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必修三模块测试)
2019年4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不能使用涂改工具!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

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

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
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

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 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作家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转化,并且运用于创作中。

B. “去资源化”是指作家对资源不做任何整合和转化,认为作品只要批判和暴露即为深刻。

C.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也缺失了塑造人灵魂的正面精神价值。

D. 作品中如果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就表明作家缺少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需要被作家重视的问题。

B.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体现与否。

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B、C三项都是外在原因。

原文说:“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显然,D项“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并不属于外在原因,而是作家自身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应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
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D项,概念扩大,“作品中如果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就表明作家缺少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表述错误,据原文“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理解分析,作品中往往会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描写,但不能说凡是有这种描写,就是“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同时,有没有“一种人文关怀”,有没有“把叙事从趣事推向存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B项,概念扩大,据原文“所谓正面精神价值……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分析,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因素很多,从原文看,除了“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至少还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等因素。

由此可见,单独把是否善于利用“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高度,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故选B。

二、本大题4小题,共19分。

(一)文学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

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
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文字写出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1)泼辣,贾母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2)聪明能干,圆滑,如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以突出她的能干和在家中的权势地位,称赞黛玉标致,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暗合贾母心理,可见其圆滑;(3)善于察言观色、逢迎,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瞬即又转悲为喜,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有以下步骤:(1)分析小说形象,可以先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

(2)可以画出文中关于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4)选择恰当的语句分条表述出来。

本题要求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要抓关于对她描写的语句,注意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还有贾母从侧面对她的评价。

贾母对她的评价是“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从侧面表现王熙凤的泼辣。

王熙凤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显示了她性格的一个侧面。

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立即又转悲为喜,赤裸裸地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

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
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威仪,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二)文学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等待摩西
莫言
柳彼得是我们东北乡资格最老的基督教徒,他孙子柳卫东是我小学同学。

我们俩不但同班,而且同桌,虽然也打过几次架,但总体上关系还不错。

柳卫东原名柳摩西,“文革”初起时改成了现名。

当时,他不但自己改了名,还建议他爷爷改名为柳爱东。

他的建议,换来了他爷爷两个大耳刮子。

1975年,我当兵离开家乡,临行之前,见过柳卫东一面。

他很羡慕我,因为对当时的农村青年来说,当兵是一条光明的出路。

他也报过名,但最终还是因为他爷爷柳彼得的基督教徒身份受了牵连。

我到部队不久,柳卫东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马上要跟马德宝的闺女马秀美结婚,希望我能送他一顶军帽,结婚时戴上神气一下。

我回信告诉他,新兵只有一顶军帽,确实不能送他。

他没回信,从此我们就没联系了。

得到他将与马秀美结婚的消息时,我感到很意外。

因为马秀美比柳卫东大五岁,马秀美的爷爷的妹妹是柳卫东的父亲的爷爷的弟弟的妻子,论辈分柳卫东该叫她姑姑。

这背后的故事令我浮想联翩。

我当兵第二年,得到了一次出差顺路回家探亲的机会。

不用专门打听,柳卫东和马秀美的恋爱故事扑面而来。

事实就是,本来已经连去东北与那林业工人结婚的车票都买好了的马秀美,突然翻悔了,任那保媒的于大嘴威胁利诱,任她的父母寻死觅活,她是铁了心不回头。

那林业工人见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恼怒至极,便开列了详细的账单,向马家索赔。

马秀美的三个哥,都是出了名的混账角色,他们把柳卫东弄到村东老墓田里,拳打脚踢,逼他与妹妹断绝关系。

柳卫东宁死不屈,表现得很像汉子。

柳卫东被打得头破血流瘫倒在地,马秀美大哭着跑来,将奄奄一息的柳卫东抱在怀里。

许多眼窝浅的人,都流下了同情抑或是感动的泪水。

我本来是想去柳卫东家看看的,但父亲劝我不要去。

父亲说柳卫东结婚后就被他父母撵了出来,两口子在村头搭了个棚子暂住,日子过得很凄惨。

我回部队那天,在村后公路边等
公共汽车的时候,遇到了他们夫妇。

两年没见,柳卫东头上竟然有了很多白发。

他的左腿瘸了,背也驼了,嘴里还缺了两颗门牙。

他穿一件掉光纽扣的破褂子,腰上捆着一根红色的胶皮电线。

马秀美原本是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现在已经不像样子。

她已经怀了孕,看样子快生了。

她穿着一件油脂麻花的男式夹克衫,肚子挺着,脸上有一道道的灰和一片片蝴蝶斑,眼角夹着眵,目光悲凉,头发蓬乱,身上散发着烂菜叶子的气味。

看样子,为了这场恋爱,两个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等我再次回家探亲时,已是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改善。

这时候,柳卫东已经成了我们东北乡的首富,成了一位据说经常与县里领导在一起喝酒的头面人物。

王超是村里开小卖部的,消息灵通人士,他神秘地对我说:听说柳总要跟他老婆离婚呢!我说:“这不可能吧,他们可是真正的自由恋爱,真正的患难夫妻啊!”他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柳总现在身份变了,马秀美带不出门嘛!”
我去乡政府东边那条街上的理发铺里理发时,遇到了柳卫东。

我进去时,理发的姑娘正在给他吹头。

我看到镜子里柳卫东容光焕发的脸。

他的头发乌黑茂盛。

他邀我过两天去他家坐坐。

两天后,我跟随着他的女儿柳眉,翻过河堤,到了柳卫东家的新居。

这是五间新盖的大瓦房,东西两厢,圈了一个很大的院子,黑漆大铁门上用红漆写着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进门是一道用瓷砖镶了边的影壁,影壁正中是一个斗大的红“福”。

院子里拴着一只狼狗,对着我凶猛地叫唤。

马秀美迎出来,手上沾着面粉,喜笑颜开地说:“快来快来,贵客登门,卫东这几天老念叨你呢!”
我看着她挺出来的肚子,问:“什么时候生?”
她忧心忡忡地说:“主保佑,这一次但愿是个带把儿的。


我看着他们家墙壁上挂着的耶稣基督像,知道她已经成了他的信徒。

“快来!你这家伙!”柳卫东叼着烟卷,从里屋出来,说,“咱俩先喝几杯,待会儿公社孙书记也来。


我们坐在沙发上,欣赏着他的十四英寸彩色电视机,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这是当时乡村富豪家的标配。

他按了一下录音机按钮,喇叭里放出了他粗哑的歌声。

他说:“听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柳卫东!”
马秀美进来给我倒茶,撇着嘴说:“还好意思放给别人听?驴叫似的。


“你懂什么?”他说,“这叫美声唱法,从肚子里发音!”
“从肚子里发出的音是屁!”马秀美说。

“你这臭娘们儿怎么这么烦人呢?”柳卫东挥着手说,“滚滚滚,别破坏我们的雅兴。


“柳总,”我说,“能不能换盘磁带?”
“想听谁的?”他说,“邓丽君的,费翔的,我这里都有。


“不听靡靡之音”我说,“有茂腔吗?”
“有啊,”他说,“《罗衫记》行吗?”
“行。


1983年春天,我回乡探亲,听很多人跟我讲柳卫东失踪的事。

正月里,我带着孩子去供销社买东西,在集市上遇到了马秀美,她挽着一个竹篮,里边盛着十几个鸡蛋。

从她灰白的头发和破烂的衣服上,我知道她的日子又过得很艰难了。

她眼里噙着泪花问我:“兄弟,你说,这个王八羔子怎么这么狠呢?难道就因为我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儿,他就撇下我们不管了吗?”
我说:“大嫂,卫东不是那样的人。


“那你说他能跑到哪里去了呢?是死是活总要给我们个信儿吧?”
“也许,他在外边做上了大买卖……也许,他很快就会回来……”
现在是2012年,柳卫东失踪,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如果他还活着,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三十年来,他的老婆一直等待着他。

刚开始那几年,村里人多数认为柳卫东在外边又找了女人成了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认为这个人早已不在人世。

有人认为,他其实就是在县城里被人害死的。

早已进城开超市的王超,偶然与我在县城洗浴中心相遇时,对我神秘地说:“三哥,你那个老同学,三十年前就被县城的四大公子合伙谋害了.……”但马秀美一直坚信他还活着。

据说柳卫东失踪之前,已经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柳失踪后,讨债的人把他家值钱的东西都给拿走了,只给这娘儿三个留下了一口烧饭的锅。

马秀美靠捡破烂收废品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

大女儿柳眉初中毕业后到帆布厂做工,在那里与一个黄岛来的青工谈恋爱,后来结婚,随丈夫去了黄岛,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小女儿柳叶,学习很好,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工作。

这两个女儿都要将母亲接去养老,但她坚决不去。

她守着那个曾经很气派,现在已经破败不堪的房子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在她家前边,十年前就建了一座加油站,来往的汽车都在这儿加油。

马秀美每天都会夹上一摞寻人启事,提上一小桶糨糊,往那些大货车上贴寻人启事。

说是寻人启事,其实是她请人写给丈夫的一封信:卫东,孩子他爹,你在哪里?见到这封信,你就回来吧,一转眼你走了快三十年了,咱的外孙盼盼都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他连姥爷的面还没见过呢。

卫东,回来吧,即便你真的在
外边又成了家我也不恨你,这个家永远是你的……我把家里的电话和女儿的手机都写在这里,你不愿理我,就跟女儿联系吧……
很多司机都听说过这个女人的故事,所以,他们都不制止她往自己的车上贴寻人启事。

(有删改)
5.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让人感叹。

年轻时卫东为了秀美被打,秀美为了卫东反抗家人,他们爱得义无反顾,勇敢而坚定。

B. 文章通过对柳卫东前后不同境遇的描述,在鲜明的对比中凸显了人物形象,又通过写旁人的言语从侧面丰富了他的形象。

C. 文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柳卫东从穷困到富裕,再到消失的曲折的人生历程,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行文,娓娓道来,朴素自然。

D. “我看着他们家墙壁上挂着的耶稣基督像,知道她已经成了他的信徒”一句暗示支撑秀美坚持等待的不仅有爱情,还有信仰。

6. 小说中马秀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小说中,“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5. C 6. (1)善良宽容;对于丈夫的消失,她不记恨,一心盼望丈夫归来(2)勇敢、对爱情忠贞;即便她与卫东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但依旧勇敢追求自由的爱情,对卫东不离不弃,即使卫东消失30年,她依旧守着那个曾经很气派,现在已经破败不堪的房子,等待着丈夫。

(3)勤劳、顽强、坚韧;丈夫消失,家里只剩一口锅,她靠捡破烂收废品含辛茹苦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

7. (1)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2)充当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情节,使情节更紧凑;(3)衬托主要人物;在卫东走后,马秀美向我问今生的命运,我的含糊其辞所表现出的困惑和逃避与后文马秀美勇敢坚强面对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衬托出秀美的形象。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C项,“文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柳卫东从穷困到富裕,再到消失的曲折的人生历程,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行文,娓娓道来,朴素自然”中“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行文”表
述有误,浏览全文可知,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行文,其中也有插叙的部分,如插叙柳卫东和马秀美的恋爱故事。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

要求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

本题要求概括马秀美的形象,所以要从文本中筛选出关于她的相关信息。

据原文“其实是她请人写给丈夫的一封信:卫东,孩子他爹,你在哪里?见到这封信,你就回来吧,一转眼你走了快三十年了……卫东,回来吧,即便你真的在外边又成了家我也不恨你,这个家永远是你的”分析,她有善良宽容的性格,不记恨,盼丈夫回家。

原文“本来已经连去东北与那林业工人结婚的车票都买好了的马秀美,突然翻悔了,任那保媒的于大嘴威胁利诱,任她的父母寻死觅活,她是铁了心不回头。

……马秀美的三个哥……把柳卫东弄到村东老墓田里,拳打脚踢,逼他与妹妹断绝关系……马秀美……将奄奄一息的柳卫东抱在怀里。

”这些信息可以看出马秀美勇敢追求自由的爱情;即使丈夫消失30年,“她守着那个曾经很气派,现在已经破败不堪的房子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对丈夫不离不弃,忠于爱情。

原文说“柳失踪后,讨债的人把他家值钱的东西都给拿走了,只给这娘儿三个留下了一口烧饭的锅。

马秀美靠捡破烂收废品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可以概括出她勤劳、顽强、坚韧的性格。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1)写次要人物,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2)①写次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围绕次要人物来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本题要求分析“我”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我”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从情节上看,文章围绕“我”的所见所闻来写,“我”起到了线索的串联作用,使情节更紧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上看,原文中“我”和马秀美的对话,“她眼里噙着泪花问我:‘兄弟,你说,这个王八羔子怎么这么狠呢?难道就因为我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儿,他就撇下我们不管了吗?’我说:‘大嫂,卫东不是那样的人。

’‘那你说他能跑到哪里去了呢?是死是活总要给我们个信儿吧?’‘也许,他在外边做上了大买卖……也许,他很快就会来……’”。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对于柳卫东的失踪是安慰式的含糊的回答,对马秀美起不到什么实际的帮助作用;下文中马秀美勇敢坚强面对生活,娘仨用“一口烧饭的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