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知识导航7.忽必烈改制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忽必烈改制
巧建结构
自学导引
一、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在________即汗位,建年号“________”。
他的《________》成为一份立志变通创新的宣言。
2.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为“________",次年确定以燕京(今北京)为元大都。
忽必烈就是实现全国统一的________,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期与物以更新",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答案:1。
开平中统即位诏
2。
大元元世祖
二、汉法与旧俗之争
1.原因:蒙古野蛮落后的习俗,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灾难,严重阻碍了________。
2。
表现:
(1)忽必烈严厉禁止________。
在攻打________时,以布帛为旗帜,上书禁止杀掠的命令;兵临南宋,使________得以“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
(2)粉碎顽固派的挑战:打败了西北藩王和________的叛乱。
(3)废除州县官________、释放大批奴隶.
3。
结果: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重用汉人,取
得了______与旧俗之争的胜利。
答案:1。
社会的发展
2。
(1)屠城大理临安
(2)阿里不哥
(3)世袭
3.汉法
三、政体更新
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主要内容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________、________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________,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________,御史台负责________。
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国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________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②首次在澎湖设________,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③他还亲自选派_________________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________。
(4)为巩固统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在全国设________,建立________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地遏制了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________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2。
(1)枢密院御史台行政机关军事纠察百官宗教事务西藏藏族地区
(2)行中书省巡检司赛典赤·赡思丁
(3)废除世袭
(4)通政院驿站
3.割据势力多民族
四、转变立国之本
1.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标志:忽必烈颁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确定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2.措施
(1)忽必烈多次颁发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________;他还把________ 的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________,为保护、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
(2)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并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并且把________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
其中主要有:①指示各路安抚使选任劝农官,后来在中央设________,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各级_________官员须负责水利,州县正官每年十月巡视境内蝗灾。
③颁布“________”,对农村种植经营方面的一应大小事宜,作了极其周密详尽的规定。
(3)诏令大司农司参稽古今农书,编成《农桑辑要》。
答案:2.(1)牧场黄河南北屯田
(2)农桑兴废大司农司正职农桑之制
3。
影响
(1)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2)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3)在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4)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能力提升
想一想
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想一想
什么是汉法?什么是旧俗?
议一议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
读《元史·地理志》中所述材料,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想一想
蒙古葬俗习惯平地深埋,无地面标志,张家口北元贵族墓的形
状与中原地区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文化内涵?
想一想
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
想一想
读《长春真人西游记》,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想一想
从《元史》记载的史料中,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议一议
《元典章》和《元史》中的材料反映出哪些问题?
想一想
导致《农桑辑要》和《元史》中记载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想一想:良好的教育;对唐太宗开创太平盛世的向往;个人阅历以及中原文化的先进等。
想一想:汉法: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封建文化。
旧俗: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
议一议:实质: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与奴隶社会制度的斗争。
说明先进的事物必将取代落后的事物;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进行的。
读一读:反映了蒙古统一全国后,疆域辽阔,对全国的控制加强。
看一看:此墓的墓门向南,是一座呈方形的砖空墓.反映了墓主本人热爱中原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汉化的体现.
想一想:反映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明,追求社会进步,又不忘蒙
古渊源的心态,既进步又不彻底。
读一读: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想一想:忽必烈重视农业,开垦荒地,种植桑麻.
议一议:转变立国之本,农桑立国方针的确立以及造成的影响。
想一想:以农桑立国方针的确立;统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典例导析
【典例1】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
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
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除丞相,设三司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掌握史实的能力。
A、C两项是清朝的措施,D 项是明朝的措施,故排除。
答案:B
【典例2】阅读下列元朝初年情况的材料:
材料一:自太祖西征之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而中使别迭等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
"
—-宋子桢《耶律楚材神道碑》材料二: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用哉?”
——《元史·耶律楚材传》材料三:西北藩王遣使责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四: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许衡《鲁斋遗书》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蒙古统治者后来采纳了谁的建议?
(2)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就什么问题进行争论的?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4)材料反映了元朝建立前后的什么历史现象?上述哪种观点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前三问主要从材料中获取答案。
参考答案:(1)要不要采用汉族先进的制度。
耶律楚材的建议。
(2)旧俗与汉法之争。
材料三认为本朝旧俗与汉法异;材料四认为夏、魏、辽、金行汉法可以长久,其他不能施用汉法者皆乱亡。
(3)相同之处是反对采用汉法;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主张把新
征服的地区变成牧地,材料三主张“留汉地,建都邑城郭"。
(4)反映了元朝建立前后围绕是否采用汉法问题展开的争论。
采用汉法.这在当时是进步的,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需要的。
思维启示
精确掌握基本史实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前提.
新课标注重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案例即体现了新课标这一理念.从结合所学知识出发,提出一个新问题,目的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发散
【发散点1】从元朝民族分治政策上理解政权的性质。
【发散点2】元朝以农桑立国的国策。
答案:1。
元朝建立后,为了确保蒙古族的特权和利益,确立了四等人制,从政治待遇(为官)、法律地位、经济负担等各方面强制推行民族压迫、民族分化政策。
在推行民族分化的同时,为了巩固各地的统治,又特别注意拉拢和利用各民族的上层人物.因此,其政权的性质便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民族上层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族劳动者的联合专政。
2.农业是古代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
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
另外,蒙古还面临着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蒙古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顺应中原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