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鲫鱼与青蛙
1、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

2、青蛙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表面皮肤光滑,幼体生活在水里,长大后生活在陆地上。

像青蛙这样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属于两栖动物的有:蝾螈、蟾蜍、大鲵等。

3、鲫鱼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表面覆盖着鱼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终身生活在水里。

像鲫鱼这样终身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鱼类。

属于鱼类的有:金鱼、鲑鱼、鳜鱼等。

第2课:蜻蜓与麻雀
1、蜻蜓和麻雀的翅膀有什么区别?
答:蜻蜓有2对翅膀,翅膀较薄、无骨骼、无羽毛;麻雀有1对翅膀,翅膀较厚实,有骨骼、有羽毛。

2、蜻蜓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2对翅膀、3对足;
像蜻蜓一样,有三对足,两对翅膀的动物属于昆虫。

属于昆虫的动物有:苍蝇、瓢虫、蜜蜂、蝴蝶、蝗虫等
3、麻雀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有1对翅膀、1对足。

像麻雀身体表面覆盖羽毛,有一对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属于鸟类的动物有:翠鸟、啄木鸟、太阳鸟、缝叶莺、鸡等。

4、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第3课:壁虎与小猫
1、壁虎和猫都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壁虎的运动方式是爬,猫的运动方式是走、跑、跳。

2、壁虎和猫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不同点:猫的身体表面有细毛,壁虎身体表面有鳞片;
猫的足底有肉垫和利爪,壁虎的足底有皱褶。

3、像壁虎一样,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的动物属于爬行类。

繁殖方式:卵生。

属于爬行类的动物有:龟、鳄鱼、蛇、蜥蜴等。

4、像猫一样,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跳跃的属于哺乳类。

繁殖方式:胎生。

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有:老鼠、长颈鹿、牛、猴、蝙蝠、海豚等。

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
1、草丛里的小动物有:瓢虫、蜘蛛、螳螂、蝗虫、蚂蚁等。

草地里的很多小动物有翅膀,它们都会爬或跳。

2、判断:不要随意触碰小动物。

(√)户外活动要注意安全。

(√)
3、土壤里的小动物有蜗牛、蚯蚓、鼠妇、马陆等。

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它们身体颜色接近土壤,基本都是棕色。

蚯蚓和蜗牛的身体表面有黏液,鼠妇和马陆体表有硬壳。

4、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在这里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和可以躲藏的地方。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
1、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等。

海豚、
企鹅是哺乳类动物,海龟是爬行类动物,小丑鱼是鱼类。

2、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有:旗鱼、企鹅、螃蟹、小丑鱼、龙虾、海龟、海豚、砗磲、水母、章鱼、海星等。

3、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海洋里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用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用腕足移动;海龟的四肢像浆一样,可以游泳;水母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

第6课:森林里的动物
1、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如松鼠、猕猴、啄木鸟、蛇、猫头鹰、锦鸡、大象、小鹿、鼹鼠、石龙子、树蛙、蜥蜴等。

2、森林里的植物十分丰富,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茂密的灌木,还有高大的乔木。

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3、松鼠、熊和啄木鸟生活在树洞里,猫头鹰、猕猴生活在树冠上,蛇、石龙子和树蛙生活在草丛里,大象、小鹿生活在地面上,蚂蚁、老鼠、鼹鼠生活在土壤里
第7课:网上学习:保护动物
1、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穿山甲、猕猴、丹顶鹤、华南虎、金丝猴、大熊猫等。

2、我国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人工饲养等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探究技能:观察
1、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技能,是搜集科学事实、了解科学现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2、观察的基本方法:明确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观察;形成结果。

第8课:物质的溶解
1、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答:因为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

2、溶解的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

如果一种物质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物质消失后,溶液还是清澈透明的,就说它在水中溶解了。

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在水中溶解。

3、茶叶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红枣、枸杞和菊花也有这样的特点。

4、判断:搅拌时玻璃棒不要触碰到杯底和杯壁。

(√)
第9课: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
1、搅拌、加热、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在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3、在进行“搅拌能否加快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实验时,水量、水温和方糖用量、放糖时间要相同,不同的是一杯搅拌一杯静止。

实验结论: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4、在进行“加热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实验时,水量、方糖用量、放糖时间、搅拌时间都要相同,不同的是一个用冷水一个用热水。

实验结论: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5、在进行“研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实验时,水量、水温、方糖用量、放糖时间、搅拌时间都要相同,不同的是一份冰糖研碎一份不研碎。

实验结论:研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第10课: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
1、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但白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2、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或白糖不能无限溶解。

第11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1、浓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了,杯底出现一些盐粒。

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分离出来。

分离食盐的实验现象:水分蒸发,食盐慢慢析出,
当有较多盐粒出现时,停止加热。

3、要让水溶解更多的食盐,可以采用加水的方法;要使浓盐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4、海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食盐大多来自于海水。

5、盐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6、分离食盐和沙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第12课:认识固体
1、固体的特征: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形状和质量。

固体有软有硬。

2、两个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固体,质量不一定相等。

3、橡皮、文具盒、水杯、布、面粉、玻璃、石头、钢笔等都是固体。

第13课:认识液体
1、液体的特征: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具有流动性。

2、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3、我们可以用眼睛看液体的颜色,用鼻子闻液体的气味,用嘴尝出液体的味道来区分液体。

4、水、油、牛奶、蜂蜜等都是液体。

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不同。

5、怎样检查砂锅是否漏水:将砂锅压入水中,如果内壁渗水说明砂锅有破损,不能使用。

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
1、可以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水的体积。

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单位是毫升。

常用的量筒和量杯有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和250毫升等规格。

2、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①形状不同:量筒上下粗细相同,量杯上大下小
②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不均匀③体积不同
3、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①倾:应倾斜量筒,将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②放:要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③看: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④读:读出刻度读数
第15课:认识气体
1、给篮球充气,篮球会慢慢鼓起来,是因为空气会流动,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2、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空气是有质量的。

3、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这种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例如:篮球、充气城堡、车轮胎等。

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
1、当把小石块加入水中后水位上升了,说明固体和液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把纸揉皱后塞入杯底,倒过来插入水底,纸不会湿,说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2、固体、液体和气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三者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都有质量。

固体和液体比较,相同点是都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不同点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但无流动性,而液体无一定的形状但有流动性。

气体与液体比较,相同点是都有流动性,不同点是液体不易压缩,气体易压缩。

第17课: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
1、水是常见的液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下会由液态的水结成固态的冰,且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

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下,液体会变成气体。

气体遇冷也会变成液体。

所以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液态、固态和气态。

2、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会融化,烧开水时会冒白气,这些都是水的状态变化的现象。

3、冰块、雪融化,是由固体变为液体;水沸腾、蒸发,是由液体变为气体;小草上出现露珠、冬天,人呼出白气、烧开水冒白气,是由气体变为液体。

第18课:感觉冷和热
1、冷和热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

2、通过观察只能大致知道物体是冷的还是热的,仅凭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将双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在温水中,双手的感觉不同。

第19课:测量温度
1、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人们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常用的温度计有体温计、气温计、实验用温度计。

3、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应将温度计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注意不要使其触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进行计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不能让温度计离开液体。

4、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水沸腾的温度一般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一般是0℃。

5、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答:当冰没有完全融化时,温度稳定,当冰完全融化后,温度开始上升。

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1、烧开水时不会将水壶装满是因为如果装得太满水还没烧开就会溢出来。

2、水受热后体积膨胀,遇冷后体积缩小,水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21课:气体的热胀冷缩
1、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球内的空气受热会膨胀;破了的球不能重新鼓起来。

2、肥皂膜在烧瓶放入热水中时会膨胀起来,放入冷水中会凹陷下去,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生活中利用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事例:热气球、孔明灯升空;夏天车轮胎充气不能充得太足;冬天热水瓶塞不能压得太紧等。

第22课:自制小喷泉
1、利用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喷泉。

2、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答:选择什么材料、多大的瓶子做容器、选择什么粗细的材料做喷管、瓶子里的水要有多少等。

评价时首先要看选的材料是否合适。

3、制作时要注意瓶口不能漏气。

第23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1、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高架桥上和铁轨上要留有缝隙。

2、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穿过铁环,铜球遇冷体积缩小,能穿过铁环。

3、刚从冰箱拿出来的玻璃瓶,可以通过将热水倒在瓶盖上的方式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