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名出色的教师应该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的思想品德,影响他们的理想、志趣、情感、意志等等。

像人们经常赞誉的那样,教师是花园里精心培育幼苗的园丁;是细心雕塑人的心灵的雕塑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手执金钥匙打开儿童心灵大门的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面前取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甚至内心要经历痛苦的工作。

如果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当作一种指令性、改造性的工作来做,流于简单甚至粗暴的形式,不仅会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做人的信心,而且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或仇视的心态。

还可能会让孩子们从中接受到这样一个错误的信息:我也可以用老师对我的方式来对付令我周围的人。

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可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啊!换一种做法,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用自身的言行宽容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和帮助他们,这个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全面、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实在是举足轻重。

第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尊重、是否公平对学生在校的愉快体验的影响比绝对学习负担量要大;第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实现教育目标中学会做人的活的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如何对待自己中学习着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

1问题的提出
小时候,我的性格有些内向,很胆小,不喜欢见生人,老师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很严厉很严厉的,所以我平时很乖,尽量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但是老师在我心目中的这种感觉一直存在,久而久之,我对老师就有了一种抵触的心理,不喜欢和老师沟通,上课发言也不积极,学习成绩保持一条水平线,没有提高。

在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学习不好,老师怕影响升学率,所以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责罚,最后不得已辍学回家。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小组于1997年对全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

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查内容就是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是否见过老师厉害、不
公平、讽刺、挖苦和罚站学生”等现象的回答令人吃惊。

除了“有时”或“经常”见到老师“不公平”或“讽刺”、“挖苦”学生现象的百分比约占30%外,其余各项回答的人数均接近或超过50%!尤其是关于“老师动手或罚站”的现象,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回答“经常”或“有时”的均达50%。

该报告还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这些变量与学生上学的愉快体验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结果表明:学生感到老师“厉害、不公平、嘲讽、体罚”频次越高,上学不愉快的程度也就越高,其相关系数达0.25~0.30,明显高于每天作业量与学生上学的愉快体验的相关系数。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美国一位研究者来到学校,随便挑选出一些学生后跟那里的老师说,这些学生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这些教师听信了研究者的话,对这些学生给予更高程度的期望和关心。

结果,这些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接受能力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超过了其他学生。

由此便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多大?
2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1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指导者
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促进学生学习。

这两点简单说就是使学生学得到、乐意学。

学得到,是指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本知识、材料,而且掌握了基本结构,同时发展了智力。

乐意学,是指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情绪感染和引人入胜的描述,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学生因此有了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学生学习的需要,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

2.2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启发者。

人们心理活动是和周围密切相关的,周围世界的结构特点也必然反映到我们心理活动上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对称结构和因果关系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持续不断地运动着。

人也具有一种相应的心理特点,总喜欢追求对称、均衡、持续、完满等。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人的完满心理,这种心理现
象,人们普遍存在。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心理有了缺陷或遭到破坏,该有而没有,就出现了空穴。

这种空穴,会激起人们的完满心理,使人产生需要,需要去填充这种空穴。

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也会出现空穴。

这需要启发者,这个启发者更多的是教师。

教师对于学生未知的东西的讲解,有力的提示,起到诱发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药弥补空穴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一数学教师要给学生讲三角,他课前的旁白是“下面我们要学一门新知识。

学会它,你不用下水也知道水多深;你不用上树也知道树多高,那么这是什么知识呢?这就是三角。

”在这位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了,空穴出现了,要完满的行动也出现了。

2.3 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权威者。

学生在入学前,主要与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交往,此时影响他们的权威大都是父母和兄长,学生入学后发现另一个权威,那就是教师,因此逐渐把以往的权威与现在的权威分开。

学生为适应新的环境和符合教师的要求,往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把教师的权威要求变成自己的学习需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大多要满足权威的愿望,希望得到权威奖励或避免责备、惩罚,争取入团、入队,成为三好等目的而学习。

由此看,教师的权威地位对中小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尽管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学习而有了思想与主见,但教师在其心目中仍是权威地位,教师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大学生。

2.4教师是学生学习需要得以实现的组织者。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实践证明,有效地组织和有效地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保证。

有效地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以产生和得以实现;有效地组织,才能为学生安排或建立一个舒适愉快、安静、积极地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现实环境中价值得以实现。

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而且必须用多种技巧和方法创造一个使之得以实现的环境。

3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差中的因素
3.1 缺乏给学生以持久的学习“动力源”
由于一些教师偏重于专业教学,而忽视给学生以思想觉悟和人生观教育,加之对社会不正常现象“学而无用”、“个体户赚大钱”等没给予足够的批驳,致使一些思想觉悟低的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为个人和家庭而学习,学习动力不能持久,一旦满足个人短浅欲望后,就没有更高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自始至终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我国经济要振兴、社会要发展,需要这一代人较高的智能和素质,应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振兴发奋学习。

3.2 缺乏给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感”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是由于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浅薄,脱离实际所致的。

这些教师上课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些知识仍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上,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差距甚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学生由失望而转为厌学,这实为是教师的责任。

3.3缺乏给学生以学习管理
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堂纪律松弛,降低作业、考试标准,课后很少和学生接触,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放松。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行为散漫,斗志涣散,必然会产生对知识的麻木和“太平无忧感”。

教师只有适当给学生以一些压力和从严管理,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4缺乏给学生以“友爱感”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社会道德知识体系的化身,学生不过是无知爱动的顽童而已,故教学上遵循着“师道尊严”;加上我们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课堂上保持教师的尊严、权威,给课堂附加许多清规戒律,轻则表现出嗤之以鼻,重则加以嘲讽、谩骂,学生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由对教师的厌恶、反感迁移致对学习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

尤其是民族学生,更注重教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

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源于学生的交往动机
者的普遍关注。

但是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十分愿意学习,目前尚缺乏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要使学生愿意学习,这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认为,教法要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更新教学方法观念放在重要位置;
(2)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方法研究;
(3)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及时改进;
(4)教师要有普遍教学方法与个别教育方法的理论修养等等。

事实上,很多成功的教师都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如语文、外语教师,经常运用角色朗读法,外语看图叙述,数学中运算实际生活中的数字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

总之,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唤起学习的动力。

美国学者H•G吉诺特这样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教师,我有巨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快活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无论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得到感化,全都取决于我。

”这话虽然过于绝对,但是,“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情境。

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无法代劳的。

”(吉诺特)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十分谨慎地处理好、控制好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师生关系,调控好自己的行为态度,积极创设积极向上、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美〗H•G•吉诺特著、许丽玉译:《教育孩子的谈话艺术——给教师和父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
5.《中小学教育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