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情更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深情更深
——浅析《小巷深处》
《小巷深处》是当代作家林莉参照自身的经历写的一篇散文。
在初中的6本语文书中它最令我震撼。
曾经一遍遍地读着,一次次地掉下眼泪。
因此在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巷深处》。
现就其结构、语言和意境进行浅显的赏析。
(一)结构美
本文以感情构筑框架,用感情的脉络把许多细小的生活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融为一体。
文章表面在叙写一些生活琐事,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
年幼时的“我”对家满足,为母亲自豪:长大后的“我”开始厌恶贫困的家,淡忘母亲,乃至完全与家隔绝:最终在老婆婆的提醒下,“我”体会到母亲深深的爱,“我”悔悟,回到母亲身边。
“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起伏,母亲对“我”则是始终如一的爱,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的主题呼之欲出,感人至深。
(二)语言美
《小巷深处》的语言美,美在它的浅显质朴而又意蕴深长。
本文主题是母爱,却没有“爱”“关心”等字眼,更是很少有大量的抒情。
但母亲的爱却透过文中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肖像描写体现出来。
比如在“我”临行去城里读书的时候,吞吞吐吐而又异常清晰地要求母亲没事不要去找我时,作者选用了四个动作形象展示了母亲的心理变化。
“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
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中“点了点头”不难看出她听到女儿无理要求时心理的震惊:女儿嫌弃我,怕我给她丢脸。
在激烈情感斗争后母亲选择妥协,无奈之情不言而喻。
“取过”“叩击”连续的动作,进一步突显出盲母亲的无助。
最后“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一个“推”字,把母亲在女儿面前极力隐忍的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文中一些还原本真的字词的使用也颇具深意。
如“麻利”写出母亲收养“我”时的那种毫不犹豫;“炫耀”写出在盲母亲心目中女儿是最美的;“满面春风”写出母亲对“我”的爱和理解;“蹒跚’既刻画母亲眼盲的特点又透露出母亲的无助。
……诸如此类的词语在文中随处可见,简练而又传神地凸显感人无私的母爱,真是美得朴素,情出自然。
(三)意境美
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
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
在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特别是竹棒和小巷这两个形象几乎贯穿整篇课文。
竹棒的出现——消失——出现都在无形中暗示着“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以及母亲对“我”的不变的爱。
而深深的小巷则是母女两相依为命的家,寄托着母亲深深的爱,也寄托着“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所以最后作者用“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
小巷”把情感铺陈到一个极致,读来催人泪下。
《小巷深处》无论从结构、语言还是意境都透露出一种美——人性之美。
小巷深深更深的是那份浓浓的爱,让我们一起守望这人间的至美至高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