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经济学的体会(EMBA课程培训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中,似乎好久没有这样轻松了,四天的集中学习已经结束,然而学习所带来的脑力激荡和兴奋感却久久不能挥去,工作的困惑在学习的激化下终于得到释放,那真是一种久违了的快感。
原来学习,是一种压力,也可以是一种心灵的“鸡汤”,把长久积压在工作中的枯燥和繁琐,在瞬间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
----智力和思维的一种训练
作为EMBA课程中的基础学科,管理经济学无疑就像是金字塔的地基般重要和充满力量。
刚刚结束管理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沉浸在大量的图表和曲线的漩涡中。
至于谈起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心得,一方面是感叹它的深奥,另一方面却埋怨课时太少,毫无疑问,它已经开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张军教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管理经济学是对我们智力和思维的一种训练”,自从第一天听到这句话起,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剩余时间事实上就是对这句话不断加以印证的过程,它几乎要对我的智力和思维引发不可思议的“第二次发育”了,真的是个神奇的玩意。
----逻辑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
这门课概念性强,出现了我平时很少接触到的专有名词,例如:“市场均衡”、“需求弹性”、“边际收益”、“规模报酬”等,而且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
但是,通过学习的熏陶,我意外的发现它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我在工作中分析问题时,已经不由自主地开始应用这些看似抽象的模型来写写画画了,这时我才感受到这门课对我思维方式的冲击有多大。
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中,通常备受推崇的是精确的调查、出彩的创意和大胆的手笔,却往往忽略这些创意和决策背后所蕴涵的经济原理和思维方法,经常使用的头脑风暴法原来也可以这样理性。
我们的项目分析通常只是对一个创意的论证,
其实在掌握了这门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后,是可以设计和创造出一些更富于创意的商业模式的。
至少现在的我觉得,管理经济学已经不像刚开始接触时那么复杂难懂,而变得如智益玩具般充满魔力和吸引力。
----冷静的思考和运用
我承认,最初来参加EMBA学习的目的多少是有一些功利性的,总是期望着学习中的奇迹出现,马上可以把课程上的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得的公司利润,正是管理经济学这门课改变了我,它让我感觉到从前我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和幼稚。
原先总是觉得自己很善于学习,在事业上是一个幸运儿。
改变就在第四天学习结束的那个晚上,我开始审视自己,就像从来没有怎么认真地照镜子一样,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其实存在很多缺陷,而我这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其实都是如履薄冰的巧合,很多时候都是靠所谓的经验和感觉作出“危险”的判断和决策,所以,成熟正确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个真正的管理者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直觉告诉我,管理经济学知识是每一个想成功和已经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它对于我们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身体中的维生素。
——重新认识预习
另外,通过这次学习,我重新捡起了预习这个学习方法。
因为EMBA的学习特点是集中学习,课时少,学习强度却很大,所以课前的预习变得尤为重要,这样才可以确保上课的学习质量。
学习不是每个月的几堂课就可以解决,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
其实不仅是需要预习,还需要演习,只有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一把“钥匙”,才能尝试着开启智慧大门。
一、主动培养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学经济学的同学中,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有谁比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更浓。
这一点总是让我觉得特别幸运和幸福,特别是在为申请出国深造准备自我陈诉材料的时候。
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正是这种兴趣使得我愿意比很多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济学论文,攻克一道道数学与经济学习题,去感受学习经济学的快乐。
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始于本科期间读经济学国际大师们的传记故事,阅读中感受着大师们普通人的一面,让我觉得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与我们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并且发现原来这些被奉若神灵的大师们在学生时代也曾经懵懂过,失败过,甚至小心眼过,然后在良师的提点下才“ 茁壮成长” ,而且这些严谨的大师们居然也很有幽默感,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激动而兴致倍增的事!正如球迷,歌迷和影迷对于球星,歌星和影星可以娓娓道来那样,我不知不觉之间也了解了大经济学家们的生活方式和研究历程,我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很幸运,在国内学习期间我总是能遇见真正做学问的良师和志同道合的益友(见我的硕士论文的英语后记)。
当第一次得到著名经济学家的热情洋溢的鼓励时,当看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经济学期刊上的铅字时,当听到电话里第一次被人误称为教授时,当第一次受邀请参加高级的学术会议时,当你的同学与朋友都觉得你将成为一名经济学家时,你自然而然地就努力起来以争取“ 理性化” 师友们的“ 预期” 。
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Mankiw 教授曾经说:做经济学研究本身那么地有趣,更有趣的是居然还会有人给你钱让你去做。
二、首先练好基本功,“ 厚积” 才能“ 薄发”。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硕士课程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在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这些标准课程上经受过严格训练
的话,那么就几乎不太可能做出让国际经济学界认可的“ 学术成果” 。
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如果单纯追求在国内杂志发表论文数量而不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那么将来的研究就有可能只是低水平重复,缺乏后劲。
因为经济学比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更加接近自然科学, 只有先学习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才可能了解和掌握国际最前沿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创新。
在担任国内一些顶尖经济学杂志的匿名审稿人期间,我经常审到一些宣称自己做出了开创性发现和成果的论文,但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在1950 年代就在国外基本终结了,而且甚至早已是国际上标准教科书中的内容。
这充分反映了国内很多经济学人基础训练薄弱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在北大学经济学的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了坐冷板凳,踏踏实实求解一道道的高级宏微观习题,去数学系上数学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大师Lucas 教授就说过他曾学了数以吨记的数学书。
客观地讲,在国内的多如牛毛的二三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并不困难。
我自己始终觉得在读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多去数学系听几堂随机过程或者泛函分析的课程从而充实自己的“ 工具箱” 要比在国内杂志上多发表几篇文章更有意义,更有“ 学术” 价值。
我认识的很多优秀的经济学家都是这么叮嘱我的。
三、抽时间多练笔,重视“presentation”。
一般在学完标准基础课程以后就开始在专业领域学习并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我觉得在了解基本问题和方法之后,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某些有意思的想法以规范的方式写下来,包括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及对自己“ 贡献” 的明确界定,然后拿给这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们去求教,就能从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独立研究的基本功。
很多时候,只有我自己先思考过了,尝试过了,然后才能恍然大悟为什么在那些经济学大师们的经济学模型中采用的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假设,才理解到为什么在某些问题上国际前沿的研究会“ 卡” 在这里不动了。
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国
内杂志上发表,而是为了学习大师们的研究方法,在练习中掌握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技能。
有时候对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模型进行反复“ 临摹” 方能体会其内在的魔力。
我自己就是这个方法的最大受益者。
写完习作以后,最好要多争取机会向老师与同学作报告(“presentation”) ,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经济中心每周至少一次的海外访问学者学术报告让我不仅了解了很多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而且也渐渐学到了如何做学术报告,如何从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中吸取精华。
在做报告时也要掌握各种方法,这样在交流中就特别有利于认识自己的不足,扩展自己的视野并改进自己的文章。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我自己有不少习作都改过很多很多遍,在很多学术场合作过报告,聆听了十几位国际和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意见。
当觉得自己的文章修改得差不多了,然后投给相对较好的匿名审稿杂志的话,还可以得到匿名审稿人的意见。
如果写一篇文章就扔在那里不改了,或者直接投给二三流的杂志,那么其实是很可惜的事。
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如果不善于或者甚至不会做学术报告,而只是自己独斟独酌的话,那么研究水平就会大大地落后。
经济学论文在强调逻辑严谨,行文规范的同时,也要求文字流畅。
Mankiw 教授就曾说到他本科时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写作课对他后来的经济学写作非常有益处。
在经济中心我比较早地开始尝试用英语写论文,包括后来的硕士论文。
一方面因为我觉得英语是世界顶级杂志的唯一接受语言,另一方面经济中心所有老师都是海外博士的优势使我更加珍惜机会向这些老师们学习英语写作。
这对于任何非英语国家的经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训练。
在经济中心的三年对我来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第一年的标准化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基本上剥夺了自己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第三年要完成申请出国留学的一整
套纷繁的程序。
之间还要抽空考完TOEFL 和GRE 甚至TSE 。
所以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练习经济学写作并且能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匿名审稿杂志上发表文章就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在国内的匿名审稿杂志上发表论文周期通常要半年以上,在国外较好的匿名审稿杂志上发表文章,周期至少为1 年两年。
所以能耐住苦,挤时间,愿意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的确是一种对自己意志和兴趣的考验。
四、多与经济学家交流甚至合作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要勇于并善于向老师们请教。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理论研究重心,所以多多听取各位经济学者的教诲特别有利于寻求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风格,及时认识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详细地了解优秀的经济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遇到理论困难时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大师,像Tom Sargent, Paul Romer, Richard Nelson 等美国教授指点我学习数学,热情地评论我的论文初稿时,我的学术自信心与兴趣都陡然提高。
与林毅夫老师合作写论文又让我切实地感受并学习他那种重视对现实的观察与归纳能力,与赵耀辉教授讨论问题让我认识到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与陈平老师的对话则提醒了我不要放弃从其他学科汲取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尝试,等等。
与经济学家的交流与接触还有利于增进自己对国内外经济学术界的了解,有利于制定适合自己的比较长期的学习与研究规划,避免走前人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