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哲学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6,No.2
 2003年6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 un.,2003
[文章编号]1008-889X(2003)02-65-04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
林 芳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形式主义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创造人韩礼德在语言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异,极大地反映了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旨在揭示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同是二者产生分歧的根
本原因,并从语义、句法、语境等方面加以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对语言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形式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语言本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的本质和研究对象
1.乔姆斯基的语言是一种器官。

了解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解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关于什么是语言,乔姆斯基一贯主张语言是位于人类心智和大脑中的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心智器官(mental organ)。

在他的所有著述中,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认知系统(cognitive system),内在化语言(internaliaed language)等术语的所指是一样的,即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自然,客体而存在于人脑的语言,是一种类似人的心脏或肺的自然物质。

出于理解的需要,他才借用“语言”这一传统的术语。

乔姆斯基认为这个内在的与生俱来的语言才能作为自然科学大家庭一员———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机制作为一种抽象的心智器官,具有本体实在性。

这种实在虽然是经验所不可及,但在思维水平上是可及的。

人们可以凭借思维的直觉,灵感探查实在。

心智和大脑中的语言机制目前虽然不能为科学手段所证实,但其表现形式,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却以经验实在的形式为人们所感知。

当然这里所说的U G不是具体语言的语法,而是限制人类语法可能范围的一系列条件。

乔姆斯基认为要从经验中把握人类语言共有的原则大可不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自然语言。

如果可把某条原则的产生归结于语言机制的作用,而非经验的结果,那么便可以以某种自然语言为依据,宣布该原则为普遍原则。

当乔姆斯基需要依据某种自然语言的观察结果提出一条新的普遍原则时,从来不会表现出丝毫的犹豫正如牛顿的万有定律是由一个苹果所引发,但无需为了证明该定律而去观察世界上所有的苹果那样。

2.韩礼德的语言是社会交往的产物。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乔姆斯基的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他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符号系统的自然语言,注重语言在交际中所执行的各种功能,因此系统语法属于社会学或人类学,也就是人文科学的范畴。

韩礼德师承伦敦学派的奠基人弗斯。

他接受了弗斯的语言观,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主张从社会角度而不是从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旨在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

弗斯指出语言中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

人类进行言语活动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因此也成了一种表达意义的活动。

进行语言的描写和分析难免要对意义做出描写和分析。

弗斯意义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把意义定义为语境中的
[收稿日期]2002-09-23 [修回日期]2003-01-13
[作者简介]林 芳(1971-),男,福建福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研究。

66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 
功能。

他指出“意义也不仅与一个特定的景象和声音的环境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活动过程中。

”[1]因此他建议把语言作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他同时认为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具体使用,也就是话语所做的事。

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对伦敦学派及至整个语言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而韩礼德的贡献之一便是完成弗斯的未竟事业,用建立在情景语境之上的意义理论来建构他的功能语法。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语法理论之所以是功能性是因为“设计该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2]在韩礼德的著述中“意义”(meaning),“功能”(function),“语言使用的方式”,“语言使用的目的”等术语的所指基本一致的,即他理解的作为人类体验世界,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的语言社会属性。

韩礼德在与Matthiessen1999年合著的《通过意义解释经验:认识的语言分析》一书中再一次阐述他这一思想。

他不是把人类对世界的体验看作“知识”(knowing),而是当作“意义”,对人类体验的解释这项任务应由一个建立在社会语境基础上的语义系统来完成。

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语言必须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或完成各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概括起来,人们用语言表达3种意义:(1)我们使用语言谈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包括内心世界),并描述世界里的事件,状态及实体。

(2)我们也使用语言交流,建立并保持联系;影响他人的行为;表达自己的观点,征求或改变他人的观点。

(3)我们在使用语言时用一定的方式来组织信息,并且以此表明它是如何同上下文语境以及我们发出该信息时的语境相协调的。

这3种基本意义是功能语法的功能部分。

它证明了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语言系统的形成正是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意义和功能构成系统功能的必然结果。

这3种功能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成千上万意义和功能中抽象出来的,韩礼德称之为元功能(metafunction)。

虽然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他们分别从形式和意义入手,但他们关心的基本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语言存在目前的种种特征?以转换一生成语法为基点的乔姆斯基力图从人脑的结构方面寻找答案。

“可以说转换一生成语法根源于生物学,而功能语法根源于社会学”[3]。

如果可以把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研究的语言比作一枚古金币的话,那么他们研究的刚好是正反面中的各一个面。

无论他们做出的结论如何,其结果最终只是加深人们对这枚金币的了解,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理论在对立的同时又完全是互补的。

二 句法和意义的关系
1.乔姆斯基独特的句法性质的语义观。

从1957年《句法结构》的问世到1994年《最简方案》的发表,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在40多年间经历了5次大变化。

其间,乔姆斯基对于句法与语义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他从来怀疑句法决定主义这一初衷。

在《句法结构》里,乔姆斯基认为语法是起独立作用的,是不靠语义而且概率模型对于句法结构的基本问题也不能提供什么精辟的见解。

因为此时,乔姆斯基着眼于语言机制的研究,他认为只有语言结构的普遍特性才能反映人获得知识能力的特性,所以他对语言的应用(performance)不感兴趣,对语义更是一笔带过。

此外,受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影响,他摒弃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归纳法,用演绎的方法制定句法规则和原则系统,人们可以据此推导出各种语法形式。

在句法和意义关系问题上厚此薄彼的作法曾招致不少责难,乔姆斯基对此予以坚决的回击,并提出著名的独立论。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个“模块”系统,由一些相互独立而相互作用的组件构成。

语言作为认知系统之一不但相对独立于其它认知系统,而且在本系统内部的各个层面也构成相对独立的模块。

乔姆斯基特别强调句法独立,视句法为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对它的研究可以不受语义因素的制约。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乔姆斯基主张句法独立,就是不顾语义,否认语义有任何作用,因此他的生成语法就没有价值。

支持乔姆斯基理论的人认为他实际上并不排斥语义,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观点。

实际上在第一阶段的经典理论中(1957-1964),乔姆斯基便指出句法框架虽然由语法单位体
现,但应该要求它有助于语义描写。

在第二阶段(1965-1971)的标准理论中,语法引进了语义,而且深层结构决定语义,表层结构决定声音。

在第三阶段(1972-1978)的扩展标准理论中,他先把部分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上,但此时仍然坚持语义主要由深层结构决定。

接着在《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一书中,他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上,在这3个阶段,基本上可以说乔姆斯基认为句法和语义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句法决定语义,此时乔姆斯基对语义一词的理解仍然类似传统语义学,同该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意义差别不大。

乔姆斯基独特的语义观的最终形成应该在第四阶段(1981-1994)的支约理论。

在《支配与约束论集》中,乔姆斯基指出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U G 应该由3个基本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其中句法规则生成S —结构。

S —结构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语法的目标是为了表明形表达式和语义表
达式之间的联系。

图1是体现这种联系的本质的若干猜测,就是说,这种
联系需要通过S —结构进行协调。

”[4]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那些认为乔姆
斯基的生成语法根本不涉及语义的人实际上未曾领悟到他的语义实际上不
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某个单词或句子的意义,而是一种十分抽象的逻辑关
系,他称之为逻辑形式(logic form )。

对于L F 的特性,尤其是它的句法,
他认为可以用传统的谓词逻辑表示。

比如Who saw Bill ?的逻辑式可以表现为:for which person X ,Bill saw X.(存在着一个人X ,Bill 看见X )。

当逻辑式与S —结构相等时,也可以用S —结构来表示,如John seems to be sad.的逻辑式可以表现为:John i (vp seems (sti to (vp be sad.)))。

但与其他逻辑学家不同的是,他是从句法角度来看待逻辑式的。

他试图利用的形式化方面己取得的巨大进展的句法手段来对句子作抽象的语义描写。

以代替那些含糊不清的传统语义研究方法。

他甚至认为语义是句法的一部分;他曾经指出句法的每个层次(也就是逻辑式,D —结构,S —结构)的表达式都是从词库投射出来的,因为它们遵守了词项的次畴特征。

他在理论发展的第五个阶段(1995年至今),即最简方案阶段,删除了S —结构和D —结构,却依然保留了逻辑思维式。

乔姆斯基语义研究的句法观在语言学界和哲学界是绝无仅有的,成了他自80年代后语义研究的最终方向。

21韩礼德的意义体现在词汇语法上。

乔姆斯基总体上认为句法决定语义,甚至语义的研究都带有明显的句法特征,而韩礼德则截然相反,他从一开始就认为语义决定句法。

他的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

系统部分指明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而是由可供选择的众多意义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称为意义潜势(meaing potential ),即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source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必须在所有可供选择的语义源泉做出相应的选择。

功能部分则体现了语言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的实质。

语言的形成是人们在互相交往中为了表达多种多样具体语义和功能的必然结果。

元功能思想是对语言所完成的具备无限可能性的功能的抽象概括。

语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通过从成千上万个具体语义和功能中抽象出来的三大元功能,即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实现不同社会环境中语言使用的具体目标。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

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意义层;各个层次之间存在体现(realization )关系,对意义的选择体现在对语汇语法层的选择,以语汇语法层的选择又体现在对音系层的选择。

韩礼德认为每个在下的层次是对上一个层次的体现。

而语义层则位于最上端。

我们看看韩礼德是如何通过词汇语法层中的成分或结构表达式来体现(realize )一个语义系统里起作用的语义成分,即各种具体功能或功能角色的排列情况。

表1 功能与词汇的对应关系表功 能who saw Bill 经 验动 作过 程目 标人 际主 语限定成分 谓语补 语语 篇主 位述 位
表1中的例句正是乔姆斯基在《支配和约束论集》用
来论证逻辑式的一个例句。

当我们从经验角度来表现世界
里的实体或事件时,我们用“动作者”这个功能角色来指
示说话人如何交流对某一实体或事件的看法时,我们从人
际角度出发来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如何交流对某一实体或
事件的看法时,我们用“主语”来表示说话人认为可决定76 第2期林 芳: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
句子命题真假的那个实体:当我们从语篇角度出发观察说话者如何安排小句中各个词组的先后顺序,尤其是选择哪个成分作为信息的出发点,那么这个出发点便是“主位”。

3种意义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整体意义中的3个有机部分。

小句中这3种不同功能产生3种不同结构,而同一结构里在词汇语法层上没有差别的成分往往是同时体现不同的功能。

例句中的who 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 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11乔姆斯基的语言独立于任何语境。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研究的是心智,它从一个抽象的高度谈论的大脑中某个器官的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遗传获得的语言能力或知识,受外界的影响显然不大。

因为这部分知识是一些概括的抽象的语法原则,是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普遍特征,完全是人类同一生物基因在人脑中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各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中的一种。

在乔姆斯基看来,这种语言能力是纯净划一的,同质的,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是语言社团中对整个语言拥有完整知识理想的说话人和听话人。

他只研究这种理想人,而说各种方言,语言能力有所差异的社会人在他的语言著作中从未出现过,因此他的理论完全排斥了语境。

21韩礼德的语境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语境的概念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正如语汇语法层是对语义层的体现一样,语义层是语言内部系统对语境,即语言外部系统的体现。

我们可以把语义层看成语言系统同社会语境的接口。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Malinnowsk 提出,广义的语境包括语言产生的整个背景,称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

弗斯从他那里吸收了语境的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而非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建立语义分析理论,并得到韩礼德的继承和发展。

韩礼德认为“语篇”实现了3大元功能构成的语义系统网络提供的意义潜势,而它的形成又受制于情景语境。

语境千变万化,语境因素十分复杂,但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成3大类:语场(field ),语旨(tenor ),语式(mode )。

“语场”指的是话题以及与话题有关的活动;“语旨”指的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及交际目的;“语式”指的是话语活动所选择的交流渠道。

语场、语式、语旨不是语言使用的种类,也不是简单的言语背景的成分。

它们与语义学的3个元功能成分呈现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体现于 体现于 语场ϖ 概念功能ϖ 成分和循环结构语言ϖ 人际功能ϖ 超音质结构
语式ϖ 语篇功能ϖ 高潮结构 ψ ψ ψ语境 语义层 词汇语法层 图2 语境与3个元功能的对应关系图 四 结束语
韩礼德早就认识到对于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必然造成研究方法的巨大的差异,他把语言本质界定为“社会行
为”,并把这种联系社会人(social man )研究语言的方法称为“生物个体间视角”(intra -organism perspective )[5];与此相对,他认为乔姆斯基将语言看成说话者的个人知
识而忽略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是“生物个体内视角”(inter -organism perspective )。

对于两种理论孰优孰劣的问题,他做出的比较公允的评判是“这是两种互补的研究方向。

”他指出乔姆斯基把语言当成内在知识研究是要发现生物个体的大脑的结构应该呈现出何种结构才能使他说话并理解对方;相比之下,作为社会行为的语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具体表现为我们知道如何同他人交流,如何根据情景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时不妨自问为什么个体以这种方式行事,为什么具备这种知识。

当然,由于韩礼德采取的是功能的观点并企图从语言不断演化所要实现的功能出发来阐明语言的本质、内部特征及模式,因此他所说的知识实际上是外在的、从环境中学习而得的知识,相当于
乔姆斯基所说的“外在化语言”
(externalized language )[6];乔姆斯基承认这种语言知识的存在,不过他并不重视罢了,就好象Saussure 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但却把精力放在语言研究上面一样。

韩礼德认为人类语言结构正是因为要实现社会功能才演化成今天的样子,对他来说语言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投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看到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是两种对立但又互补性很强的语言理论。

我们衷心希
望两位学者之间早日对话,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

(下转第91页)86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 
不禁伤感。

”在这里,贾母等人赏月时的夜景渲染,秋悲之色,历历可见,让人预感到贾府好景不长,大厦将倾。

这里的基调则以凄清伤悲为主调。

两次赏月所渲染的“静境”,表面上都以声衬静,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主持者(贾珍与贾母)身份与心境不同,参与的对象不一,寓意有别,因而所体现的静境色彩基调也有所差异。

可说是在表面的“同”中表现出深刻的“异”来,因而并不使人有重复之嫌,充分体现了写景时犯中求避、同中见异的表达效果。

V ariety in R epetition
———On Repetition and Variety in the D ream of Red M ansion
CHEN Jia 2sheng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 ,Nanping 353000,China )
Abstract :All outstanding authors are the masters who can successfully us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repetition and variety.The Dream of Red M ansion made the best of it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The author brought the artistry into full play ,which can be from the narration of the plot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details and settings ,etc.By having creatively used the technique ,the author set a good example to us.
K ey w ords :the Dream of Red M ansion ;repetition and variety ;seeking difference from commoness (上接第68页)
[参考文献]
[1]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Halliday ,M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
[3]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6.
[4]Chomsky ,N.Lectures on G overnment and Binding [M ].Dordrecht :Foris Publications ,1981.
[5]Halliday ,MA nguage as a ocial emiotic :The social inter 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
Edward Arnold ,1978.
[6]Chomsky ,N.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M ].New Y ork :Praeger ,1986.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on the N ature of Langu age by Chomsky and H allid ay
L IN F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Chomsky ,as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school of formal linguistics ,shows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his theory of linguistic study with Halliday who established the school of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brought about by their views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which we would like to illustrate in relation to semantics ,syntax and situation.
K ey w ords :formal linguis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nature of language
19 第2期陈家生:犯中求避 同中见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