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作文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考作⽂预测
2015年准备⾼考的考⽣们,在看了2014年⾼考作⽂题⽬后有什么感想呢,店铺⾼考频道为您精⼼预测2015年⾼考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预测1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班会上,同学们正就⼈⽣价值和⾃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引⽤《论语》⾥的名⾔“君⼦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的是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才。
也有同学提出“君⼦当器”,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才。
上述讨论,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和感悟?请以“君⼦不器/君⼦当器”为题写⼀篇⽂章,可以写⾃⼰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边的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
要求:①⽴意⾃定,⾓度⾃选。
②除诗歌外,⽂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这是⼀个⼆选⼀的命题作⽂,也是关于⼈⽣价值的话题。
写好这个题⽬,⾸先要理解⽂题中“君⼦”的基本含义。
君⼦⼀般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
“器”即“器具”,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是⽤途,即有较为固定的⽤途;⼆是定量,即有⼀定的容量;三是定性,即有⼀定的性质。
⽆论选择哪个题⽬,都要对“器”的内涵和外延做⽐较深刻的解读。
“器”与“不器”虽只有⼀字之差,但意义截然不同。
其次要选择⾃⼰擅长的⽂体。
就⽂体⽽⾔,此题记叙⽂或议论⽂都可以写,但是想写好不容易。
⼀般来说,写记叙⽂在内容的选择上有⼀定的难度,⽆论叙事还是记⼈,要凸显“君⼦不器”或“君⼦当器”的主题较难,需要动些脑筋。
⽐如,可以采⽤“⼤题化⼩”或“虚题实写”的⽅法,选择现实⽣活中特定的⼈,他怎样“成器”或“不器”的过程,描绘其形象,刻画其性格,彰显主旨。
但关键要详细写出具体的故事情节。
要注意对⽂章主题意义的挖掘,⾓度⼒求新颖。
同时,要注意从⽣活实际出发,努⼒写出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写议论⽂,要有鲜明突出的中⼼观点,要明确表达对“君⼦不器”或“君⼦当器”的或肯定或否定的看法,不能模棱两可。
在论述过程中要⼒求把⾃⼰对问题的见解说深说透,同时也要注意辩证思考,不要忽视⼀分为⼆看待事物的⽅法。
当然,写议论⽂还要注意论证的着⼒点要准确到位,应重点从某⼀⾓度切⼊,注意论证的全⾯性与层次性,不能盲⽬套⽤“三段论”等固定结构模式,语⾔要简洁明快⽽⼜不失睿智。
议论不能泛泛⽽谈,应尽⼒在“深刻”上做⽂章,⼒求以“理”服众。
预测⼆
【作⽂材料】
假如你观察⼭涧⾥⼀派激流的⽔,除了你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外,你也可以见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流的⽅法,是很不⼀致的。
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的,可以算第⼀种。
⼤⼀些的东西,例如⽯块,⼤树的⽼根,⽆论⽔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种。
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律向着上流顶着,鱼⾝的⽅向恰恰和⽔流的⽅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
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要求⾃选⾓度,确定⽴意,明确⽂体(诗歌除外),⾃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标点符号。
【参考范⽂】
以不变应万变
沧海霁⽉,落崖惊风。
在⽣命的纵横阡陌中,有⼈如落花盘旋随波逐流,却如浮光掠影般转瞬即逝;有⼈如游鱼挣扎于洄流,却筋疲⼒尽收效甚微,有⼈却坚如磐⽯,坚守信念,以不变应万变,惯看秋⽉春风。
物犹如此,⼈何以堪?
以不变应万变,是安之若素的⼈⽣智慧,是静⽔深流的哲学真谛,是内⼼深处的黄钟⼤吕,“于⽆声处听惊雷”。
以不变应万变,⽤宠辱不惊的态度诗意地⽣活。
当塔莎·杜朵被当时的社会名流包围时,她选择以恬静不变的⼼态追寻佛蒙特荒野,“⽤度假的⽅式认真过好每⼀分每⼀秒”;当苏轼被云谲波诡的官场⽣活包围时,他选择以豁达不变的⽓度⾯对乌台诗案,以“也⽆风⾬也⽆晴”抒发⾃⼰以不变应万变的旷达胸怀。
试想,倘若他们没有以不变应万变,⽽是沉湎于灯红酒绿。
纷繁芜杂时,何来安徒⽣童话中⼀幅幅精美的插图?何来“⼤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
以不变应万变,⽤乐观淡然的⼼态⾯对⼈⽣的潮起潮落。
当我们为进退沉浮、⼤风⼤浪⽽⾝⼼疲乏时,何不学习莫⾔荣摘诺奖桂冠后的⽆声睿智?何不学习谈迁在于巨作被盗后的豁达坦然?何不学习欧阳夏丹成为“央视⼀姐”后始终如⼀?以不变应万变,不是墨守成规,陈陈相因,更不是追名逐利,浮躁不安,⽽是眺尽万家烟⽕处后理性的选择与不变的坚守。
以不变应万变,⽤不屈不挠的韧性谱写⽣命的华章。
《周易》⾥说,“变则通,通则久”,我却不以为然。
诚然,我们⾃古以来就有“流⽔不腐”的古训,但该变的是策略,不该变的是原则。
反观当下,多少庸庸碌碌之辈功利性读书、⼯作、⽣活?抛弃了原应不变的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坚守,对事业的热情,⽤锈蚀的灵魂完全投⼊到万变的名利场中,最终智能换来像落花、游鱼⼀样悲剧性的收场。
只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反抗,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应对,才能收获绽放⼈性光辉的精神之花。
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宠辱不惊,体味“待到菊黄佳酿时,共君⼀醉⼀陶然”的闲适;我们乐观淡然,领略“惟⼭间之明⽉,与江上之清风”为伴的乐趣;我们不屈不挠,感悟“不畏艰⾟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欣愉!
预测三
【作⽂素材】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树、⽼街、⽼房⼦,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的菜畦,那⼀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的声⾳……请把⾃⼰置⾝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篇作⽂。
【写作指导】
这个题⽬是从故乡的某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情境出发,以“静听回声”为题作⽂。
写作这个题⽬,重要的是选材,场景、情境不⼀定要⼤,但⼀定是⽐较典型的,它是进⼊乡情乡思的切⼊点。
依靠它,可以进⼊到对故乡的叙述中,⽽且,这个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最好是与写作者有些关联的,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记忆的,这样写出来才有感染⼒,才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写这篇作⽂,应该把所回忆的事情放在故乡这⼀⼤背景之下,写有关于故乡的⼀些美好回忆,表达对故乡的特有情感。
否则,就属于审题不清,跑题了。
【参考范⽂】
静听回声
朱⽂清
总是思念那故林的风。
那故林的风悠悠,载着悠悠的回声……
我的故乡,是⼀个⼩村庄,它是浸在朦胧的梦中的⼀只精灵。
从出⽣开始,我在那⽚⼟地上⽣活了六个年头,却成为我⼀⽣中最珍贵的时光。
故乡的⼟地上,⽣长着⼀⽚⼩树林,就是它,承载了我童年的回忆。
那⾥有⾼⼤的柳树,槐树、榆树。
柳树上⼤概还有我们捉蝉的痕迹;槐树上⼤概还挂着飘⾹的串串⽩花;那榆树上⼤概还有那榆钱的踪影。
还记得我那只飘荡在林间的紫⾊秋千,摇曳着童年的神话;还记得那柳枝折成的草环上,插着各⾊的野花;还记得那躺在草地上,透过叶隙仰望蓝天的时光。
树林的南⾯,有好些桃树,早春时的粉红花枝会被我摘来挂到墙上;盛夏时的桃树旁,常常会有我们企图偷桃的⾝影产,却总是被看桃的⽼翁发现,⾼吼着把我们哄出桃林。
林中有些⼩野果,还有⼩⼩的红⾖;林边有⼈种着的胡萝⼘,曾被我和妹妹费尽⼒⽓拔出好些;⽔边有些红蜻蜓,会在盛夏时节飞舞,那⼉也曾被我和妹妹点缀过;村南的渔屋废弃后,我与表哥和妹妹会去把野草当菜,岩⽯作⼑,锤打得如稀泥;那旁的⽔⾥,曾有过表哥因被蛇追⽽狂跑的狼狈……
记得我们的⽼屋后有个荷花塘,夏天我会和哥哥下⽔摸鱼、采莲,我们院中的空地上,冬天下了雪,我会和哥哥撑起箩筐捕鸟;⼀个早春,我跟着叔叔,漫步在细⾬后的⽥间,静听⼴播中杨钰莹的歌声;炎夏时,我会跟着叔叔和哥哥们到芦苇荡中捡鸟蛋,会躲在草丛中偷窥啄⽊鸟⾟勤的⼯作……
⼩时候,我会和妹妹,跟着外婆,挎着⽵篮去剜野菜;夏天,外婆院⼦⾥的枣⼦熟了,⾼⾼地在枝头摇晃着,我会和妹妹抬头望着枣⼦,外婆便给我们俩两个⽵蓝两具⽣杆,⾃⼰打下的枣⼦是取甜的。
现在,还时常记起,每次回到故乡,必会先跑到林中,直到听见外婆在林⼦尽头呼喊我的名字,叫我回去吃饭。
⼀直到外婆去逝,这声⾳才渐渐消失……
现在的故乡,已渐渐模糊了,亲⼈也少了,⼜添的⼈也陌⽣;除了逢年过节回去看看很快回来,我觉得已与故乡有些疏远了。
现在回到故乡,常是⼀个⼈,漫步着,穿过⽥野,⾛进故林,回忆着晨曦中的林影,回忆着隔着林⼦看落⽇炊烟,将春⽇⾥凋落的花瓣洒⼊河⽔中,随着东流的那河春⽔渐渐与我远离……我知道,这⽆声中,我对故乡隔了⼀层愈见陌⽣的,⽽⼜不可⾔状的情愫,可以说是空空的怀念吧。
总是思念那故林的风,那故林的风悠悠,载着悠悠的回声……
预测四
【作⽂素材】
钱钟书认为,⼈⽣如围城,城外的⼈想冲进去,城⾥的⼈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到个⼈,⼤到国家,“围城”⽆处不在有围
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篇⽂章要求:①⽴意⾃定;②除诗歌外,⽂体⾃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个作⽂题⽬是个⽐喻性的⽂题。
“围城”在这⾥不是实指,⽽是⼀个⽐喻,它所指代的内容⾮常⼴泛。
它可以是阻碍⼈前⾏的事物,如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的束缚,也可以是舒适的⽣活、优越的环境,甚⾄⽗母的关爱、亲友的帮助等等。
要想成功“突围”,需要胆识、智慧、⾏动、持之以恒、合作等成功“突围”后,应达到⼼灵、⾃然、社会的和谐、美好如果“突围”未遂也不必沮丧,⾄少我们追求过,也享受了过程。
建议学⽣写⾃⼰真实的⽣活经历,个性化的体验、认识只有具有⼈⽂的⼤视野,有思想⾼境界的⽂章才能出类拔萃。
【参考范⽂】
突围
这年头,在很多⼈眼⾥,专家成了“砖家”,即专门忽悠⼈的家伙;⽽教授则成了“叫兽”如今,知识分⼦频频“中枪”,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知识分⼦露脸太多,⾛明星路线,是他们“中枪”的“物质基础”;知识分⼦内⼼浮躁,离学术之城越来越远,是其“内在原因”因此,我认为,知识分⼦需要再度“突围”,重新回到学术的“围城”中去。
中国⾃古便是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家,前贤有孔孟⽼庄,他们“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许多⽂⼈学者沉醉在⾃⼰的学术世界⾥,清⾼⾃守正是这份清⾼⾃守,使他们可⽴于尘世⽽不被遮蔽⽿⽬,从⽽保持⾃我,坚守操⾏,从⽽思索宇宙,探求本⼼。
到了近现代,随着国门⼤开,知识分⼦呼吸到围墙外的新鲜空⽓,历经了“五四”新⽂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性论”争鸣等,终于⼀次次地打通了那堵围墙,突围成功毫⽆疑问,这样的突围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奋⼈⼼的,因为他们⾛出了象⽛之塔,冲破了种种旧思想的桎梏,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为中国学术开拓了新天地。
在这场突围中,李⼤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彪炳史册。
然⽽,时⾄今⽇,知识分⼦却逐渐蜕变成⼀个个职业明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王⽴群、易中天、阎崇年、于丹、钱⽂忠频频露脸,戏说历史,娱乐⼤众。
不少专家学者的⽂凭来⾃“克莱登⼤学”,故宫锦旗“‘撼’卫”不住学术的脸⾯……丢掉了知识分⼦那“板凳要坐⼗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鉴于此,我认为知识分⼦需要抛却⼼中那份浮躁,重回学术围城,找回⼼中那⽅净⼟。
是的,我同意⼤学就应当是永远的“象⽛塔”,⽆形的围墙将它与世俗隔离,使它不被名利之风吹及如此,便会少些⽆聊的争⽃、论⽂抄袭、⽂凭造假之类的下作。
是的,我同意学术界应当是⼀⽅净⼟,研究是基于⾃⼰的专业追求,是为学术⽽做学术,是陈省⾝的“数学好玩”,是远离名缰利锁。
是的,我认为知识分⼦应当有⼀份清⾼。
只有拥有了清⾼,才能不垂涎世⼈汲汲的名利;只有拥有了清⾼,才能以⼀颗沉静的、对科学⼏乎虔诚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我热切期盼着知识分⼦的再度“突围”,重回“象⽛塔”,再开学术之花——远离名缰利锁的学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