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
作者:计科技[1992]2525号文件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统计中心编辑整理
一、增长速度方程法(生产函数法)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准确科学地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广泛征求部分部门、地区和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实际测算,拟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对全国、各部门及各地区科技进步作用进行计算。

一、测算方法与步骤
1.计算科技进步速度(%)
科技进步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科技进步快慢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
a=y-αk-βl
其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
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
其中:Y
t
Y0为基期的产出。

2.计算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EA为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产值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

计算公式为:
EA= a /y×100%
同时,亦可分别资金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资金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EK为:
EK=αk/y×100%
劳动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EL为:
EL=βl/y×100%
3.计算口径
按两个口径进行测算:
(1)全社会口径:即产出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

(2)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出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资金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劳动者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者人数。

采用第一口径计算确有困难的部门、地区,可只按第二口径计算。

4.弹性系数。

在进行不同部门对比时,由于各部门装备率不同,应对弹性系数数值进行修正。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不同地区间的对比时,原则上可采用相同的弹性值。

α为全国的资金产出弹性,全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口径为0.35,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0.30。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产出结构情况复杂,为更接近实际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试算时,也可按下列公式对弹性系数α、β进行修正,作为本地区研究问题时的参考。

资金产出弹性系数为:
式中Ki、Li——某地区或某部门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
Kti、Lti—全国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

劳动的产出弹性β计算公式为:
5.技术水平
其中: At——为t年技术水平;
Yt——为t年的产出;
Kt——为t年的资金;
Lt——为t年的劳动。

二、数据处理
1.产出统一换算为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

2.资金为固定资产原值年平均数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原则上也按可比价格计算,条件不具备时,暂用现价资金数。

3.劳动者指劳动者人数。

4.年平均增长速度采用水平法计算。

三、计算实例
计算原始数据为:单位:亿元,万人
具体计算步骤:
1.计算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资金、劳动者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2.计算科技进步速度。

首先计算弹性系数
再计算科技进步速度:
α=8.9796%-0.35×13.6012%-0.65×2.9656%=2.2915%
3.计算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按照上述方法计算,1981-1990年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为2 5.5%。

二、迭加法
生产函数法所计算的是广义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迭加法则是直接计算狭义科学技术进步的总经济收益的一种方法。

它是以工业行业或企业的具体科技进步项目作为统计单位,逐项计算其新增的直接经济收益,再逐一迭加,其结果可以反映某行业或某企业在规定时期内硬科技进步项目的总效果,结果是较为直观的。

(一)计算范围
各行业、企业“七五”时期或报告年度内,完成并转入生产的科技进步项目所取得的,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收益。

这些项目应包括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以及行业或企业的科技项目,还应包括以科技进步为主的技措技改项目等,其一般计算公式是:M=E-C
规定时期的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净效益总额……M
同一时期各科技进步项目实得效益之和………E
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投入的总费用……………C
(二)计算方法
按科技进步项目实施后的产出与其投入,计算其经济收益的方法如下:
1.增产增收。

如:增加投料总量、增加作业时间、提高收得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等,新增产量所获销售收入,扣除相应的投入和成本费用后,为新增收益。

2.提高产品质量。

主要通过产品的优质优价体现其新增收益。

3.扩大产品品种。

主要指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投产后,所获的新增净收益。

4.节约资源。

主要是指节约能耗和物耗。

如:降低单耗、资源的综合利用、代用料、减少回收量等等,以及类似的科技进步而获得的收益。

5.其他。

如:改善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加强计算机管理等等。

有的可以计算出效益,有的则可评估其社会效益。

(三)计算原则
1.分类计算、迭加汇总的原则。

行业或企业对当年应计算的科技项目,逐项计算,分类迭加汇总。

2.年度增长原则。

每个项目只计算当年比上年新增加的收益,对连续新增效益的项目最多填报三年(项目较大,实施周期跨年度,生产效应滞后期长的,不受年度限制,但要另行确定收益的计算期限)。

3.企业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

对行业或企业有经济效益,但有损于社会效益的项目不予计算。

而对本行业或企业收益不明显,但有社会效益的,应另行评估,加以说明。

4.工序有限延伸原则。

项目实施后,在本工序无明显效益,或出现负效应,但对后部工序有效益,可延伸至有效益的工序计算。

5.财务实收核定原则。

计算项目的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必须扣除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大项目应包括多年投入的合理分摊部分),并经财务部门审核认可。

6.不重复原则。

一个项目的收益在总计中只得计算一次,不得重复。

几项科技措施在同一生产环节中实施各项新增收益之和,不得大于该生产环节新增的总收益。

(四)汇总的分类要求
为了反映行业、企业科技进步效益的来源,要求分类汇总(分类要求可因行业而异),大体分类是:
1.科技引进(分国外引进和国内外单位引进);
2.科技发展(包括科技攻关、成果应用、消化吸收、新产品开发、发明与专利、综合利用、技术转让和合理化建议等);
3.技措技改。

以上分类不包括单纯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只计算可在生产中应用的科技进步项目。

附:《科技进步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统计表》表式。

科技进步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统计表(1986-1990年)单位:万元
三、综合指标评估法
为了全面反映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观察和分析各种科技因素对经济发展与提高效益的作用,特别是科技进步对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以及提高企业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设置此综合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生产率、物耗、品种质量、人员素质、装备素质、开发水平等六部分。

可以1985年为基数,同1990年的水平进引对比。

90年代可以按年填报,以观察历年动态。

各部门指标的内容及计算方法:
(一)生产率指标
1.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净产值或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年平均职工人数(元/人·年)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主要产品产量/年平均生产工人数(产量单位/人·年)
2.资金生产率
资金生产率=净产值或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原(净)值年均余额+定额流动资金年均余额(%)
3.成本生产率
成本生产率=净产值或工业增加值/全部产品总成本(%)
(二)物质消耗指标(物耗及能耗指标可按行业特点确定)
*单位产品物耗=主要物料消耗总量/产品产量(物耗单位/产量单位)
*单位产品能耗=能源消耗总量(标煤)/产品总产量(千克标煤/产量单位)
(三)品种质量指标
主要品种质量指标,由各行业根据本身特点制订。

如钢铁行业的板管比、合金钢比、低合金钢比、高效钢材比、双标率等。

(四)人员素质指标
1.文化素质(分别计算:全部职工的平均学龄、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学龄及工人的平均学龄)
平均学龄=∑(某级别组人员等级系数×该组年末人数)/∑各学龄组年末人数(年/人)
注:学龄计算年限为:文盲0年,小学毕业6年,初中毕业9年,高中、中专、技校毕业12年,大专毕业14年,大学毕业16年,硕士生毕业19年,博士生毕业22年,肄业按该学习阶段的年限计算。

2.技术素质
科技专业人员平均技术等级=∑(某级别组人员等级系数×该组年末人数)/∑各组年末人数(级/人)
注:1.计算口径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等职称系列。

2.等级系数为:高级职称3级,中级职称2级,初级职称1级,已具备资格但未评定职称的0.5级。

(五)装备素质指标
固定资产新度系数=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主要装备平均技术等级=∑(某档次设备等级系数×该档次设备的台套数)/∑各档次设备的台套数(级/台套)
注:1.主要生产设备按大类分别计算。

2.等级系数为:A档(国家水平)为4,B档(国内先进水平)为3,C档(国内一般水平)为2,D档(国内落后水平)为1,E档(未进入划分技术等级范围,又不属于淘汰范围的设备)为0.5,F档(按技术政策规定应淘汰的设备)为0。

各行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标准,由各行业自行制订。

*某档次装备产量比=该档次装备的产量/该类设备的总产量(%)
注:分别按A、B、C、D、E、F六类进行计算统计。

(六)技术开发指标
技术开发人员比=技术开发人员年末人数/全部职工年末数(%)
技术开发经费比=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产值比=新产品产值(现价)/总产值(现价)(%)
(七)综合评价指标
按上述指标体系并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定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综合指标评估。

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试算。

有*号的指标为各行业有所区别的指标
专利指标使用中应注意的一般问题
作者:
1.不能将专利等同于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
因为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很多技术发明不采用专利保护方式。

但是重要的发明或创新,尤其是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发明,一般是要申请专利保护的。

所以可以使用专利指标测度技术发展,但不可以绝对化。

2.专利申请的倾向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差别很大
有的领域技术变化速度很快,不适于采用专利方式取得保护,如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创新活动很活跃,但有许多不申请专利,而是尽快推向市场,通过先发优势取得经济回报。

这样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比较时,对于数据的解释要很谨慎,对所分析行业的技术特点要有所了解。

专利不包括软件、组织方法等方面的发明,因此排除了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3.各国专利制度的差异
由于各国专利制度的差异,各国发明专利的具体标准、审批程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不同之处,不同国家的专利在质量上不完全相同。

如美国专利和日本专利是两种典型,例如多项相互联系的技术发明只能申请一项美国专利,却可申请若干项日本专利。

这样用不同国家专利数量进行比较,有时会带来很大偏差。

如专利数量差距巨大,还可以说明问题;但如果在同一或相近数量级上,就难以给出确切结论。

所以发达国家在做专利国际比较时,一般不用不同专利体系的数据,即各国专利数量,而是选择某一大型专利体系,如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或欧洲专利局。

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所谓的“本土优势”,所以目前OECD正在建设“三方(美、欧、日)”专利数据库。

4.专利质量的差异
在一个专利体系内,专利之间在质量上或重要性上或者技术“价值”上也很不一致。

除了上面提到的通过引用数据比较专利质量外,有些研究提出利用专利维持费数据或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比较专利质量。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作者:浙江统计信息网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

既然两个都是“速度”,说明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计算公式为: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发展速度=────────
该指标基期数值
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

例: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为366亿元,1993年为328亿元,1994年与1993年比,366÷328=1.12,这就是发展速度,用百分数表示为112%,用倍数表示则是1.12倍。

而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
增长速度=────────────────
该指标基期数值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

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比1993年的增长速度为:(366-328)÷328=0. 12,用百分数表示则为12%。

由上可知: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

则:若发展速度是百分数表示的,发展速度减去100%即为增长速度,如上例的发展速度112%中减去100%得出增长速度为12%;若发展速度是用倍数表示的,发展速度减去1即为增长速度。

同样,某一时期增长速度加1(或1 00%)则为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了。

如何划分三次产业
作者: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统计中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按GDP减缩指数计算GERD增长速度的方法
作者:
一、GDP减缩指数
经济统计中的许多价值指标一般都是某种物量与某种价值相乘的结果,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农业净产值等,这些指标在实际的统计中大多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现行价格计算的数字,能反映国民经济的总规模和水平,使各项指标相互衔接,便于考察当年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环节进行计算与综合平衡。

然而,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除了包括物量的变动外,还包括了各年间价格的变动,为了扣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以如实确切地反映物量的变化,就需要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计算一种现行价格与不变价格之间的减缩系数,取得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

简单地说,减缩指数是反映价值指标增减过程中与物量变动同时存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减缩指数又称减缩系数,或平减指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使用非常广泛,他们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需要出发,为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编制一套价格减缩指数体系,从而把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一一对应地换成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这样就基本上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能够准确地掌握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物量的增长变动情况。

减缩指数,依据所掌握的实际资料不同,计算方法略有差异,但基本公式是:
以上年为100的减缩指数 = 以固定年为100的减缩指数的环比发展速度
但要编制一整套价格减缩指数却并非易事,其工作十分繁重,要求统计有较好的基础,有完整的统计资料等,目前我国还尚未编制针对不同产品与服务的减缩指数,例如:不同行业劳务费的减缩指数。

目前能够采用的只有GDP减缩指数。

二、按GDP减缩指数计算GERD的增长速度的方法如下:
1.计算GDP减缩指数
2004年GDP减缩指数=2003年GDP现价/2004年GDP现价*2004年GDP以上年为100指数/100
2004年GDP减缩指数=137213.38/159878*109.5/100=0.939771
2.按GDP减缩指数计算的2004年GERD的增长速度
2004年GERD比2003年GERD的增长速度=2004年GERD的现价*2004年GDP减缩指数/2003年GERD的现价*100-100
2004年GERD比2003年GERD的增长速度=1966.3*0.939771/1539.6*100-100=2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