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含解析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20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反映出:
A. 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
B. 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
C. 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D. 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
【答案】A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

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元旦的变化和革命先烈纪念日的出现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君主专制的清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治体制出现了更替。

国耻日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思觉醒。

国际节日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与国际接轨,民主意识觉醒。

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

民权平等主张在题文中没有体现。

3.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回忆、再现所学基础知识,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
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相关内容,属于识记知识范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的唐胥铁路。

本题学生易误选C项,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AD两项属于无关项。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唐胥铁路
4.建国初期,曾经流行一时的西装和旗袍渐渐地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白衬衣、蓝裤子的列宁装和五颜六色的布拉吉(苏联妇女服装,连衣裙)成为流行服饰。

此变化说明
A. 人们更加注重服饰实用性
B. 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 苏联服装更能体现人体美
D. 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观念
【答案】D
5.从图1到图3,表明
A. 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独立自主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社交礼仪近代化
C. 近代中国社会传统陋习根深蒂固
D. 中国社交礼仪从等级分明走向平等
【答案】D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独立自主,A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晚清时期为跪拜礼,民国时期改为鞠躬、握手礼,说明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政府政策影响,礼仪简化,社交礼仪近代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精神,故C错误,D正确。

6.《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妇女地位的变化
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7.《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 有人看到飞机从天空中飞过
B. 国产汽车成为富绅代步工具
C. 电话已成为北京人的日用品
D. 通过电视观看电影《定军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北京至天津的空中航线,故可能看到飞机从天空中飞过,故A项正确;当时中
国还没有国产汽车,故B项错误;当时电话虽然已经存在,但也不可能成为北京人的日用品,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还没有电视,故D项错误。

故选A。

8.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 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文通发展
C. 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答案】D
9.“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

……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

”这可说明
A. 《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 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 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 《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可知,报纸是阅读者很多,那么报纸上涉及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没提供可比较的参照物,故排除A;C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说明消息传播速度快。

10.张之洞上书曰:“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

”张之洞所说的这种“办法”在中国最早实现于
A. 19世纪70年代台湾
B. 19世纪80年代台湾
C. 19世纪80年代上海
D. 19世纪60年代天津
【答案】A
【解析】张之洞所说的“办法”是有线电报的通讯方式。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故选A;其他三项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11.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

……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

”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
A. 有线电报
B. 无线电报
C. 有线电话
D. 无线电话
【答案】A
【解析】根据“1865年”“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到的通讯设施是有线电报,故A正确;20世纪出现无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排除B、C、D。

12.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保守派对西方技术的抵制
B.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答案】D
13.近代某报刊一经出版,就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其创刊号就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及《变法通议》两篇政论文章。

该报刊是
A. 《申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答案】B
【解析】根据“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变法通议》”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及维新思想的宣传,故此报刊应该是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代表性报刊,故选B;《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文章,A 错误;《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排除C;《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报刊,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是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机关报。

14.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
B. 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C. 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D. 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戊戌变法时清政府的统治,民国时期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政,期间只有一次国家政权更替,“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A;“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思想的解放,这和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有关,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

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

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 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 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16.小说《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该小说中的是
A. 举办新式婚礼
B. 苏式服装成为普遍的选择
C. 国产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D. 在北京城内乘坐地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已经学习西方举办新式婚礼,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在建国后,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对这首诗
理解正确的是
①电话的应用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③我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④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大国
A. ①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信息传递,即电话的应用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材料不涉及生活节奏、交通事业,当时我国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大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错在含②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含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含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在织绣厂工作的女性很多,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专门反对包办婚姻的协会,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B. 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C. 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D. 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答案】D
19.下列对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穿着草绿色的军装,起着自行车去上班
B. 通过“安居工程”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住房
C. 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
D. 周末在家用移动电话和人聊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文革,穿着草绿色的军装,起着自行车去上班是可能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安居工程”时间更晚,是
改革之后的事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时装表演也是改革之后的事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还没有移动电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倡导婚姻自由
B. 反清革命
C. 全盘西化
D. 易服、废止缠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

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

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

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

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

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

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

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

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
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

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

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

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毅扭转的英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答案】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污染治理;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更加注重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的“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和所学知识中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发展,就可以得出答案为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到材料二“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可知,人们的婚姻态度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3)本题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
求。

面对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得出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考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婚俗的变迁·系列状况及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