对策
2.不守纪律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课堂纪律,熟视无睹
554
84.97
交通规则,随意违反
216
33.13
宿舍规定,置若罔闻
172
26.38
调查显示,有 84.97%的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 退、逃课、睡觉、听 MP3 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 33.13%的大学 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 斑马线;26.38%的大学生不遵守宿舍制度,在宿舍的走廊上打
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 己的礼仪行为从一而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4.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
4.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大学生养成按礼仪要求去做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它更多地表现出一些片面性。只注 的行为习惯。自省是一种经常化的自觉的自我检查,是培养礼
4.不讲卫生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399
61.20
如厕之后,一走了之
67
10.28
调查显示,61.20%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 吐痰;10.28%的大学生方便之后不冲水,搞得卫生间臭气熏天。
5.不讲诚信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考试作弊,五花八门
106
16.26
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对规范人
[2] 段录良.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 [J].
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
·9·
对待朋友,缺乏真诚
93
14.26
约定之后,不讲信用
82
12.58
调查显示,16.26%的大学生有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 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和评优评奖作假舞弊行为;14.26% 的大学生对朋友不真诚,狐朋狗友、哥们义气、不分是非;
12.58%的大学生随意承诺,不守时、不守约。 6、不重仪表
礼仪缺失具体表现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的负面影响,大学生 礼仪缺失现象严重:不少大学生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尊重 人,乱吐乱扔,言语粗俗,奇装异服甚至行为放浪等。礼仪缺失 问题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不 相称,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相称。为此,我们从构建和谐校 园的角度出发,专题开展了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了大学,但是他们的体内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和“礼仪维生 然。礼仪不是摆谱、做花架子,它需要真诚。如果缺乏对他人
素”。
的关心、重视、尊重,一切礼仪都将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引导
3.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就是要形成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一致的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 礼仪情感,改变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抵触的礼仪情感。
总计(人次)
比例(%)
衣着打扮,奇形怪异
127
19.48
不分场合,穿着随便
104
15.95
调查显示,19.48%的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 头发五颜六色;15.95%的大学生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 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 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
·8·
视野
教育视点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谐校园建设工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努力做到个体的和谐,即同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 学之间和谐、师生之间和谐、生校之间和谐。多年的礼仪教育
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 实践表明,礼仪教育只有打破了传统的美德袋式的教育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性。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
1.教育大学生提高礼仪认识
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
提高礼仪认识是进行社交礼仪修养的起点,也是实现社交
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 礼仪修养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提高礼仪认识是将礼仪规
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修养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
2.引导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
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
光有礼仪认识还不够,只有得到感情上的认可才会使人
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 “心甘情愿”,甚至“情不自禁”地去遵循礼仪规范。如果没有真
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 挚的情感,即使凭理智去遵循礼仪规范,也会显得勉强,不自
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 好的礼仪,可能会招致周边他人的嘲讽。所以,在礼时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 要激励大学生坚定礼仪意志,克服外界干扰,使礼仪行为始终
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 如一。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别人会慢慢理解,而且使自
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 防微杜渐的效果。这也就是说,在礼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
活需求相结合,致使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 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还要通过一些看得见的礼仪训练,使
用的背道而驰,所以造成大学生的礼仪缺失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改正不良
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 注重学生主体性,强调社会现实性,突出礼仪实用性,引导大学
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 生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修养、行为习惯修养
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 和美学修养,才会真正让大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智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食堂就餐,夹塞拥挤
536
82.21
遇事不满,语言粗俗
191
29.29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184
28.22
情侣恋爱,过分亲妮
147
22.55
调查显示,有 82.21%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 队;29.29%的大学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 28.22% 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 22.55% 的大学生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
一、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主题,在 杭州的 4 所高校(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 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 700 份,收回 有效问卷 652 份,回收率 93.14%。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礼仪 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讲文明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礼仪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找准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症结”所在,就要开“良方”加以 参考文献
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
[1]徐爱琴,方年根,陈烈荣.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
把握礼仪规范、积极进行礼仪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2005 年 9 月第 1 版。
2.应试教育制度的误导
们从内心里认识到提高礼仪修养对于构建和谐个体、和谐校园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了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小 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丰富
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 礼仪知识,了解社会风情,积累社会经验,这些对于大学生开阔
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 眼界、提高礼仪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
3.激励大学生锻炼礼仪意志
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
要想使遵循礼仪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没有坚忍不拔的意
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 志是办不到的。礼仪规范实际遵循起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
来未有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 毅力来克服来自本身情绪的干扰。因为有时为了保持自己良
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 仪习惯的重要途径。“自省其身”是我们提倡的修养方法。如
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 果能把这种方法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那么对于礼仪修养是大有
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 益处的。坚持这一修养方法,往往能严于律己,知错就改,达到
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 范逐渐内化的过程,通过学习、评价、认同、模仿和实践过程,逐
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 渐学习、构造、完善自己的社交礼仪规范体系,并以此来评价他
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人的行为。要通过礼仪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让他
球跳绳、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 3.不懂礼貌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见了师长,不会问候
385
59.05
对待他人,不懂尊重
91
13.96
调查显示,59.05%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 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13.96%的大学生不会尊重 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视野
教育视点
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浙江中医药大学 方年根
[摘 要]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不相称,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相称。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礼仪教育实践,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缺失 调查 对策
2.不守纪律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课堂纪律,熟视无睹
554
84.97
交通规则,随意违反
216
33.13
宿舍规定,置若罔闻
172
26.38
调查显示,有 84.97%的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 退、逃课、睡觉、听 MP3 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 33.13%的大学 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 斑马线;26.38%的大学生不遵守宿舍制度,在宿舍的走廊上打
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 己的礼仪行为从一而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4.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
4.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大学生养成按礼仪要求去做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它更多地表现出一些片面性。只注 的行为习惯。自省是一种经常化的自觉的自我检查,是培养礼
4.不讲卫生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399
61.20
如厕之后,一走了之
67
10.28
调查显示,61.20%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 吐痰;10.28%的大学生方便之后不冲水,搞得卫生间臭气熏天。
5.不讲诚信
具体表现
总计(人次) 比例(%)
考试作弊,五花八门
106
16.26
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对规范人
[2] 段录良.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 [J].
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
·9·
对待朋友,缺乏真诚
93
14.26
约定之后,不讲信用
82
12.58
调查显示,16.26%的大学生有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 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和评优评奖作假舞弊行为;14.26% 的大学生对朋友不真诚,狐朋狗友、哥们义气、不分是非;
12.58%的大学生随意承诺,不守时、不守约。 6、不重仪表
礼仪缺失具体表现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的负面影响,大学生 礼仪缺失现象严重:不少大学生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尊重 人,乱吐乱扔,言语粗俗,奇装异服甚至行为放浪等。礼仪缺失 问题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不 相称,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相称。为此,我们从构建和谐校 园的角度出发,专题开展了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了大学,但是他们的体内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和“礼仪维生 然。礼仪不是摆谱、做花架子,它需要真诚。如果缺乏对他人
素”。
的关心、重视、尊重,一切礼仪都将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引导
3.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就是要形成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一致的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 礼仪情感,改变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抵触的礼仪情感。
总计(人次)
比例(%)
衣着打扮,奇形怪异
127
19.48
不分场合,穿着随便
104
15.95
调查显示,19.48%的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 头发五颜六色;15.95%的大学生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 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 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