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备考(完成)(共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三上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备考(完成)(共5篇)
第一篇:大三上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备考(完成)
大三上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备考考试时间:1月14日10:20-12:20 考试地点:学正505 考试题型:一填空题20空
二名词解释题5题(下定义和诠释)三简答题5题(只列条目即可)
四论述题2题(列条目+举例+分析理解)五全文默写题(4选1)复习要点: 1.宋词兴盛的原因
“词萌生于唐,而大盛于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钦定词谱》)据唐圭璋《全宋词》 ,作者凡一千三百馀人,作品两万馀首
“一代之文学”
1)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汴京、临安、建康、成都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2)宋词的兴盛也离不开君主的欣赏和提倡
如:宋代的君主如真宗、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等,既知音识曲,能按谱填词,又刻意提倡奖掖词才。

“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三百九十”,“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

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宋史·乐志》)
3)宋词的兴盛又是诗歌方面内在规律的必然结果
如:长短句这种富有新鲜活力的文体形式,则打破了近体诗整齐、单
一、呆板的格局,具有灵巧多变、音律和谐、富于张力和弹性的特质,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涟漪。

4)“词代诗兴” 近体诗展现士大夫文人正大的心志胸臆,词体则主要偏重于抒写绮美婉约的情思。

2.北宋前期作家
1)晏殊,字同叔,被称为“太平宰相” 词集《珠玉词》“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未尝一日不宴饮”,“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2)张先,字子野,乌程人。

代表作《天仙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

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


3)范仲淹,字希文
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3.柳永
原名三变,字景庄,又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黄》)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屯田”,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
首先,他扩大了词固有的题材范围,向着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拓展。

柳永的爱情词作也体现着创新。

例如:《望海潮》《雨霖铃》其次,柳永发展、完善了慢词的体制和表现手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这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是两宋词坛上创制词调最多的词人,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的体制到了柳永手里,才开始真正走向完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均由此而大量出现。

所以说柳永对词体、词调的开拓创造,为宋词在表现功
能和艺术风格方面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基本的文本范式。

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置、言情,而自创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方式,使得布局完整,层次清晰而有波澜。

4.北宋中后期作家
1)黄庭坚:“苏黄”;“秦
七、黄九”,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有《豫章先生文集》兼具豪放、旷达、婉丽的风格。

2)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3)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

有《东山词》
贺铸词风格多样,张耒称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东山词序》)“贺梅子” 出自《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邦彦词的典雅精工
首先表现在构思精巧而顿挫有致的章法结构。

他避免了柳永慢词的平铺直叙、直露无馀,而是力求曲折变化,回环往复,增加一唱三叹的摇曳之美。

其次表现在词语的雕琢上。

周词极重锤炼字句,力求“语意精新”。

他善融化前人诗句入词,且能浑然天成,如同己出。

例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再次表现在声律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氏妙解音律,在提举大晟府任上自度新曲五十多调。

6.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有《漱玉词》。

李清照的《词论》的内容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论断。

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作“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概括词体在高雅、情致、浑成、铺叙、典重、故实、协律等方面的要求。

7.辛弃疾
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
“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辛词的艺术造诣
辛弃疾对词体作了很大的改造,采用“以文为词”的手段,进一步促进了词体的散文化,打破了诗、词、文甚至小说的界线,达到了融汇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

托古喻今,成功地运用大量的典故。

辛弃疾还具备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才能,经常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点化前人诗句,或是吸取和融化骚赋、散文、小说、民间口语等入词。

南宋词人
张孝祥,有《于湖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刘克庄有《后村词》。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先世济南人,他的词与吴文英风格接近,并称“二窗”,有《草窗词》。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有《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有《竹山词》。

8.宋诗的三个特征: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概括出宋诗的三大特征:“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9.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10.宋朝的诗人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有《宛陵先生集》。

苏舜钦,字子美,有《苏学士文集》。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有《剑南诗稿》。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有
《石湖居士集》。

文天祥,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民族英雄,有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

11.江西诗派: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南渡之初的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罗列黄庭坚、陈师道等26人,因其领袖黄庭坚为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

遵循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理论。

“一祖三宗” :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陈师道,字无己,又字履常,自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有《后山先生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

,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有《茶山集》。

12.“诚斋体”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有《诚斋集》。

“诚斋体”最基本的创作精神是回归自然,主要描写天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内容,从中发掘诗材,感悟情趣。

杨万里的诗歌构思新颖奇特,想象丰富,机智敏锐,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动作、心情、感受,并且使之富有盎然情趣。

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诚斋擅写生,……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快,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钱钟书《谈艺录》)
“诚斋体”的流弊:如垂近姑苏特转弯,盘门只隔柳行间。

望来望去何时到,且倚船窗看远山。

(《船过苏州))
13.江湖诗派:
杭州书商陈起编辑姜夔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刊刻为《江湖集》、
《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等,入选作家庞杂,然以生活在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百年间诗人,尤以遭逢不偶、浪迹江湖的下层落魄文士为主。

他们被称为江湖派诗人,其中代表作家有姜夔、刘过、戴复古、刘克庄等。

14.永嘉四灵:
他们是指今浙江温州地区的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和翁卷(字灵舒)这四位诗人。

他们彼此以诗唱和,风格相近,而且其字号当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合称永嘉四灵。

他们反对江西诗派典故堆砌、生涩瘦硬的诗风,主张学习晚唐,以贾岛、姚合的五律为楷模,用诗歌自抒胸臆,诗风野逸清瘦、生新可喜,对江西派或有纠偏补弊的作用。

15.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轼散文的成就:
苏轼的散文手法多变,往往突破凝固格局,使情景事理多重融合,浑然一体;语言庄谐并用,韵散结合;文体不拘常套,因题制宜,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真正达到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妙境界。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云:“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所作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了词的地位。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唐五代以来普遍存在的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这样就把词体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其次,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

他将传统伶工之词表
现女性柔情绮思,扩展为士大夫之词表现文士复杂的内在情感,将只表现花前月下的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包蕴丰富的性情之词。

如《赤壁怀古》《密州出猎》等
第三,“以诗为词”,即把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具体表现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

题序的大量使用,交代了填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创作动机及缘起,加强了情感抒发的确定性,有助于表明词人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状态。

在词中大量用典,使得短小的词作当中包孕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令词人的抒情言志带有历史的深度,显得越发的厚重浓烈。

第四,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的填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往往突破固有音律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16.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同时它也是唐宋以来在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著录,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杂剧作家共152人,作品450余种。

无名氏《录鬼簿续编》著录收录了作家71人,作品156种。

元杂剧的选本,现存最早的元杂剧选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明人臧晋叔编《元曲选》,又称元人百种曲,选录了一百余部作品,今人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收录《元曲选》没有选现存的元杂剧作品,大约六十余部作品。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

17.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的结构:通常一本四折,还可加一个楔子。

剧本有由曲词和宾白组成。

曲词是元杂剧的核心,宾白起解说剧情,介绍人物等作用。

元杂剧的音乐和演唱:每一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的角色基本上可分末、旦、净三类。

元杂剧的舞台动作提示:科(介)
18.关汉卿
大都人,号已斋叟。

窦娥的性格特征:孝顺(守妇道)与反抗的对立统一。

窦娥的形象:窦娥就是在一些系列摧残、迫害下,由一个普通善良的女子,发展成为敢于反抗官府、痛斥天地的反抗者的典型女性。

关汉卿的艺术造诣:
1)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2)人物塑造:成功塑造了窦娥、赵盼儿、张珪、关羽等等一系列文学形象。

3)情节关目的设置:集中,紧凑,运用突转、意外、偶然等等设计情节。

4)语言特色:自然(通俗易懂、不修饰)、本色(原汁原味)、酣畅(语言气势)
19.《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冲突
2)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寺警”矛盾冲突的激化,“赖婚”是冲突高潮。

3)莺莺与红娘、张生的冲突
4)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戏剧冲突的延伸与妥协。

人物刻画:
张生:率真,自负,书生气,对爱情执著。

崔莺莺:多面性,既有一种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同时也深受礼教的束缚,在张生和红娘面前表现出言行不一。

红娘:机智,倔强,大胆,泼辣。

20.白朴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著录杂剧十六种,现存三种《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存疑);词集《天籁集》、散曲
四十余首。

《梧桐雨》的题材:唐代宫廷画
根据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五代的杂史小说,如《开元天宝遗事》、《明皇杂录》等等以及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
《墙头马上》的题材:爱情剧。

故事渊源: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21.马致远:
《录鬼簿》记载:字东篱,大都人。

浙江行省务官。

梨园影响很大,人称“曲状元”。

一生创作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陈抟高卧》、《岳阳楼》、《任风子》六种,另有《黄粱梦》一种,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

《汉宫秋》的改编:
1)正史“和亲”是在汉朝与匈奴关系缓和的时候提出的,而剧中则代有明显的强迫性。

2)正史上并无毛延寿的记载,而在剧中毛成了“中大夫”,是叛国投敌,贪赃枉法的典型。

3)故事的结局,正史记载昭君“从胡俗”,生儿育女,成为两代单于的阈氏,而剧中昭君则在到达胡地以前就投水自尽。

22.其他元杂剧作家和作品的对应
高文秀的《双献功》与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号称水浒戏的双璧。

纪君祥《赵氏孤儿》
石君宝《秋胡戏妻》杨显之《潇湘夜雨》郑庭玉《看钱奴》武汉臣《老生儿》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郑光祖《倩女离魂》,郑光祖字德辉。

23.倩女的形象及意义
在环境的重压下(礼教、门第婚姻),个体人与社会人产生了分裂:倩女之魂象征着冲破礼教的束缚,争取自己应有的幸福。

而卧病在床的躯体,则象征着不敢抗争而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无奈。

孟称舜《柳枝集》:“昔时《西厢记》,近日《牡丹亭》,皆为
传情别调,兼之者其此剧乎!”
24.元散曲的基本常识
1)体制
小令,又称叶儿,一般为单支曲,另外有一种“重头小令”,同题同调、内容相联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又叫联章体。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大令,同一宫调下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押同一韵部,一般有尾声。

带过曲,联用同一宫调的三支以下的曲子而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不是随便可以相联的。

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的形式。

2)散曲的调式
倚声填词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提出元曲12个宫调,335个曲调。

比如[仙吕·点绛唇],[南吕·采茶歌] 3)散曲的句式
引入衬字。

所谓衬字,指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句式灵活,韵散结合。

口语化的语言,雅俗兼蓄,以俗为美。

4)散曲的音韵
用北方音韵。

周德清《中原音韵》分为19个韵部,平分阴阳,入派四声。

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5)散曲的对仗(修辞)
两句对——合璧对
三句对——鼎足对
四句对——连璧对
隔句对——扇面对
关汉卿[双调·碧玉箫],“膝上琴横,哀怨动离情。

指下风声,潇洒弄清声”。

6)散曲与词及剧曲的异同
词曲同源而异流
在音韵、语汇、句式等方面更为自由、灵活
散曲与杂剧都以单支曲为基本单位。

剧曲以敷衍剧情、烘托场面、塑造人物为主要功能;而散曲则以抒情为主,但不排除带有叙事性的套数。

例如:白朴[越调·天净沙] 《秋》
25.元代南戏的定义:
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者永嘉杂剧。

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南戏中最优秀的作品,被称为“南曲之宗”。

26.《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作品
《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27.《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1)描摹人物的内心,如吃糠部分 2)双线结构
3)以情动人
4)曲文雅俗共赏
28.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29.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1).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2).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

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

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30.《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诸葛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可谓识知之良材,管、萧之亚匹也。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曹操:陈寿《三国志》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令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
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

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毛宗岗十七回评)关羽: 陈寿《三国志》说:“关羽、张飞皆为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31.《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1)七实三虚:历史小说中史实与虚构的关系
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

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用作故事用矣。

(章学诚《丙辰札记》)处理虚构与史实的关系:踵事增华,张冠李戴。

2)战争描写与计谋艺术
3)结构错落有致,章法变通严谨。

4)“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5)人物塑造上的缺憾: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背诵篇目(四选一)1.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窦娥冤的第三折【滚绣球】【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
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4.西厢记的地四本第三折【叨叨令】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

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

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示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表达了最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3)洪水神话:鲧(gǔn)禹治水——集中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表现了反抗精神。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