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50大牛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50⼤⽜⼈
⼤明朝50⼤⽜⼈
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字国瑞。
原名重⼋,后取名兴宗。
濠州钟离⼈,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
1344年(元⾄正四年),⼊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兴领导的红⼱军反抗元朝,1356年(⾄正⼗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8年(⾄正⼆⼗⼋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平定四川、⼴西、⽢肃、云南等地,统⼀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搞移民屯⽥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利;⼤⼒提倡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和果⽊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到全国各地丈量⼟地,清查户⼝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社会⽣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进⼀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道肇纪⽴极⼤圣⾄神仁⽂义武俊德成功⾼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古以来,前所未有。
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2刘基(1311——1375)
汉族,字伯温,青⽥县南⽥乡(今属浙江省⽂成县)⼈,故称刘青⽥,元末明初的军事家、道家、政治家、⽂学家,与章溢、宋濂、叶琛并称为四先⽣。
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成,后⼈称他刘⽂成、⽂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保持国家的安定,因⽽驰名天下,被后⼈⽐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房也。
”在⽂学史上,刘基与宋濂、⾼启并称“明初诗⽂三⼤家”。
中国民间⼴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统江⼭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施耐庵(1296——1371)
名⼦安(⼀说名⽿),本名彦端,汉族,兴化(今江苏兴化县)⼈,原籍苏州,元末明初⽂学家、⼩说家。
博古通今,才⽓横溢,举凡群经诸⼦,词章诗歌,天⽂、地理、医⼘、星象等,⼀切技术⽆不精通,36岁曾中进⼠,后弃官归⾥,闭门著书,与门下弟⼦罗贯中⼀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泊宋江等英雄⼈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名著”之⼀的《⽔浒传》。
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顺⼆年(1331年)登进⼠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
施耐庵故⾥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家薄谱》存世。
4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南直⾪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元末红⼱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正⼗五年归附朱元璋,⾃请为前锋,⼒战克敌,尝⾃⾔能将⼗万众,横⾏天下,军中称常⼗万,官⾄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5罗贯中(1330——1400)
元末明初⼩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汉族,⼭西并州太原府⼈。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争。
明朝建⽴之后,专⼼致⼒于⽂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作,这部长篇⼩说对后世⽂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的艺术才能,除⼩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6马皇后(1332——1382)
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灵璧县⼈,滁阳王郭⼦兴的养⼥,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
1352年(⾄正⼗⼆年),在郭⼦兴的主持下,马⽒嫁给了时为红⼱军将领的朱元璋。
马⽒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马⽒和他患难与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明,建元洪武,册封马⽒为皇后。
朱元璋对马皇后⼀直⾮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
朱元璋⼏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
对于朱元璋屠戮功⾂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
马⽒保持节俭朴实的⽣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
她⾃⼰也是以⾝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
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五年)农历⼋⽉,马皇后病逝,年51岁。
同年农历九⽉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仁⽂德承天顺圣⾼皇后。
1538年(嘉靖⼗七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德⾼皇后。
7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字天德。
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
初朱元璋为郭⼦兴部将,往归之。
从南略定远,取和州。
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将,统兵征战。
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将军。
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王。
徐达有4⼦3⼥。
徐达死后,长⼦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
幼⼦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
⼀门⼆公,有明⼀代只有徐达⼀家。
徐达的三个⼥⼉都嫁给了朱元璋的⼉⼦,长⼥嫁于燕王朱棣,次⼥嫁于代王朱桂,三⼥嫁于安王朱楹。
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为皇后,徐家之恩隆更是⾮同⼀般。
徐达有孙9⼈,其中四⼦徐增寿的⼉⼦徐茂先,娶朱元璋第五⼦周王朱橚的长⼥兰阳郡主为妻。
⼤概与周王的封地在开封有关,徐茂先在开封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府第,⼈称“徐府”。
徐家三世皆为王爵,徐府⾃然⼗分豪华。
据资料记载,当年的徐府⾦丁朱户,⼤门两旁挂着“春王正朔颁千载,开国元勋第⼀家”的对联,门楣上悬着“⼤功坊”的匾额,⽓度⾮凡。
8姚⼴孝(1335——1418)
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字独闇,号独庵⽼⼈、逃虚⼦。
长洲(今江苏苏州)⼈。
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启、杨基等⼈结为好友,[1-2]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
朱棣靖难时,姚⼴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成祖继位后,姚⼴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加太⼦少师,被称为“⿊⾐宰相”。
永乐⼗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特进荣禄⼤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9⽅孝孺(1357——1402)
浙江省宁海县⼤佳何镇溪上⽅村⼈,明代⼤⾂、学者、⽂学家、散⽂家、思想家,字希直,⼀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旧属缑城⾥,故称“缑城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福王时追谥⽂正。
后因拒绝为发
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全部遇害。
⽅孝孺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被“诛⼗族”的⼈。
鲁迅先⽣曾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以他为典故来形容柔⽯,认为⽅孝孺是⼀个⽐较迂(即耿直单纯,⾮贬义)的⼈。
10明成祖朱棣(1360——1424)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正⼆⼗年(1360年)四⽉⼗七⽇(5⽉2⽇),朱棣⽣于应天府(今南京)。
洪武三⼗⼀年⼗⼆⽉,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帝朱允炆派⼯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随后⼜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建⽂帝。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
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奴⼉⼲都司、西北设⽴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与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编修《永乐⼤典》,疏浚⼤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常积极的作⽤。
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发展⾄经济繁荣、国⼒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帝”。
明成祖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明⼴运圣武神功纯仁⾄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嘉靖⼗七年(1538年)九⽉,明世宗朱厚熜改谥为启天弘道⾼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孝⽂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成祖本纪》⽈“雄武之略,同符⾼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其季年,威德遐被,四⽅宾服,受朝命⼊贡者殆三⼗国。
幅陨之⼴,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11朱橚(1361——1425)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洪武⼗⼀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
洪武⼆⼗⼆年(1389年)冬,因擅⾃离开封地
到凤阳⽽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洪武⼆⼗四年(1391年)底获准回到开封。
此后三⼗余年间,组织编著有《保⽣余录》、《袖珍⽅》、《普济⽅》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的贡献。
12杨⼠奇(1366——1444)
名寓,字⼠奇,以字⾏,号东⾥,谥⽂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
明代⼤⾂、学者,官⾄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学⼠,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四⼗余年,⾸辅⼆⼗⼀年。
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称之为“西杨”。
“三杨”中,杨⼠奇以“学⾏”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见证了明朝的盛转衰,后因⼦致仕,不久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杨⼠奇去世。
赠太师,谥⽂贞。
13解缙(1369——1415)
明朝第⼀才⼦、内阁⾸辅、《永乐⼤典》总纂修、对联⼤师。
字⼤绅、缙绅,号春⾬、喜易,谥⽂毅,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吉⽔⼈。
洪武12年进⼠。
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典》,累进翰林学⼠兼右春坊⼤学⼠。
有《解学⼠集》、《天潢⽟牒》。
解缙以才⾼好直⾔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礼”下狱被杀。
解缙⼀⽣最⼤的贡献是主编《永乐⼤典》。
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奉旨主编《永乐⼤典》。
他召集朝⾂学⼠,各⽅专家两千余⼈,调集数百万册书籍,进⾏编纂。
解缙⽩天参政,晚上破书万卷查阅资料,反复修改、补正、勘校,经过六个寒暑的精⼼编纂,于永乐七年(1409年),完成历史上第⼀部最早最⼤的、也是世界上第⼀部最早最⼤的百科全书初稿。
后⼏经修补,《永乐⼤典》的内容更加详实完备。
《永乐⼤典》的编纂成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化史上的伟⼤创举,它在中国⽂化发展史乃⾄世界⽂化发展史上所占据的地位也是举世公认的,⽽作为主编的解缙可谓功不可没,所以后⼈把《永乐⼤典》和解缙相提并论。
时⼈赞⽈:太平⼗策纾民意,永乐⼤典慧斯⽂。
14郑和(1371——1433)
回族,原姓马名和,⼩名三宝,⼜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乡知代村⼈。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郑和有姐妹四⼈。
洪武⼗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岁,被明军副统帅蓝⽟掠⾛⾄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河南郑州,另⼀说为“燕京郑村坝”,今⽇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下战功。
永乐⼆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类历史上伟⼤的壮举。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年(1433年)四⽉,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去世,赐葬南京⽜⾸⼭。
郑和收纳长兄马⽂铭之长⼦为嫡,名郑⽂铭,字恩来,世袭锦⾐卫千户,居南京三⼭街(今马府街)马府。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室家荡然⽆存。
郑和后裔⾄今已传⾄第21
代。
15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炽长⼦,幼年就⾮常受祖⽗朱棣与⽗亲的喜爱与赏识。
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朱⾼炽相似,也具有他⽗亲那种对皇帝作⽤的理想主义的、然⽽是保守的想法。
朱瞻基是⽂⼈和艺术的庇护⼈,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化⽅⾯的成就。
宣德⼗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
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有“三杨”(杨⼠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上⼜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时⼈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亲的统治加在⼀起虽短短⼗⼀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景”,史称“仁宣之治”。
16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河南考城(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永乐⼗九年(1421年),于谦登⾟丑科进⼠,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煦之叛。
平叛后,⾝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西。
正统⼗⼀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藩王⼒请复任。
正统⼗四年⼟⽊堡之变,明英宗被⽡剌俘获,他⼒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督战,率师⼆⼗⼆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额森)以⽆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团营操练,⼜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纸⾏万⾥外⽆不惕息。
他忧国忘⾝,⼝不⾔功,⾃奉俭约,所居仅蔽风⾬,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亨等诬其谋⽴襄王之⼦,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并称“西湖三杰”。
17陈献章(1428——1500)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东唯⼀⼀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思考,提倡较为⾃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个有⾃⼰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
字公甫,号⽯斋,别号碧⽟⽼⼈、⽟台居⼠、江门渔⽗、南海樵夫、黄云⽼⼈等,因曾在⽩沙村居住,⼈称⽩沙先⽣,世称为陈⽩沙[1]。
⼴东省新会县⼈,正统⼗⼆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半年⽽归,居⽩沙⾥,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京⾄国⼦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著作后被汇编为《⽩沙⼦全集》。
18王⽂素(1465——?)
字尚彬,⼭西汾州(今汾阳市)⼈,约⽣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
⾃古晋商多儒商,出⽣于中⼩商⼈家庭的王⽂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幼颖悟,涉猎书史,诸⼦百家,⽆所不知。
尤长于算法,留⼼通证,以⼀⽣之精⼒,完成了《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数学巨著,为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母孝穆纪太后。
在位期间,努⼒扭转宪宗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王恕、刘⼤夏等为⼈正直的⼤⾂,⽤⾃⼰的宽容与勤奋使明王朝得到了⼀次中兴的机会,史称“弘治中兴”。
他勤政爱民,满怀治国之志,却英年早猝,公元1505年,⼀代英主朱佑樘病逝于乾清宫,年仅36岁,是年⼗⽉葬于泰陵,长⼦明武宗继位。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神武⾄仁⼤德敬皇帝”。
《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主要有⼋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20唐寅(1470——1523)
字伯虎,明朝南直⾪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字⼦畏,号六如居⼠、桃花庵主、鲁国唐⽣、逃禅仙吏等,明朝著名画家。
传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寅⽇寅时⽣,故取名为寅。
唐寅玩世不恭⽽⼜才华横溢,诗⽂擅名,与祝允明、⽂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吴门四才⼦)”,画名更著,与沈周、⽂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称为“明四家”。
21王守仁(1472——1529)
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学之集⼤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学集⼤成者)和孔⼦(儒学创始⼈)、孟⼦(儒学集⼤成者)、朱熹(理学集⼤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中国、⽇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德、⽴⾔于⼀⾝,成就冠绝有明⼀代。
谥⽂成,故后⼈⼜称王⽂成公。
22王⾉(1483——1541
)
明代哲学家,⽣于成化⼗九年六⽉⼗六⽇(1483年7⽉20⽇)。
卒于嘉靖⼗九年⼗⼆⽉⼋⽇(1541年1⽉2⽇)。
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称王泰州。
起初投⼊王守仁门下只为求⽣,后经王守仁点化转⽽治学,并创⽴传承阳明⼼学的泰州学派。
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字汝⽌,号⼼斋。
23杨慎(1488——1559)
明代⽂学家,明代三⼤才⼦之⾸。
字⽤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称博南⼭⼈、⾦马碧鸡⽼兵。
杨廷和之⼦,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祖籍庐陵。
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因“⼤礼议”受廷杖,谪戍终⽼于云南永昌卫。
终明⼀世记诵之博,⼜能⽂、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
著作达百余种。
后⼈辑为《升庵集》。
24吴承恩(1500——1582)
字汝忠,号射阳⼭⼈。
汉族,淮安府⼭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祖籍安徽省桐城县⾼甸(今枞阳县⾬坛乡⾼甸),以祖先聚居枞阳⾼甸,故称⾼甸吴⽒。
因随祖⽗迁徙⾄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中国明代杰出的⼩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名著之⼀《西游记》的作者。
其故⾥江苏淮安东南马甸乡⼆堡村有修葺⼀新的墓园,淮安市有其纪念馆。
吴承恩⼀⽣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没有⼦⼥,作品多散失。
据记载有志怪⼩说集《禹⿍记》已失传。
吴承恩的外甥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于千百”,包括诗⼀卷、散⽂三卷。
后⼈将其诗⽂编成《射阳先⽣存稿》。
25徐阶(1503——1583)
字⼦升,号少湖,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
明代著名的内阁⾸辅,嘉靖朝后期⾄隆庆朝初年任内阁⾸辅。
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
和严嵩⼀起在朝⼗多年,谨慎以待;⼜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他当权时起⽤了“严诬告、权轻重、详讼词、惩奸慝、省佐证”⽽著称于世的良⾂黄光升为刑部尚书,为了使⽇后的权⼒交接显得更为顺利,引⽤门⽣张居正为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讲学。
徐阶的整个政治⽣涯中的最为⼈称道的就是他⽃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
徐阶的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争中的杀⼿锏,⽽“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
万历⼗⼀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贞。
徐阶著有《世经堂集》、《少湖⽂集》等。
26海瑞(1515——1587)
字汝贤,号刚峰,⼴东琼⼭(今属海南)⼈。
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
道,修筑⽔利⼯程,⼒主严惩贪官污吏,禁⽌循私受贿,并推⾏⼀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
赠太⼦太保,谥忠介。
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为流传。
27何⼼隐(1517——1579)
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学”之泰州学派弟⼦。
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
江西吉安永丰⼈。
早年放弃科举,致⼒社会改⾰,曾被捕⼊狱。
与徐阶合作弹劾严嵩,因嘉靖信奉道教,让道⼠(泰州学派同门弟⼦)假借“奸⾂如严嵩”之名,使皇帝疏远严嵩。
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当权者张居正再遭通缉。
万历七年(1579)被捕,死于湖⼴巡抚王之垣的乱棒之下。
他认为⼈为天地之⼼,⼼是太极,⼼即是理
28李时珍(1518——1593)
中国古代医学家,明朝⼈,字东璧,时⼈谓之李东璧。
号濒湖,晚年⾃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汉族,⽣于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对道家医学的继承是多⽅⾯的,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百余种,结合⾃⾝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七年编成《本草纲⽬》⼀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的评价,已有⼏种⽂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其著有《濒湖脉学》。
29徐渭(1521——1593)
汉族,绍兴府⼭阴(今浙江绍兴)⼈。
初字⽂清,后改字⽂长,号天池⼭⼈,或署⽥⽔⽉、⽥丹⽔,青藤⽼⼈、青藤道⼈、青藤居⼠、天池渔隐、⾦垒、⾦回⼭⼈、⼭阴布⾐、⽩鹇⼭⼈、鹅⿐⼭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学家、书画家。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
30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号太岳,汉族,幼名张⽩圭。
明代湖⼴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时⼈⼜称张江陵。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家,万历时期的内阁⾸辅,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
1547年(嘉靖⼆⼗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
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学⼠。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学⼠。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拱为⾸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切军政⼤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辅10年中,实⾏了⼀系列改⾰措施。
财政上:清仗⽥地,推⾏“⼀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年,周寺积⾦,⾄四百余万"。
军事上:⽤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外,朝下⽽⼣奉⾏”,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年)6⽉20⽇卒,年五⼗⼋,赠上柱国,谥⽂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
为万历所忌,死后不久即被抄家;⾄天启⼆年⽅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31李贽(1527——1602)
明代官员、思想家、⽂学家,泰州学派的⼀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百泉居⼠等。
嘉靖三⼗⼀年举⼈,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监博⼠,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城。
在⿇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中杂妇⼥,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32戚继光(1528——1588)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安徽定远⼈,⽣于⼭东济宁。
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民的⽣命财产安全;后⼜在北⽅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卷本《纪效新书》和⼗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是⼀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攻武器;他建造的⼤⼩战船、战车,使明军⽔路装备优于敌⼈;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的军事⼯程。
33朱载育(1536——1611)
字伯勤,号句曲⼭⼈,青年时⾃号“狂⽣”、“⼭阳酒狂仙客”,⼜称“端靖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乐家。
朱载堉出⽣于怀庆(今河南沁阳),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世孙,明仁宗朱⾼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
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九年,直到1567年,其⽗被赦免,他才愿意⼊宫。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潜⼼著书。
主要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34李如松(1549——1598)
字⼦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
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