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三册——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思想教育;通过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使学生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为民主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不能领导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以进行国情教育。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了解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掌握其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武昌起义。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提问:1.清政府为什么要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1907年~1911年春,各地革命党人发动过哪些反清起义?(教师继而指出)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说明清朝统治者已经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而各地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则表明被统治阶级亦不甘忍受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了。
革命条件业已成熟。
正是在清王朝风雨田摇。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
一、武昌起义(板书)
1.武昌起义(板书)
提问:四川保路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发展情况如何?(教师进而指出)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
(教师设问:湖北地区革命基础如何?并指出)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
当地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进行了长期的宣传、组织工作,16000多名沏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4/10。
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准备了力量。
(教师结合《武昌起义形势图》,形象生动地讲述)伴随四川保路运动的不断高涨,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共进会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交待主要领导人物)布署起义。
(说明计划起义时间)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简介泄密情况)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描述金兆龙等人打响起义第一枪的情景)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军械库守军破门响应。
(指导学生看插图《武昌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新军的炮兵、步兵也闻风起义。
午夜,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进仓皇逃跑。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
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继而引导学生从革命条件、起义时机、起义力量等方面分析讨论。
)
2.湖北军政府成立(板书)
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指导学生看插图《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简单交待黎元洪其人,分析革命党人推举其为都督的原因及不良影响)宣布废除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
(指导学生看原始资料《军政府告示》)。
3.各省宣布独立(板书)
(教师概述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的情况,继而指导学生在《辛亥革命形势图》上找出宣布独立的
省份,并进而举例说明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不注意组织群众及旧势力乘机混入革命阵营的状况,分析其危害。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板书)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板书)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区的奋起响应,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分析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描述孙中山抵达南京时社会各界隆重迎接的盛况,指导学生看插图《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2.《临时约法》的颁布(板书)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学生看《临时约法》的插图,并阅读约法的内容,教师继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板书)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
(概述袁世凯起家、发迹、解职及其遥控北洋军伺机再起的基本憎况,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作为其新走狗之原因.)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哀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
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槽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明的军政大权。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
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收驹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出。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管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对帝退位,袁世凯绝对党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举例说明)迫使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交待其具体做法),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专制统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并予以归纳总结。
)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极书)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辛亥革命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命?2.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是什么?3.辛亥革命是否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
最后,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
(小结)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布置作业,略)
(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晋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