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论3《诗大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诗大序》
一、关于《诗大序》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关于《诗大序》 1、说诗四家
汉人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之申培生、齐之辕固、燕之 韩婴、 鲁人毛亨传毛苌。分别称作鲁诗、齐诗、 韩诗、毛诗。),前三家均失传,只有 毛诗得以流传至今。《诗大序》是毛诗 首篇《关雎》题下的序。
2、诗大序和小序及其作者
(一)、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2、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二)、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1、文随世变: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殊俗,而 变风变雅作矣。
(二)、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2、文用于世:《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从邦国 焉。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三)“六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 何谓风雅颂?从前诗与乐合一,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分为风诗(地方音乐)、雅诗(宫廷音乐) 和颂诗(祭祀宗庙的歌舞曲词)。 何谓赋比兴?朱熹 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唐代孔颖达疏云:“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 者,诗文之异辞尔。”

(一)、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把情 与志统一了起来,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 的。 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也是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际的,它 说明诗歌可以表现人的理性精神(志),也可以表现人的情 感态度。这是《诗大序》的贡献。《诗大序》强调诗歌“吟 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诗大序》在摘编前代儒家关于诗、乐的
评论文字的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诗的性 质、文体特征、表现手法、与社会的关系及 对社会作用等,集中反映了汉儒的诗歌理论 观。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1、志之所之、情动于中 2、发乎情,止乎礼义 (二)、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1、文随世变 2、文为世用 (三)“六义”论

其中有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列在各诗之前,解 释各篇主题的文字,传为子夏、毛公所作;大序是 指《关雎》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开始的文字。 《大序》的作者,郑玄认为为子夏(子夏,公元前 507-前400年。卜商,字子夏。春秋卫人,孔子弟 子。长于文学,相传曾讲学西河,序《诗》传 《易》,为魏文侯师。)所作,朱熹以后都认为是 卫宏所作。东汉卫宏可能是最后的辑录、写定者。 大体上说应是西汉时期的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 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 “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 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 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 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 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 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 诗之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