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 超越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
作者:任冬梅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2年第01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对阅读内容比较重视,而对阅读的整个阶段关注程度不够,很容易引起学生阅读眼界狭窄等现象的产生。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所收获,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走上一个来回。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走进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初步感知,奠定阅读基础。

1.鼓励质疑,走進文本
学贵有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自己不理解或者感到困惑的地方进行质疑,不仅可以快速走进文本,还可以提升阅读的质量。

以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教师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

”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

”还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这幅画有多大。

”教学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就题目进行质疑,为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2.搜集资料,走进文本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搜集资料,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或者一些照片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

经过交流,学生对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与认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形象提供了条件。

3.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借助多媒体、插图等资源为学生营造直观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西沙群岛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

当学生看到那美丽的沙滩、海鸥以及那五光十色的海水时,他们的内心不由得就会受到很大的震撼,快速走进文本进行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感悟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深度解读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感悟和品味,对于文中人物的命运、喜怒哀乐以及对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予以特别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

1.感悟文本语言的优美
教材在选文方面非常讲究,入选的课文都文质兼美,是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感悟的佳篇。

以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并就这些词句进行交流。

如有学生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句话中感受到花的活泼,以及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儿写活了的特点。

又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中的“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由于这些语言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语句又特别优美,教师可以采用换词比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表达运用奠定基础。

2.感悟人物精神的美好
教材中有不少写人记事的文章,感悟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特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在危险来临时的语言、动作的语句,从而感受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教学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教师让学生画出“为了顺利完成任务,黄继光是怎样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

教材中歌颂人物品质的课文还有许多,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中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船长,六年级上册《桥》中那位高风亮节、舍己救人的老支书等,这些人物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感悟人物精神,是学习写人记事类课文的主要途径。

3.感悟文本情感的真挚
教材中有许多情感丰富深刻的文章,教师可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可以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为鲜活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场景进行梳理,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于是,学生通过阅读,从父亲挣钱的艰辛、父亲的节省、父亲背“我”上学、父亲替“我”缝补衣服、铺床被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描写之中真切地感受到,连最细微之处都能替儿子想到的父亲,他的爱是多么深沉与伟大,事情愈小,愈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爱之深切。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去,走出来,还要让学生超越文本,在习得文本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迁移运用,鼓励学生创编,以实现言意兼得,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获。

1.在谈感受中超越文本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对文本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即使阅读同样的文本,感受体验也不相同。

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抒胸臆,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凸显学生个性,彰显阅读教学的精彩。

如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文中“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是本文的关键句,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句话回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大象和其他小动物之间类似的事情呢?当别人说你的缺点时,你是如何应对的?学了这一课之后,看到大象对待自己耳朵的变化以后,你有什么启发?请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知,还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分享自己阅读感受的时候超越文本,收获到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2.在仿写文本中超越文本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文本形式。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恰当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以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乡四季的景色,并让学生仿照着课文把自己家乡的四季景色写一写。

这种仿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内化与运用,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3.在创编文本中超越文本
教材中有好多课文都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或者创编。

在创编中,学生可以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提升读写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海力布变成石头之后发生的事情,并写下来。

教学《牛郎织女》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后,牛郎是如何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里又当爹又当妈过日子的,再让学生想象一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见面之后会说些什么亲亲密密的话等。

这样引导学生顺着文本思路往下续编,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续编中文本内容也会更加丰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创编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唐闸小学校)
责任编辑刘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