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字词: 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 2.内交:结交。内同“纳”。 3.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4.恶:厌恶。
初读文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 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 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 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 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 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拓展探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 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拓展探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 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要。人有“四心”,也就是 有“四端”。“端”是“开始” 的意思。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 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 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 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 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 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 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研读文本
思考“四心”的 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 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 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 这种善端,促其成长。 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 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 会的底色。
质疑与思考?
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 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 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
质疑与思考?
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 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 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
人性本善或者性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 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 考: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作用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作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 言简意赅,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 描写。(是什么) 2.比喻:吸引君主实行仁政。
初读文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质疑与思考?
质疑与思考?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 是推己及人,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 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
质疑与思考?
他探讨的是进入政治生活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认 为,但凡一个有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人,都具备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不具 备这些心理品质,那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的野蛮 人,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非人也。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 么?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作了坏事,是否视其 为理所应当?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作了坏事,是否视其 为理所应当?
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 罪恶。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2.时代判断: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天下方务于
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 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作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 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
·重点字词: 1.是:代词,这、此 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4.辞让:谦逊推让 5.端:萌芽,发端
初读文本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 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 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 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 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最早提出“
”思想,对人民
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____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很委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课前预习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孟子道性善” √养浩然之正气,寡欲以养心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课前预习
《孟子》其书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属于先秦 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 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 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科举考试八 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初读文本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 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 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 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 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能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
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
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
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的人物,元朝被追封为“ ”。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对人民作 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 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 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 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的人物,元朝被追封为“亚圣”。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____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很委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课前预习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 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 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 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 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 决的办法和思想。
2.时代判断: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
攻伐为贤。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
於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 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 乱之苦。
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
初读文本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初读文本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字词: 1.四体:四肢 2.贼:伤害 3.然:通“燃” 4.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5.保:安定
·重点字词: 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2.斯:才 3.以:用 4.运:运转,转动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 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人性本善或恶,是一种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荀 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认为人应该善良。应该或不应该才 是价值判断。选择了不同的事实判断,就有了不同的道德 学说与政治学说。
荀子重礼,而孟子重仁。前者强调外在约束,所以他 的弟子是法家代表,走向了强制性的法律。后者则是强调 仁政的心理基础是仁心,仁政是仁的扩充,是自然而然的, 非强制的。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 有怜爱别人的心。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初读文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 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 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 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 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 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拓展探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 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拓展探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 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要。人有“四心”,也就是 有“四端”。“端”是“开始” 的意思。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 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 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 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 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 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 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研读文本
思考“四心”的 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 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 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 这种善端,促其成长。 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 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 会的底色。
质疑与思考?
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 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 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
质疑与思考?
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 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 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
人性本善或者性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 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 考: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作用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作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 言简意赅,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 描写。(是什么) 2.比喻:吸引君主实行仁政。
初读文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质疑与思考?
质疑与思考?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 是推己及人,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 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
质疑与思考?
他探讨的是进入政治生活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认 为,但凡一个有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人,都具备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不具 备这些心理品质,那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的野蛮 人,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非人也。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 么?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作了坏事,是否视其 为理所应当?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作了坏事,是否视其 为理所应当?
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 罪恶。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2.时代判断: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天下方务于
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 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作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 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
·重点字词: 1.是:代词,这、此 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4.辞让:谦逊推让 5.端:萌芽,发端
初读文本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 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 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 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 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最早提出“
”思想,对人民
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____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很委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课前预习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孟子道性善” √养浩然之正气,寡欲以养心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课前预习
《孟子》其书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属于先秦 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 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 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科举考试八 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初读文本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 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 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 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 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能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
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
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
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的人物,元朝被追封为“ ”。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对人民作 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 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 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 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的人物,元朝被追封为“亚圣”。
课前预习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____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很委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课前预习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 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 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 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 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 决的办法和思想。
2.时代判断: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
攻伐为贤。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
於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 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 乱之苦。
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
初读文本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初读文本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字词: 1.四体:四肢 2.贼:伤害 3.然:通“燃” 4.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5.保:安定
·重点字词: 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2.斯:才 3.以:用 4.运:运转,转动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 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人性本善或恶,是一种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荀 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认为人应该善良。应该或不应该才 是价值判断。选择了不同的事实判断,就有了不同的道德 学说与政治学说。
荀子重礼,而孟子重仁。前者强调外在约束,所以他 的弟子是法家代表,走向了强制性的法律。后者则是强调 仁政的心理基础是仁心,仁政是仁的扩充,是自然而然的, 非强制的。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 有怜爱别人的心。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