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 魏 韩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商鞅其人
1.战国中期政治家,原名公孙鞅,出 身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从 小好学,热衷于法家学说(是李悝 的学生),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 未受魏惠王重用。 3.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 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受到重用,被任 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4.因变法功勋卓著 ,被赐封于商, 故称商鞅或商君
本课 小结
为 秦 开 二.变 帝 业 法内容 及积极 作用 商 鞅 变 法
一.商鞅与 变法的准备 与大臣辩论;南门徙木。
经 济
个人特征;面见秦孝公;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富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强 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事 废除世世卿世禄制。 兵
政治 思想 法律 社会 风尚
——
行县制;建户籍制、定连 集 坐法;烧诗书,定秦律。 权 禁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 一室;强行小家庭政策
为什么?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 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 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 坚强决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他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政 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 强化中央集权;控制 治 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 人民;保证变法执行。 文 “燔诗书而明法令”; 化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生 移风易俗 活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刺激小农的积极性。
三、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守旧势力的反扑 商鞅之死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1.结果 2.原因(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
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
2、影响:
积极 作用
消极 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 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⑤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 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 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推进了秦国 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局限性,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其变法 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 要地位。
小结:商 鞅 变 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 治”. (2)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 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 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 级的统治. (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 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 也有重大影响.
4.商鞅变法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5.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6. 《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 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增 收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2.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3.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4.历史机遇——晋分三家、“士人要求” 5.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二、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 ——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二、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 三、变法的主要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重要因素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经济:土地私有 政治:加强集权 军事:奖励军功 习俗:改革旧俗
2、影响:
材料: 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 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 “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 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 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
商鞅变法
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宗旨 富国强兵;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范围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强国之术—内容
措施 作用 特点
确立土地私有制;提 经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高生产积极性;利于 济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事
核心是 农战和 经济交流。 法制; 具有全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 面性、 击旧贵族;保证兵源。 彻底性。
旧贵族反对 老百姓不信任 舌战群臣
取信于民 南门徙木
展开论战
商鞅向秦 孝公阐述富国 强,商鞅 与保守势力展 开论战,为变 法扫清了思想 障碍。
商鞅舌战图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 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 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 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
商 鞅
5.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其言 论主张被后人整理为《商君书》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2.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3.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4.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5.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