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下)第一次段考历史
试卷
试题数:32,满分:100
1.(单选题,2分)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与这一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2.(单选题,2分)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单选题,2分)如图是汉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皇权
C.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
D.该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单选题,2分)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5.(单选题,2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隋唐时
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
6.(单选题,2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材料可用来佐证()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7.(单选题,2分)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
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B.盐铁官营
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
D.均输、平准
8.(单选题,2分)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
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 农剐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 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 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9.(单选题,2分)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10.(单选题,2分)《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苛捐杂税
C.休养生息
D.朝贡贸易
11.(单选题,2分)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里克利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
这主要说明当时()
A.伯里克利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B.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
C.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12.(单选题,2分)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都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这部法典是()
A.《十二铜表法》
B.《阿奎里亚法》
C.《卡拉卡拉救令》
D.《查士丁尼新律》
13.(单选题,2分)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英国的殖民地,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
这规定反映了()
A.西班牙丧失了海外殖民地
B.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
C.英国与荷兰商业竞争激烈
D.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14.(单选题,2分)如图是近代形成的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A.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B.使美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
D.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5.(单选题,2分)英国议会策划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的国家政权,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政治设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以暴力完成政权更迭
B.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
C.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
D.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
16.(单选题,2分)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规定;降低选举权的财产限制,取消46个“衰
败选区”。
空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选民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
材料反映
了此次改革()
A.使英国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实现了普遍的公民民主
C.工人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加强
D.使议会的职能得到加强
17.(单选题,2分)2018年12月,在国会与总统特朗普就边境墙计划拨款金额问题进行的谈判破裂后,美国政府于当地时间22日凌晨部分关闭。
这表明美国()
A.总统对国会负责
B.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C.联邦主权遭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18.(单选题,2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颁布于1871年4月16日。
德国历史学家常称其为俾斯麦帝国宪法。
这一宪法()
A.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标志着德意志实现了国家统一
C.表明德意志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D.说明德意志政治民主色彩突出
19.(单选题,2分)如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B.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
C.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
D.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20.(单选题,2分)晚晴时期,“总署(总理街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
这表明()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
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21.(单选题,2分)某次战争结束之际,《泰晤士报》驻巴黎通讯员称:“清国现今已完全颓度老因而今日乃是结束处理清国最恰当之好时机,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
”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受到外国军队严密监控
22.(单选题,2分)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它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只能大量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
这便成为列强借以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单选题,2分)有学者在评价某场运动时指出:“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24.(单选题,2分)如表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主题,其中1924-1927年处应该填写()
B.国民革命,分道扬镳
C.抗日烽火,救亡图存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25.(单选题,2分)1942年1月,由美、英、苏、中领衔签署的二十六国联合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统一指挥中国、越南、泰国境内的盟军作战。
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令中国朝野各方颇感自豪。
这一结果()
A.主要得益于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B.表明中国已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C.说明国际政治新格局已经形成
D.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26.(单选题,2分)如图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使用于()
A.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期间
B.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
C.局部抗战期间
D.全面抗战期间
27.(单选题,2分)1948年11月,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杜鲁门最终竟以压倒性的
优势击败了杜威,创造了总统大选历史上最令人吃惊的逆转。
此时的杜鲁门()
A.沿袭与苏联盟友关系
B.推动美苏冷战的扩展
C.主动挑起了朝鲜战争
D.以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28.(单选题,2分)1961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决定在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选择一条新的道路。
该会议坚持()
A.冷战对峙
B.依附美苏
C.集团对抗
D.独立自主
29.(单选题,2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
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
时间的前途。
鉴于此,美国政府
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
3
()
A.结束与苏联对峙竞争状态
B.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D.将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30.(单选题,2分)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19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
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
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
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A.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B.推动九二共识形成
C.随意解释历史现象
D.合理进行价值引领
31.(问答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
但是,仅以这些
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
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
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
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
麦类之不足。
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
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
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32.(问答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
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
殿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
学思想家。
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
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
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
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
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
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脆“举户肖产徒京城,以避徭役”。
大
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
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
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摘编自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2019-
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下)第一次段考历史
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32,满分:100
1.(单选题,2分)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与这一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解答】:通过材料“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西周时期宗法制下形成的宗法观念,故B正确;
禅让制并不讲究血缘关系,排除A;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排除C;
皇帝制度与家谱的表现形式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单选题,2分)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演变情况。
关键信息是: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解答】:分封制的突出特征是受封者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
据此依据材料“在有些诸侯国
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可知贵族分封制开始瓦解。
故C正确。
A项说法绝对,不合史实。
排除。
B不合通过主旨。
故排除。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才正式确立。
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单选题,2分)如图是汉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皇权
C.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
D.该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政治制度。
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
【解答】: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封国制的推行,导致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西汉时期的统治,故AB错误,D正确。
封国制的推行在一定成了说明宗法制的影响,但不能说明宗法制的价值,排除C。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4.(单选题,2分)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
一些铁器”和图示信息,并正确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和图示信息,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
现铁农具和牛耕,故A项正确。
青铜农具在农业只是少量出现,不占据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
图示无法说明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故C项错误。
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单选题,2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隋唐时
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隋唐时期”。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C正确。
A出现于西汉,B出现于三国时期,D出现于东汉,均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6.(单选题,2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材料可用来佐证()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市的变迁,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解答】:ABD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指的是该时期出现
了夜市,从而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市的变迁,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单选题,2分)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
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B.盐铁官营
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
D.均输、平准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实行盐铁官营,故B正确。
A是针对币制,C、D是针对富商大贾操纵市场,均不是针对盐铁行业的,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8.(单选题,2分)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 农剐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 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 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解答】:“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题干“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相关信息。
① ② ③ 均符合题干主旨。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单选题,2分)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是交合
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解答】: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体现了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所以A正确;B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2、促进宋朝市民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促进科技的发展。
3、有利于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貌,促进社会进步。
10.(单选题,2分)《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苛捐杂税
C.休养生息
D.朝贡贸易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关键信息“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解答】:根据材料“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可知汉代厉行重抑商政策,降低商人地位,故A项正确。
B项,加重商人赋税并非题干本质,排除。
C项,题干未反映休养生息的农业政策,排除。
D项,题干现象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本题结合汉代重农抑商的措施进行解答。
11.(单选题,2分)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里克利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
这主要说明当时()
A.伯里克利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B.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
C.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古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体现阿拉克萨戈拉因为宣传太阳是永恒燃烧的火石而不是神而遭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说明这时期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故D选项正确;
材料“后在伯里克利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不是材料关键的信息,无法得出伯里克利认为人情高于法制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因为宣传太阳而没有宣传神而遭到起诉和被判死刑,说明在当时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体现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故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公民参政的义务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