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话新诗第一人——胡适 (1891~1962)
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 思想家,政论家,外交家,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生在上 海,在台北去世。
生平(一)
胡适,字适之。 清末民初人。世居安徽绩溪。 原名:嗣穈(mé i),又名洪骍(xīng) 改名之由来: 十四岁到上海入学堂,接触新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达 尔文所提出),故以「适」为名。
清末“诗界革命”
提出: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三个标准”
–1、新意境(理想之深邃宏远) –2、新语句(来自欧洲表现新思潮的名词) –3、以古人之风格入之(革其精神保留旧诗形式)
问题:以评论家身份出现,保留诗歌形式革 命终不彻底。
实践: 黄遵宪《杂感》
–1、“我手写我口” –2、以“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
意义:因历史条件未成熟,并没有取得 真正的变革,但是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 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对之后文 学观念的彻底变革气到了一定的重要作 用,促进了白话新诗的产生。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 性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 动。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社会进化 肇始和阵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 办《青年杂志》,1917年迁到北京改名 后集结一大批先驱人物,1919年借“五 四”运动推向高潮。
哄堂听胡说
胡适应邀到某大学讲演。他引 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 板上写:“孔说”“孟说”“孙 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引得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 “胡说”。
作家墨迹
作家墨迹
诗作欣赏(一)
小诗 胡适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诗作欣赏(四)
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的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这首诗作于 1923年12月22 日,原载《晨 报六周年纪念 增刊》 ,表 现了胡适对其 恋人的思恋 (曹成英)。
自由体白话诗的出现
以胡适为首的早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 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 为诗的文学观点,并彻底打破了中国古 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的自由体白话 诗,取得了是个领域的突破性变革。
诗体大解放引导的自由创作
1917年2月,《新青年》刊载胡适《白话诗八 首》(如《蝴蝶》)——已使用白话,但仍 有旧诗词体式的束缚,思想偏向说理; 1918年1月,《新青年》刊载胡适《一念》沈 尹默《月夜》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九首 白话诗——语言和体式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1919,周作人发表《小河》,被称“新诗中 的第一首杰作”,语言、节奏、情感突破;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组织成立中 国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
胡先生在台湾去世后,蒋介石亲笔 写了一幅挽联: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出殡之日,有三十万人自动执绋。胡夫 人在悲伤中对她的长子说:「祖望,做 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
与 其 孙 胡 复 于 宅 前 合 照
与蔡元培等人合照
轶事趣闻
正史上没有记载的乡谈传闻。
胡适曾对友人说--男人对太太要遵守 「三从四得」 三从:太太出门要跟从 太太命令要服从 所以有人说胡适 是PTT俱乐部的喔! 太太说错要盲从 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 太太生日要记得 太太打骂要忍得 太太花钱要舍得
–批判、摒弃旧文学:革表现、传达封建思想文化
和意识形态的旧文学之命。 –主张、提倡新文学:用新的文学语言、表现方式、 文体样式承载、灌输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主题、纲 领理念。
新诗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的创作走 在最前列。用白话写小说早有先例,旧 文人并无多大反对,但是他们坚决不允 许白话入诗。因此文学革命能否成功, 白话文能否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的“正 宗”,白话新诗的成败是一个关键。
得过35个博士学位。
胡适留美照片
文人的爱情
胡适由母亲冯顺弟经办,与比他大一岁「裹 脚的半文盲姑娘」江冬秀订婚。 美国女友:韦莲司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周质平在《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中 说:「胡适之不毁(注意:不是『不悔』) 婚约,与其说是为江冬秀,不如说是为他母 亲。换句话说,胡适的坚守婚约不是为爱情, 而是为亲情。」 民国6年(1917)7月,返国,9月,任北京大 学教授,主要的科目为「中国哲学史」。12 月,与江冬秀女士结婚。
胡适的婚姻 胡适14岁时,就由母命与江冬秀订婚了。他18岁 时,母命他由上海回家结婚。他因家中没钱办婚事, 自己也没钱养家,就以求学要紧,坚决地拒绝了办这 桩喜事。直到他由美国回来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年已 27岁才完婚。写诗说: 记得那年 你家办了嫁妆, 看了多少世态炎凉。 锈了你嫁妆剪刀, 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主要主张和目标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 –口号:“人权、民主、自由” – “科学、民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促进 思想启蒙。
2、新文化运动VS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 命又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实绩。 文学革命:
白话打油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 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 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 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 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 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 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ze),今人但 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 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成就贡献(二)
提出文学改良刍议(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重要!
成就贡献(三)
提倡民主与自由 主张科学的人生观 德先生与赛先生 (Democary)民主与(Science)科学 尊重事实、尊重证据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曹誠英(字佩声,1902~1973)是胡適 (1891—1962)和江冬秀结婚时的“女 伴娘”,这首诗是胡適回憶1923年暑假, 在杭州南高峰烟霞洞西子湖畔-、與小 他十一歲好友所共度的美好時光。胡适 曾答应她与发妻江冬秀离婚,后因江冬 秀以死相争而未果。
胡适和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白话诗
近代诗歌的演变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一直以诗文为正 统,用古人的思想约束着今人。清朝末 年,随着国门的打开,一批先进的知识 分子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激荡中开始思考 通过文化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以梁启 超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文学改良运动。 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 说界革命”等口号。诗歌作为中华文化 的正统,其变革首当其冲。
胡适和钱穆都是北大教 授,而且都研究《老子》。 胡适继承传统的说法,认为 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 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 非, 后于孔子。 钱穆说:“胡先生, 《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 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 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 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 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 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
我家备了新房
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这十年来, 找了几朝帝王, 只有那十年的陈爆竹,
越陈便越响。
成就贡献(一)
「五四运动」健将 (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 新诗老祖宗 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新月诗派:徐志摩、梁实秋 开拓白话文学时代,树立一代宗师 之典范
诗作欣赏(三)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好熟喔!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 种在小园中 一日看三回 兰花却依然 转眼秋天到 朝朝频顾惜 期待春花开 满庭花簇簇 带着兰花草 希望花开早 看得花时过 苞也无一个 移兰入暖房 夜夜不相忘 能将宿愿偿 添得许多香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 言文,提倡白话文 。1916 年 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 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 诗这首诗(后改名《蝴蝶》) 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 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 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 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 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 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 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 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 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 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 “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 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 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 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 莲司一生未嫁。 本诗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 闷心情。
胡适早年摄相
生平(二)
父胡铁花,清岁贡生, 仕至台东直隶州知州。
母冯顺弟。对他 幼时的影响最大。
母亲的教诲
据胡先生描述他的母亲说:「她是慈母兼任 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 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 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胡母十分敬爱她的先夫,有时会对胡适诉说 他父亲的种种好处,要他学父亲的榜样,不 要丢父亲的脸。说到伤心处,胡母往往会掉 下泪来。 他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 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 母。」
诗作欣赏(二)
鸽 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1],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玉衬青天,鲜明无比!
[注释] [1] 夷犹:即夷由,从容自在、悠然自得的样子。
本诗写于1917年12月,最初发表于 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四期 第一号,后收入《尝试集》。本诗 是作者“诗体大解放”主张的尝试, 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的自由体 诗歌之一。虽然在艺术上还嫌粗造, 但它以崭新的体式、鲜活的语言、 旨远的意境,歌唱了自由飞翔的乐 趣,表现了新文化冲决一切旧藩篱 的自由精神。
生平(三)
光绪30年2月间(1904年春),先 生赴上海求学。 宣统2年7月(1910年8月初),考 取清华学堂庚款留美官费生。9月, 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 民国元年(1912)春,胡适先生改 入文学院。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 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 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 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 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 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27岁当清华大学教授,一生
对吼!!
《希望》写于1921年。有资料记载是胡适先 生拜访朋友,回去的时候朋友送他一盆兰花, 他很高兴的带回了家并在读书写作之余精心 照看。可到了兰花开花的季节却连个花苞也 没有,只能把希望又推到下一个春天 。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自由主义先 驱的胡适先生,当年不远万里带着自己的先 进理念回到祖国,倡导新文化运动,想让自 由主义在中国遍地开花,但实现自由主义不 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也许正是胡适先生殷 切的期待实现自由主义,见到兰花有迟迟不 肯开花,触景生情才写下的这首《希望》吧 !
成就贡献(四)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 抗日战间,担任驻美大使 在美加访问二个月,演讲百余场,说明中 国处境,鞠躬尽瘁。 来台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民51年因心脏病突发病逝 安葬于台北南港胡适公园 中研院故居,改为胡适纪念馆
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呈中美友好万人签名书
呈 总 统 当 选 书 予 蒋 中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