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中鼻窦区EB病毒与CD56+免疫表型及多形网状细胞增多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中鼻窦区EB病毒与CD56+免疫表型及多形网
状细胞增多密切相关
EB病毒与鼻T淋巴细胞瘤(nasal T-cell lymphoma,NTL)的关系已经很明确。
NTL有2种组织学特征:一种是单一增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另一种是多形网状细胞增多症(polymorphic-reticulosis,PR)。
笔者在石蜡包埋的36个鼻窦淋巴瘤样本中检测到EB病毒基因组及其A、B两种亚型。
年龄2~74岁(平均54岁),男女比例为2.5∶1。
免疫表型分别为:B细胞型8例,CD56-T细胞型11例,CD56+T细胞型14例,无标记细胞型3例。
11例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有5例为CD56+,14例多形网状细胞增多症中有5例为CD56+。
肿瘤细胞中可以通过原位杂交PCR 检测到EB病毒基因组的,4例B细胞型中有1例(25%),10例T细胞型中有5例(50%),13例CD56+有11例(85%),所有的无标记细胞中都可以检测到EBV(100%)。
在16例PR中有15例EBV基因阳性(94%)。
所有5例CD56-型NHL EBV均阴性。
按EBV的亚型来看,16例均为A型,没有B型。
这些发现提示,NTL有两种类型:EBV阳性的NTL是CD56+和(或)PR,EBV阴性NTL是CD56-和组织学上为普通型的NHL。
目前在本项目的36例病例的结果,结合以往关于日本和马来群岛患者的研究显示A型EBV在亚洲鼻窦淋巴瘤中占有优势。
标签:EB病毒;免疫表型;DNA;基因扩增;原位杂交
已有报道鼻腔的淋巴组织增生疾病在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1-3]。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上呼吸道伴有坏死的致命性中线肉芽肿(LMG)的特征。
组织学上,他们表现为单一的淋巴细胞增生,即普通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或者是多形的细胞增生包括大非典型性细胞、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被命名为多形网状细胞增多症(polymorphic-reticulosis,PR)[4]。
PR被认为是突变的NHL。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PR中细胞增殖是T细胞的本性[5],所以其学术名称“鼻T细胞淋巴瘤”被广泛使用。
然而单克隆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比较稀有,因此暗示PR是NK细胞本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K相关标记物CD56的表达和T细胞受体相关的CD3复合物在肿瘤细胞中的丢失。
同时CD3阳性在PR细胞冷冻切片中的高频率也被Suzumiya等[6]报道,也有报道CD3阳性在PR 细胞石蜡切片中的高频率。
这些有争议的结论暗示PR病例的特异质性。
已有研究报道EBV与人类恶性肿瘤,包括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病、非霍奇金病淋巴瘤的关系[7]。
其他研究者报道PR不但在东方国家,在西方国家也是一种EBV相关肿瘤[8-9]。
然而相关的PR中EBV阳性和免疫表型的数据却不多。
在本研究中,笔者检测了所收集到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鼻窦区域的EBV。
同时还确定了EBV组织学亚型和免疫表型的联系。
不同的亚型频率与不同的地域以及免疫情况如免疫受损和免疫活性相关,因此也检测了EBV的亚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鼻窦区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患者来自苏州地区各医院。
年龄2~74岁,平均54岁,男女比例2.5∶1。
1.2方法
组织样本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处理石蜡包埋,切成3μm,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免疫过氧化物酶程序。
所有切片由笔者所在医院病理科医生阅过。
1.2.4扩增片段的Southern印迹EB病毒PCR产物电泳移动,转移到Hybond N+膜上。
寡核苷酸用(FI-dUTP)标记,之后的杂交和显影按照厂商说明书上的操作(Amersham)。
1.2.5EBV基因亚型为了通过Southern印迹给EBV分型,笔者选取了一对寡核苷酸引物,该引物与保守序列编码EBNA-2在A型B型中间区域的序列相吻合的。
还选取了2个寡核苷酸探针用于区分A型和B型。
EBNA-2基因的PCR产物通过2个探针利用Southern印迹分析。
EBNA-2A和EBNA-2B样本的DNA提取物用于PCR和杂交印迹的阳性对照。
1.2.7DNA原位杂交笔者利用地高辛-11-dUTP标记的探针,通过PCR 构建高度敏感的原位杂交程序。
利用12套引物,EBV的BamHI-W片段通过PCR 进行扩增。
12个平均大小为120bp的探针被混合后与组织切片杂交。
通过下面的对照评价探针和染色的特异性:(1)载玻片先放入含有没有标记的DNA杂交溶液孵化,然后放入抗地高辛-抗体/碱性磷酸酶偶联物以及它的底物中孵化;(2)利用针对小鼠基因的JD重复序列的地高辛探针观察信号。
这个探针如上所述的是针对随机引物标记的。
2结果
2.1鼻窦淋巴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免疫表型
2.2EBV的PCR
2.3EBV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
3讨论
注:包括两组,CD56+的NTL和CD56-的PR,为EBV阳性;CD56-的普通型NTL为EBV阴性
在4例鼻B细胞淋巴瘤中,有1例PCR检测显示EBV阳性,然而在RNA 原位杂交中,利用EBER-1做探针却没有找到阳性信号。
同时,该例肿瘤细胞在DNA杂交实验中显示阳性信号。
RNA原位杂交试验被认为比DNA原位杂交和PCR敏感性强很多。
然而在一些艾滋病伴有黏膜白斑的病例中用EBER-1作探针也没检测出信号。
因此在笔者的结果中,RNA原位杂交阴性的原因,认为是由于EBV没有活跃转录EBER-1基因。
在目前研究的鼻窦淋巴瘤中,EBV亚型主要为A型,与之前的结果相一致,之前研究发现日本鼻窦淋巴瘤中EBV大部分亚型是A型[16]。
Borisch等[17]报道瑞士6例NTL中3例是B亚型。
笔者的结果显示在亚洲EBV亚型A占优势。
总之,目前的研究显示NTL由EBV相关的两种类型组成:EBV阳性的NTL为CD56+和(或)PR组织学类型;EBV阴性的NTL为CD56-以及组织学类型为普通型淋巴瘤。
参考文献
[1]Aozasa K,Ohsawa M,Tajima K,et al.Nation-wide study of lethal mid-line granuloma in Japan:frequencies of wegener’s granulomatosis,polymorphic reticulosis,malignant lymphoma and other related conditions[J].Int J Cancer,1989,44(1):63-66.
[2]Aozasa K,Yang W J,Lee Y B,et al.Lethal midline granuloma in Seoul(Korea)and Shanghai(China)[J].Int J Cancer,1992,52(4):673-674.
[3]Kim G E,Cho J H,Yang W I,et al.Angiocentric lymphoma of the head and neck:patterns of systemic failure after radiation treatment[J].J Clin Oncol,2000,18(1):54-63.
[4]Eichel B S,Harrison E G,Devine K D,et al.Primary lymphoma of the nose including a relationship to lethal midline granuloma[J].Am J Surg,1966,112(4):597-605.
[5]Ishii Y,Yamanaka N,Ogawa K,et al.Nasal T-cell lymphoma as
a type of so-called“lethal midline granuloma”[J].Cancer,1982,50(11):2336-2344.
[6]Suzumiya J,Takeshita M,Kimura N,et al.Expression of adult and fetal natural killer cell markers in sinonasal lymphomas[J].Blood,1994,83(8):2255-2260.
[7]Woo J S,Kim J M,Lee S H,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extranodal non-Hodgkin’s lymphoma in the sinonasal tract[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4,261(4):197-201.
[8]Harabuchi Y,Takahara M,Kishibe K,et al.Nasal natural killer
(NK)/T-cell lymphoma:clinical,histological,virological,and genetic features[J].Int J Clin Oncol,2009,14(3):181-190.
[9]Ohsawa M,Nakatsuka S,Kanno H,et al.Immuno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nasal lymphoma with polymorphic reticulosis morphology[J].Int J Cancer,1999,81(6):865-870.
[10]Weiss L M,Gaffey M J,Chen Y Y,et al.Frequency of Epstein-Barr viral DNA in“Western”sinonasal and Waldeyer’s ring non-Hodgkin’s lymphomas[J].Am J Surg Pathol,1992,16(2):156-162.
[11]Chan J K,Yip T T,Tsang W Y,et al.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al RNA in malignant lymphomas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J].Am J Surg Pathol,1994,18(9):938-946.
[12]García-Cosío M,Santón A,Méndez M C,et al.Nasopharyngeal/nasal type T/NK lymphomas:analysis of14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umori,2003,89(3):278-284.
[13]Suzumiya J,Takeshita M,Kimura N,et al.Expression of adult and fetal natural killer cell markers in sinonasal lymphomas[J]. Blood,1994,83(8):2255-2260.
[14]Aozasa K,Takakuwa T,Hongyo T,et al.Nasal NK/T-cell lymphoma: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J].Int J Hematol,2008,87(2):110-117.
[15]Van Gorp J,Weiping L,Jacobse K,et al.Epstein-Barr virus in nasal T-cell lymphomas(polymorphic reticulosis/midline malignant reticulosis)in western China[J].J Pathol,1994,173(2):81-87.
[16]Tomita Y,Ohsawa M,Mishiro Y,et al.The presence and subtype of Epstein-Barr virus in B and T cell lymphomas of the sino-nasal region from the Osaka and Okinawa districts of Japan[J].Lab Invest,1995,73(2):190-196.
[17]Borisch B,Hennig I,Laeng R H,et al.Association of the subtype2of the Epstein-Barr virus with T-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midline granuloma type[J].Blood,1993,82(3):858-864.
(编辑:何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