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梳理+练习.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
梳理+练习
专题年表
考纲要求: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知识要点梳理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商、西周的兴亡
2.西周分封制
考点二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争霸
2.战国七雄
考点三大变革的时代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变革
2.商鞅变法
考点四中华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演变
2.灿烂的青铜文明
3.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4.思想家老子
5.百家争鸣
1.(2016·齐齐哈尔)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他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

商朝是在取代夏朝的基础上建立的;西周则是取代的商朝;东周是在西周结束后出现的。

2.(2016·内蒙古赤峰市)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其中的“诸侯”产生于()
A.奴隶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诸侯”的来源,我们回顾所学历史知识应当知道,在西周建立时,为稳定周朝的统治,巩固疆土,周王实行了分封制,被封到地方建立的封国就被称为诸侯国,而封国的统治者也就被称为“诸侯”。

3.(2016·潍坊)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
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A.缴纳租税 B.治理郡县 C.镇守疆土 D.监察百官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分封制的历史知识。

分封制是在西周建立后开始出现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和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这些诸侯帮周王镇守疆土。

4.(2016•临沂)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
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

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

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其他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事件。

所以答案选B。

5.(2016·山东青岛)《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
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组合式选择题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出与题意不合的表述。

题目的表述根本没有涉及到秦国统一国家的内容,因此这个表述不合题意。

6.(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A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7.(2016•河南)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司母戊鼎战国铁犁铧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答案】A
【考点】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演进。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涉及陶器、青铜器和铁器,其中前两幅图片都不属于生产或
耕作工具,古代纹饰也不准确,能够全部包含这三个图片的只有中华文明的演进。

故选A。

8.(2016•菏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答案】D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商鞅变法使得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通过军功士兵可以成为贵族。

故选D。

9.(2016•包头)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D.推行县制治理地方
【答案】B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解答】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使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A、C、D虽为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合题意。

故选B。

10.(2016·青岛)《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
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答案】D
【解析】此题中A选项说法是错误的,商鞅虽然被处死,但商鞅变法并没有失败,通过变法使秦强大起来;B选项说法没有问题,但与题中所提的商鞅被处死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说法也不正确,商鞅变法总的来说是顺应民心的,真正反对的主要是旧贵族;D选项充分说明了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

11.(2016•郴州)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答案】D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

【解答】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因而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齐、楚、秦。

故选D。

12.(2014·山东临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

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
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分)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12.(1)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

(2)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

(3)法家。

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

决胜中考·模拟演练新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A.氏族公社的公有财产被破坏
B.氏族公社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战争
D.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D
【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禅让制被世袭制代替,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因为它()
①建立了军队②制定了刑法③划定了区域④设置了监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和综合分析。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夏朝建立了军队,设立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这一整套国家机器的设立,说明夏朝已经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特征,并且代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建立了军队是国家的特征之一,故①符合题意;②制定了刑法是国家的特征之一,故②符合题意;③划定了区域不是国家的特征,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设置了监狱是国家的特征之一,故④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即C符合题
意,AB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C。

3.商汤灭夏后,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中不包括()
A.国君商汤很有才干
B.任用贤臣
C.商汤关心百姓,发展生产
D.迁都到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相关的知识点 A.商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不入选;B.商汤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做事,有功于民,有利于商朝的强大,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不入选;C.商汤关心百姓,发展生产,农民商人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发展起来,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不入选;D.盘庚迁殷,都城才稳定下来,成为世界上的大国,此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4.“(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反映了()
A.商纣王关心百姓,尽力发展建筑业
B.商纣王靠剥削百姓来满足他的享受欲望
C.商纣王为老百姓筑屋修桥,尽心尽力
D.商纣王用增加赋税的办法来发展建筑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商纣王残暴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的意思,根据所学知识,鹿台、巨桥都是商纣王建造的宫苑建筑。

鹿台聚财宝,巨桥里放粮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收赋税,用以充实鹿台里放的钱财,充盈巨桥里的粮食。

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靠加重赋税来满足自己的贪欲,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选B。

5.奠定西周建立的重要战争是()
A.阪泉之战
B.打败有扈氏
C.逐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答案】D
【解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故选D。

阪泉之战发生在炎黄部落之间;打败有扈氏的是启;逐鹿之战指炎、黄部落联合起来打败蚩尤部落。

6.商纣王与夏桀相似的地方是()
A.暴君
B.励精图治
C.任用贤人
D.开国之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比较能力。

商纣王和夏桀分别是商朝和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且二人都实行暴政。

7.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都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由国王的暴政而引起
C.都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
D.都推翻了旧的奴隶制王朝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

“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

8.西周的灭亡与夏朝商朝共同的原因是()
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酷
D.诸侯内乱所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相关知识的体了解和掌握。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和西周后期的周厉王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们的暴政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因此正确答案为C。

9.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商周
【答案】B
【解析】商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是:青铜器物制作工艺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技术高超,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代表性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10.青铜工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朝是我国青铜器鼎盛灿烂时期
B.司母戊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代表
C.四羊方尊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D.在殷墟发现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举世闻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商周青铜文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
母戊大方鼎”。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鼎内铭文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A、B、C三项表述错误,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资料来源,青铜文化中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是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对于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同学们要用心去识记和理解。

1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见《左传•桓公五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分封制的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
【答案】A
【解析】王权衰弱,诸侯不朝,蔑视王权的现象,分封制瓦解。

分封制度建立之初,巩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的统治区域开发了边疆;随着诸侯势力的不断强大,王权没落,战国晚未年,分封制瓦解。

12.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

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它们都是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而晋文公做国君之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

故答案选B。

13.春秋时期,有两个诸侯国在中原地区争夺霸主时间很长,这两个诸侯国先后成为霸主的是()
A.齐桓公、晋文公
B.晋文公、楚庄王
C.楚庄王、秦穆公
D.楚庄王、齐桓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晋楚争霸情况的掌握。

晋楚争霸战争持续了百余年,在中原地区争夺
霸主时间最长。

晋国的霸主是晋文公,楚国的霸主是楚庄王。

14.有人说,“春秋争霸是无义战”,下列说法能说明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行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
C.战争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答案】D
【解析】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故选D。

15.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铁制工具开始应用于生产领域
B.牛耕的普及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C、D两项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不属于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可排除。

而牛耕的普及是在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A项正确。

16.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春秋争霸战争的背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实质:奴隶主之间相互掠夺人口与财富,争取诸侯间的领导权的战争。

影响:①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新的经济,社会制度的产生。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加速了各区域的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故选A。

17.从春秋到战国的争霸战争,对诸侯国发展趋势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
A.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
B.客观上使国家实力由弱到强
C.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多
D.客观上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
客观上加强了统一趋势。

各国国君为了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客观上使国家实力由弱到强。

18.“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说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赵军”、“坑魂”。

读懂材料,并读懂材料吗,并结合战役的影响分析作答。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赵军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19.“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建立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使士兵有打胜仗、立军功的想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20.商鞅变法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答案】C
【解析】奖励军功;理由:奴隶主贵族在没有军功的前提下不能在继承爵位和特权。

21.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D.苏秦
【答案】B
【解析】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兵家学派的创始人,张仪、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属于政治家,故选B。

22.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促进了生产力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国君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3.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这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的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之所以“惊”天下,不是因为他是商代的文字,或者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是因为他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2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2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
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A.天下相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即反对奢侈浪费和提倡节俭,结合备选项含义不难看出C项将节俭和统治兴旺结合起来,这与题意要求相符,A、B、D三项与节俭并无直接关系故应该直接排除,故答案选C项。

二、判断题
阅读下表后判断
以下表述从上表信息得出的,请在括号内画“√”;违背了上表类容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
括号里画“×”;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画“○”。

26.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 27.西周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 (
) 28.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商朝 (
) 29.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西周 (
) 30.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 )
26.√ 27.× 28.√ 29.√ 30.○
三、识图题
31.识读右图,回答问题。

西周等级示意图
(1)此图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该制度下的诸侯有什么义务?
(3)该制度中最低层的是什么人?
(4)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31.(1)分封制;巩固政权,并有效地统治国家。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奴隶(4)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

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

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

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

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请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

(3)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