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
【1月9日上午】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学生出示上节课布置的人体早午晚的体温变化调查表,寻找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人体体温是一个基本恒定的值,提问:人体为什么要保持体温恒定?如何保持体温恒定?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
教师提问:体温保持恒定时产热量与散热量有何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温度低于正常温度时人体的调节过程。
教师讲授寒冷信号传递到下丘脑的过程,并让学生自主思考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变化。
(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
结合生活经验。
提问:当人体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人体如何调节?学生得出人体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方式。
(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颤栗、激素来促进肌肉和肝脏的氧化放能来增加产热;毛细血管收缩、排汗减少来减少散热。
)
教师总结调节方式,得出寒冷情况下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3.温度高于正常体温时人体的调节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寒冷情况下的体温调节,大胆提出猜测:温度高于正常体温时人体如何调节?教师进一步引导提示。
(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扩张等。
同时,肌肉和肝脏产热减少。
) 在此基础上提问:机体运用了哪种方法进行调节?引出神经—体液调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学生:炎热的夏天人中暑和寒冷的冬天人被冻僵的原因,启发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独立思考。
得出应注意身体健康,健康生活的结论。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但人体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等方式对人体温度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当人发烧时,人体散热和产热的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果你正在上课,有学生在睡觉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学生上课睡觉,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可能引发不好的班风。
但是也不能粗暴处理,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我会轻轻走到这位学生身旁,轻轻地拍打他的肩膀,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然后继续上课,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课后,我会找这名同学谈话,如果他是由于听不懂,感觉无聊而睡觉,我会主动帮他补习,让他能跟上正常地教学进度;如果他是由于昨晚晚睡,导致今天上课没精神,我会告诉他要早起早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之后我也会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己上课的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课堂中学到知识。
2.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
【参考答案】
不是,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人的同一部位不同时间里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中午的体温相对较高,早晚的体温相对较低;此外,体温还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生物《细胞的衰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衰老是一个自然而又常见的生命现象。
人和动、植物体都会发生衰老,细胞会衰老吗?衰老的细胞又有怎样的特征呢?进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的寿命
教师播放关于细胞的寿命科学视频。
讲解高等动物和人的肠道上皮细胞,每24~48h 就更新一次;人血红细胞的寿命为100~120d。
人体中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数百万个红细胞,所以每分钟就有数百万至数千万个红细胞死亡,同时又有同样多的新红细胞生成。
至于生物体表面每天死亡和脱落的细胞更是不可胜数。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体内的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过渡:细胞之所以有一定的寿命,是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衰老,这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
细胞的衰老又有怎样的特征?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形态和结构
多媒体播放细胞的衰老过程的动态视频,提问: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形态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组织同桌交流。
学生回答:1.整个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2.细胞核体积变大,线粒体数量减少。
3.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物质在进出衰老细胞时,速率降低。
过渡:细胞衰老过程中,化学反应又有怎样的变化?
(2)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正常细胞、衰老细胞生理生化检测指标文字资料。
提问:细胞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反应有怎样的变化?追问:造成什么影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水分减少、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和呼吸速率降低;色素积累。
教师补充讲解因此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师生总结,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化反应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三)巩固提升
利用本节课所学解释老年人长皱纹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思考细胞的衰老与生物个体的衰老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都是生物体的正常生命现象。
(2)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3)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4)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本节课采用了哪些课堂活动,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学生自由回答、小组探究讨论、师生互动总结等教学活动。
采用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不单纯用讲授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会知识,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去小组探究讨论,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强的训练,培养创新人才。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是这个道理。
高中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水华现象的资料,课上分享。
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蓝藻生长过度,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那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引入本课。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
提问:
(1)相较于植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蓝藻细胞有什么不同?(蓝藻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植物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2)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
2.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提问: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呢?
(两者均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是拟核。
细胞器方面,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
3.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那蓝藻细胞、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哪个是真核细胞?哪个又是原核细胞呢?(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
)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巩固提升
观察蓝藻结构示意图,提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依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校园池塘水华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重难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细胞都有细胞核吗?都有染色体吗?
【参考答案】
绝大多数细胞有细胞核,只有少数细胞没有细胞核。
例如:人的成熟的红细胞就没有细胞核。
单细胞生物如细菌、蓝藻,它们以单细胞或以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它们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有拟核。
拟核与细胞核的区别:①拟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②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以DNA的形式存在。
【1月9日下午】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的实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人及正常血细胞和镰刀型血细胞的图片,并介绍镰刀型贫血病的症状,提问: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携带并运输氧气。
)
追问:这个病人患有的病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顺势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观看正常血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对比图片,提问:镰刀型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有怎样的特点?
(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间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
教师讲解:镰刀型红细胞因为其弯曲的镰刀状,所以红细胞更容易破裂,使人容易患溶血性贫血。
教师进一步追问:这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展示科学家对于血红蛋白分子的分析研究,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不同点。
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去理解基因突变。
(氨基酸发生了替换,在对应位置的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
教师继续呈现由DNA转录形成RNA及翻译形成氨基酸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成的谷氨酸去填写信使RNA中对应的密码子以及DNA对应的碱基序列。
引导学生观察,
并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使得氨基酸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蛋白质的改变?
(碱基的替换可导致基因改变,从而引起编码的蛋白质改变。
)
2.基因突变
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呈现一个英文句子,组织学生进行抄写,并展示学生由于马虎抄写错误的句子呈现在多媒体上,引导学生去类比理解碱基的缺失和替换,并补充介绍增添的类型,组织学生结合这三种类型去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即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追问:依照图解说明,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想一想它能否遗传,怎样遗传?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有些植物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繁殖传递。
)
教师补充介绍人体的某些体细胞基因突变,也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三)巩固提升
教师在多媒体呈现基因突变的一些实例,组织学生去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基因突变在对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下节课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染色体变异有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分为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异位、倒位;数目变异包括单个染色体的增添和缺失、染色体组的成倍增加或降低。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英文句子,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阐述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原因。
(2)通过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以及图解说明,说出不同细胞中基因突变遗传的方式。
(3)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以讨论、探究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提问学生检测知识的形成情况,以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为什么有的人会患尿毒症,与身体哪个器官的功能失调有关?
(肾脏)
讲授尿毒症与内环境调节有关,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展示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各系统的功能联系图。
提问:(1)人体与外界环境有哪些物质交换?
(人体从外界摄入食物、水和无机盐以及氧气,未被吸收的物质,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以及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
)
(2)图中都有哪些系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各系统之间的联系。
(外界的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其中的水、无机盐和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循环系统,未被吸收的物质被排出体外。
空气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循环系统,同时循环系统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呼吸系统,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中的废物进入到泌尿系统中,经重吸收后,多余的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
)
过渡: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播放内环境稳态假说的形成过程,学生观看视频明确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
教师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患流感的经历,引导学生意识到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巩固提升
提问: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人体是否就能保持内环境稳态,不会生病?引导学生意识到机体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引导学生思考尿毒症的致病原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如何调节人体稳态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一下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1)重视探究,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强调直观,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2.简述科学家们对于内环境调节机制的探索历程。
【参考答案】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的调节。
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配子形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与精子的形成过程,那卵细胞的形成场所是哪里?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与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新课教学
教师展示人体卵巢结构模型,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提问: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在哪?
学生回答: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夸奖并总结,在卵巢中,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
多媒体展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引导学生结合精子的形成过程,说出卵细胞的形成经历了怎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精子相比是否相同?同桌交流。
学生回答:一个卵原细胞经历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在此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精细胞的形成大体相同。
多媒体展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提问: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卵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并组织学生按照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给学生5分钟,结束之后分享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回答: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大小悬殊的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第一极体。
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一个第一极体形成两个第二极体。
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三个小的极体。
过渡:除此以外,雌雄配子在形成过程中还有哪些区别?
多媒体展示以人为例的雌雄配子形成过程的视频,组织学生总结还有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同桌交流。
学生回答: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
而大部分初级卵母细胞会退化,只有约400个继续分裂,最终形成卵细胞。
师生总结,雌雄配子形成所经历的时间和过程还有一定的区别。
(三)巩固提升
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进行巩固练习,请学生扮演精原细胞、卵原细胞讲述其形成精子、卵细胞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特点,并且指出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思考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受精作用的场所是哪里?
【参考答案】
输卵管是卵细胞转运的通道,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
2.本节课采用了哪些课堂活动,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小组探究讨论、师生互动总结等教学活动。
采用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不单纯用讲授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会知识,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去小组探究讨论,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强的训练,培养创新人才。
【1月10日上午】
高中生物《细胞学说》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人与自然”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的生物多种多样,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界有200多万种生物,形态各种各样,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细胞。
)这也是生命结构统一性的表现,科学家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便形成了现代细胞学说。
引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教师多媒体呈现细胞学说的内容:根据施莱登和施旺分别于19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形成了现代细胞学说: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后提问:细胞学说揭示了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动植物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教师总结,细胞学说将植物学和动物学联系在一起,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有力的推动了生物学向微观领域的发展。
2.多媒体播放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讲解视频,提问: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细胞对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虎克和列文虎克发现细胞的过程说明,科学发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教师总结: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先进的技术促进科学的发展。
教师追问: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不是,是众多科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
为什么虎克和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却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而施莱登和施旺却在它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学说呢?(因为虎克和列文虎克没有进行理论分析)教师总结: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对其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终发现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而虎克和列文虎克没有对其观察的对象进行理性思维。
这启示我们要将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三)巩固提升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科学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对于事物的表观现象我们要进行理性的思维,进过思考和分析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等。
)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现代细胞学说的提出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但科学发展没有边界,我们应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努力进取。
(五)布置作业
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课下思考细胞学说的地位和意义为什么如此重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细胞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
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核物质。
但是,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又有差别。
总体上来看,生物界存在着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细胞,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在同一个有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呈现多样性。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参考答案】
播放“人与自然”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的生物多种多样,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界有200多万种生物,形态各种各样,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但它们都由相同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细胞。
)这也是生命结构统一性的表现,科学家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便形成了现代细胞学说,引出课题。
高中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草原生态系统的视频。
提问:草原生态系统都有哪些生物?
(草,昆虫,青蛙,蛇,鹰等。
)
追问:如何表示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呢?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食物链
(1)组织学生用箭头将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出来,学生展示。
提示:箭头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草→虫→蛙→蛇→鹰;草→虫→蛙→鹰)
教师讲解食物链概念。
(2)提问:食物链中各生物对应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草为生产者,虫、蛙、蛇、鹰为消费者。
)
教师讲解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并区分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概念。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条食物链。
提问: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
教师讲解营养级的概念并进行标注。
学生自主动手标注第二条食物链的营养级,并请学生代表上台板演。
(4)对比观察两条食物链。
提问:营养级和消费级的关系怎样的?
(消费级的级数永远都比营养级的级数要小1。
)
(5)提问: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一成不变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