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山东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霉菌的观察法——小室观察法。
2、了解四种常见霉菌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方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2、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p. ) ,毛霉( Mucor sp. ),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3、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4、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内容
a) 配置150ml的PDA(霉菌)培养基,然后高温灭菌。
b) 培养小室的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备用。
c) 倒平板: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用解剖刀切培养基:在无菌操作的情况下,利用解剖刀将培养基切成
d) 1cmx1cm的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的载玻片上(每片放两
块 )。
e) 在培养基边缘接种: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孢子,接种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
f) 培养:通过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 3ml 灭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 ) ,盖上皿盖,28 ℃ 正置培养一周。
g) 镜检:取出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绘图
四种霉菌:
A曲霉 B曲霉局部放大图
A青霉 B青霉局部放大图
毛霉毛霉分析图根霉:
根霉整体装片根霉放大图2、实验结果描述
3、实验结果分析及感悟
本次试验学会了霉菌的基本培养方法,对霉菌的形态特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学会了从形态上如何区分四种霉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