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一览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白居易《八月 十五日夜湓亭望 月》:“昔年八 月十五夜,曲江 池畔杏园边。今 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 是,东南见月几 回圆。昨风一吹 无人会,今夜清 光似往年。”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 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 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 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 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 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 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翃《寒食》: 不 生 火 “春城无处不飞 、 吃 寒 花,寒食东风御 食 、 扫 柳斜。日暮汉宫 墓 传蜡烛,轻烟散 入五侯家。”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 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 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 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 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 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 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 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 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 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 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感恩和思 念,是对自己血缘的寻根,是对 自己家族关系的定位。表达感 恩,祈求保佑,感谢祖先,感谢 自然,祈求丰年,消灾求富,以 实现内心的和谐。清明的文化内 涵中有一种人类普遍情结在里 头,这种情结就是感恩和思念之 情。
清明节
三月 初八
烧纸上 坟,踏 青,开 展体育 活动
唐代诗人杜牧的 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
端午节
五月 初五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 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 吃粽子 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赛龙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 舟 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 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 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 子、炸糕的来源。
腊八节
腊月 初八
喝腊八 粥,祭 祖敬 神,胭 脂腊八 蒜
清·夏仁虎 《腊八》:“腊 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 佛,进奉熬成第 二锅。”
人们在腊八弄些杂粮杂豆熬粥 吃,其主要意义是以此告诫后 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连粥也 喝不上。“珍惜粮食,厉行节 约,这跟现代人低碳环保的理念 不谋而合,应该把这个理念更好 地融合进去”。
做茱萸 袋、吃 重阳糕 、饮菊 花酒、 举行庙 会、登 高
唐代诗人王 维《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一 诗:“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 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 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 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 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 “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 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 沉重的现实意义。而当今社会看 到的是一种敬老、爱老、孝老的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节日活 动形式
有关古诗句
文化价值社会意义
(唐)范成大《卖
腊月 除夕节 三十 晚
守 岁 、 痴呆词》:“除夕 放 烟 花 更阑人不睡,厌禳 、 吃 团 钝滞迫新岁;小儿 呼叫走长街,云有 圆饭
痴呆召人卖。”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 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 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 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 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 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 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 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一览表
传统 节日 名称 时间 (农 历) 节日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 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 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 “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 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 来。“除”意思是“交替”; “夕”意思是“夜晚”。故除 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 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 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 ”的意思。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 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 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 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 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 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 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 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 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 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 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 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 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 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 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 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 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 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 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 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 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 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 称“元夜”、“元夕”或“元 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 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 民间又称“灯节”。
寒食
三月 初七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 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 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 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 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 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 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 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 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 悼念。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 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 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 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 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 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 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 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 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 吃掉酒食回家。
(宋)欧阳 修《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 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 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 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 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 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 收。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 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 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 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 新的文化意义。
文秀《端午》 诗:“节分端午 自谁言?万古传 闻为屈原。堪笑 楚江空渺渺,不 能洗得直臣冤。 ”
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 法。罗列起来,主要有如下几 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越 王勾践。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 胥。四是纪念孝女曹娥。五是纪 念介之推。六是源于祭图腾龙。 七是端午源于恶日的忌讳。 八是端午节由夏至演变而来。 1、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 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 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 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 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 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 观。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 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 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 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春节
正月 初一
贴 春 联 、 放 爆 竹 、 敲 锣 鼓 、 吃 饺 子 、拜年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 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千门万户曈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 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 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
元宵节
正月 十五
吃 元 宵 、 踩 高 跷 、 挂 花 灯 、 猜灯谜
重阳节
九月 初九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 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 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 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 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 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 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 、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 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 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 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 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 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 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 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 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 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中秋节
八月 十五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 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 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 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 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 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 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 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 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 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晚上备 上各种 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 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 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 妇女比 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 赛针线 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 活 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 就算很“巧”了。
五代·后唐的杨 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 何,须邀织女弄 金梭。年年乞与 人间巧,不道人 间巧已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