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子污闪的发生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缘子污闪的发生及发展
在线运行的绝缘子,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工业排放物以及自然扬尘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表面逐渐沉积了一层污秽物。

当遇到潮湿天气时,污层中的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形成导电水膜,这样就有泄露电流沿绝缘子的表面流过,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脏污程度和受潮程度。

由于绝缘子的形状、结构尺寸等因素的影响,绝缘子表面各部位的电流密度不同,电流密度比较大的部位会先形成干区,干区的形成使得绝缘子表面电压的分布更加不均匀,干区承担较高的电压。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将产生跨越干区的沿面放电,依脏污和受潮程度的不同,放电的类型可能是辉光放电、火花放电或产生局部电弧。

局部电弧是一个间歇的放电过程,这种间歇的放电状态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当脏污和潮湿状态严重时,局部电弧会逐步发展;当达到和超过临界状态时,电弧会贯穿两极,完成闪络。

3.1 污闪的发生
污闪放电是一个涉及到电、热、和化学现象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宏观上可将污闪过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绝缘子表面的积污
2) 绝缘子表面的湿润
3) 局部放电的产生
4) 局部电弧发展,完成闪络
1) 绝缘子表面的积污
绝缘子表面沉积的污秽物,来源于该地域大气环境的污染,也受大气条件的自清洗(例如,风吹和雨淋),还与绝缘子本身的结构形状、表面光洁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的运行经验表明,在城市工业区及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绝缘子表面的积污也较多,工业规模愈大,对周围影响的范围也愈大。

一般来说,距工业污染源愈愿,影响愈弱,绝缘子表面积污程度的表征量——等值附盐密度也减少。

据重点工业城市对44条输电线路上绝缘子表面沉积污秽的盐度值统计,其值可用式(5-3)表示
-BLESDD=Ae (5-3) 2式中,ESDD为绝缘子表面污秽物等值附盐密度,mg/cm;L 为距污源的距离,A,B为常数。

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地区的浓雾,对绝缘子表面的污染也是明显的。

研究表明,城市工业区的浓雾的雾水电导率可达200uS/cm左右,一次大雾可稳定地维持数小时。

城市工业区的边缘及邻近农村的浓雾的雾水电导率也可达数百至1000Us/cm以上。

大气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气态、液态污染物和固体微粒。

绝缘子表面污秽物的积聚,一方面取决于促使微粒接近绝缘子表面的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微粒和表面接触时保持微粒的条件。

微粒在绝缘子表面上的沉积,受风力、重力、电场力的作用,其中于风力对绝缘子表面积污起主要作用,因此,有风、无风及风大、风小均对微粒的沉积影响较大,也直接影响绝缘子上、下表面积污的差别以及带电与否对积污的影响。

带电与否对绝缘子积污的影响,与地区的地理、气象等条件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如果污秽是急剧形成的(如风、海、雾),带电与否对积污的影响不大;如果污秽是缓慢积聚的,则带电与否有较大的影响,带电绝缘子的积污比带电绝缘子的积污要严重,在直流电压下绝缘子的积污比交流电压下绝缘子的积污要严重。

另外,绝缘子表面的光洁度等也影响微粒在其表面的附着。

因此,新的、光洁度良好的
绝缘子与留有残余污秽的或者表面粗糙的绝缘子相比,其沉积污秽的状况是不同的。

绝缘子表面的光洁度越高,越不沉积污秽。

2) 绝缘子表面的湿润
大多数的污秽物在干燥状态下是不导电的,该状态下绝缘子放电电压和洁净干燥时非常接近。

但是当这些污秽物吸水受潮时,在绝缘子表面就会形成一层导电水膜,污物中的电解质成分电离,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态存在时,污秽面的电阻就变小,绝缘子的闪络电压明显降。

污秽绝缘子表面的湿润由于小雨和雾等可直接产生,其他也可由相对湿度、绝缘子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温差等而产生湿润。

若相对湿度增高,表面上附着的电解质会吸湿,开始湿润。

开始吸湿的相对湿度依电解质的种类而异,例如,食盐为75%左右,氯化镁约为35%,取决于电解质水溶液的饱和蒸汽压。

另一方面,由于夜间的辐射冷却和暖气的流入等,绝缘子表面温度比周围的低,其表面附近的空气层的相对湿度上升,导致吸湿。

当然,绝缘子表面的吸湿量随相对湿度、温差或附盐密度的增高而增大。

闪络电压降低的程度与润湿污层的电导率有关,长期的运行经验表明,雾、露、毛毛雨最容易引起绝缘子的污秽放电,其中雾的威胁性最大。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统计了1970—1983年华北地区110,220kV线路污闪跳闸的气象条件,其中大雾天气下的污闪占76.4,,毛毛雨占9.7,。

这些气象条件之所以容易发生污闪,是因为它们能构使污层充分湿润,使污层中的电解质成分溶解,但又不使污层被冲洗掉。

在这种条件下污层的电导率最大,污闪电压最低。

露和雾一样也能使绝缘子的上下表面都湿润,是容易造成污闪的气象条件,污闪事故多发生在凌晨,这也与该时刻容易凝露有关。

在埃及较干燥的沙漠地区曾发生由凝露引起的严重污闪事故。

凝露气象条件对绝缘子污闪的影响是严重的,对此
不可掉以轻心。

近年来,凝露对室内10kv设备曾造成一连串的闪络事故,也应引起重视。

毛毛雨一般仅仅能湿润绝缘子的上表面,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污闪电压比浓雾条件高20,,30,。

雨一般分为大雨、中雨和小雨。

小雨时,雨点清晰可见,无漂浮现象,1h内的降水量可达2.5mm。

大雨和中雨的水滴较大,雨滴的降落速度也较快,对染污绝缘子表面有冲洗的作用,净化绝缘子表面积污的作用较大,一般在大雨和中雨条件下发生污闪的可能较少。

因此,一般地说,大雨不是污秽地区绝缘子运行的危险条件。

然而,对于伞裙较密、伞伸出不长的棒形支柱绝缘子、套管等设备,特别时在久旱无雨积污较多又突然降大雨的条件下,大雨的情况下,又可能发生闪络。

3) 局部放电的产生
在潮湿的气象条件下污秽绝缘子受潮湿润后,污秽物中的可溶物质会逐渐溶与水中,在绝缘子的表面会形成一层导电水膜。

污秽中的不溶物质可起吸附水分的作用,形成水膜,构成了沿绝缘子表面导电的通路,从而有泄漏电流沿绝缘子表面流过。

泄漏电流流过就产生焦耳热,其结果,在绝缘子表面上电流密度最大部分(例如在绝缘子的钢脚和铁帽附近,棒式支柱绝缘子的法兰交接处等)形成干区,干区具有很大的表面电阻,从而中断了泄漏电流,沿绝缘子表面的电压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

加在绝缘子两端的电压主要由干区分担,当干区某处的场强超过沿介质表面空气放电的临界场强时,该处就会发成沿面的局部放电。

对于污秽面上产生的放电,可观测到有电弧放电、电晕放电、及辉光放电。

电弧放电由电压降小的充分电离的等离子通道构成,肉眼可以观测到。

另一方面,电晕放电和辉光放电是电离密度低的放电,由于电弧放电的加热,干区充分形成后容易产生。

灯丝状的电晕放电
,s,s是与前沿2~5、持续时间100~300的短时电流波形相对应,产生在电压峰值附近。

然后,有时产生从电晕向电弧的转移。

从这种现象至闪络或表面充分干燥后放电停止,取决于
污秽量、湿润量、电压等条件。

这种放电时不稳定的,呈间歇的脉冲状态。

当放电火花熄灭时,泄漏电流的烘干作用几乎终止,大气的潮气会使干区重新湿润,从而在某场强较高处又会产生新的放电火花。

放电火花出现的部位使随机的,在一支绝缘子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放电火花。

这种间歇的沿面放电可持续相当长时间,但绝缘子发生闪络的危险性不大。

随着使绝缘子受潮因素的减弱,这种放电现象会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

沿绝缘子表面流过的泄漏电流是不稳定的,泄漏电流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绝缘子脏污的程度及污秽物中的可溶物质,不溶物质影响也不能忽略。

4) 局部电弧发展,完成闪络
如果绝缘子的脏污比较严重,绝缘子表面又充分受潮,再加上绝缘子的泄漏距离较小,绝缘子的湿污层的电阻较小,在这种条件下会出现较强烈的放电现象。

此时跨越干区的放电形式为电弧放电,电弧呈树枝形状,放电通道中的温度可增高到热电离的程度。

与这种放电形式相对应的泄漏电流脉冲值较大,可达数十或数百毫安,局部放电的小电弧越强烈,相应的泄漏电流值就越大。

这种间歇脉冲状的放电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也是随机的、不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局部电弧会逐步沿面伸展并最终完成闪络。

对一串绝缘子而言,污闪过程基本如上所述,但有以一些特点:单个绝缘子表面的电压分布取决于整串绝缘子的状态,当其中某个绝缘子首先形成环状干区,跨越干区的电压将是整串绝缘子总电压中的一部分,所以较易发生跨越干区的局部电弧;只有当多个绝缘子均已形成环状干区,分在一个干区上的电压才会减少下来。

流过某个绝缘子的泄漏电流,不仅取决于该绝缘子,而且取决于整串绝缘子在次时外绝缘变化的状态,它们互相关联,互相影响。

当某个绝缘子的干区被局部电弧桥络时,原来加在该绝缘子上的较高的电压将转移到其他绝缘子上,电压分配的突变,犹如一个触发脉冲,会促使其他绝缘子产生跨越干区的电弧,甚至会迫使整串绝缘子一起串联放电。

一旦所有绝缘子的干区都被电弧桥络,泄漏电流将决定于绝缘子串的剩余湿污层电阻,此时泄漏电流大增,强烈的放电有可能发展成整串绝缘子的闪络。

3.2 污闪特性
污秽闪络现象的理论分析很早就有许多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在这里将具有代表性的奥本诺斯的研究做简单介绍。

奥本诺斯(Obennaus)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了表面电弧与剩余污层电阻相串联的污闪物理模型,如图5-1所示: 污层电阻
图5-1 污闪的物理模型
XLLX,X,,—总长度,; —爬电距离; —剩余污层长度 xx12
当外施电压为U时,电弧的持续方程如下:
,n (5-4) U,AX,IR(X)I
其中,X为电弧长度;I为流过表面的电流;R(x)为电弧长度为X时的剩余污闪电阻;A, n为静态特性常数。

,n上式中,代表局部电弧的压降,为负伏安特性,压降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AXI
代表剩余污层电阻上的压降,为正伏安特性,压降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外施电压IR(X)
U为两者之和,如图5-2所示。

对于某一电弧长度为X,必须有一外施电压的最小值。

Umin若外施电压小于,则电弧不能维持;若外施电压大于,则电弧可以维持并向前UUminmin
延伸发展。

最小维持电压和电弧长X的关系如图5-3所示。

当狐长时,每增加弧UXcmin
,U长,X,必须将外施电压相应增加,否则电弧不能维持,弧长将缩回原长;当弧长大雨
时,即使外施电压不增加,电弧仍能自动延伸,直至贯通两端电极。

Xc
UUmin
Uc
Umin
00XcLXI 图5—2 污秽放电试品两端电压与电流关系图5—3 最小维持电压U 和弧长X的关系 min
为简化分析,假设染污表面是一块长度为L的矩形玻璃板(如图5-2),板上污染均匀,每单位长度污层电阻为,板上电流分布也均匀,即。

可以推导出,电
R(X),r(L,X)rc
弧发展的临界弧长及污闪临界电压为 UXcc
= (5-5) L/(n,1)Xc
n1,n1,n1,Lr= (5-6) cUAc
L式中,为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为临界弧长;A,n为电弧常数。

Xc
当外施电压U?Uc时,便会发生闪络。

第四节、电力线路防止污闪技术措施(李德超)
我国在防治污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已经有40多年的防污闪的历史。

在电力系统中,造成电力设备发生污闪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它涉及电力设备外绝缘本
身的耐污闪能力、当地的气象条件、环境的污染状况、现场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以及设备的制造质量、安装水平
等许多因素。

因此,防治污闪是个需综合治理的复杂问题。

绝缘子表面受到污染和绝缘表面的污染物被湿润,是使绝缘子发生污闪的两个必备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使污闪事故不发生。

因此,针对任何一个因素采取对策,都可以达到防止污闪的目的。

4.1 加强绝缘
1.加强绝缘
加强绝缘,限制绝缘子泄露电流是针对作用电压而采取的防污闪方法,主要是可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爬距和改善绝缘子的结构、材料(采用防污型绝缘子或符合绝缘子)来实现。

(1)绝缘子的爬电比距
一般来说,绝缘子的爬距越长,其耐污闪能力越高。

应根据电力设备所在环境下的污秽和潮湿特征来选择绝缘子的爬距,越是脏污和潮湿的地区,爬电比距就越大,原电力部颁布了外绝缘污秽等级的划分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不同污区对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比距的最低要求。

电瓷外绝缘爬电比距的配置,应符合《部标》电瓷外绝缘所处地区污秽等级的要求。

在未达到《部标》要求,需要调整时,应力求以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为基础,同时也需要考虑我国国情及现实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因此是否需调优先加强绝缘、是否取相应的污秽等级规定的爬电比距的上限,应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并分先后急缓,逐步调整到位。

(2)防污型绝缘子
(a)双伞形(一) (b)双伞形(二) (c)钟罩型
(d)流线型 (e)大爬距型
图5—4 防污型绝缘子
采用防污型绝缘子是解决污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各国多年来研制的防污型绝缘子品种甚多,世界上采用较多的几种防污型绝缘子我国都能制造,有以下一些型式如图5-4所示。

双伞型:如图(a)(b)
伞型绝缘子的外形大同小异,这种绝缘子的特点是伞型光滑积污量少,自清洗效果好,
同时又便于人工清扫,它不仅比普通型绝缘子的积污少,而且在同等积污条件下比普通型绝缘子的污闪电压要,因此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钟罩型:如图(c)
钟罩型绝缘子是伞棱深度比普通型大得多的耐污型绝缘子,采用深棱的目的一即可以增大爬距,也可以使绝缘子的下表面被海水喷溅、海雾等条件润湿,这种类型的绝缘子适合于沿海地区,在国外是占主导地位的耐污型绝缘子。

其特点是便于机械成型,生产效率比较高,但是伞槽间距比较小,易于积污,且不便于人工清扫,在我过内陆地区使用效果并不好。

流线型:如图(d)
流线型绝缘子表面比较光滑,不易积污,但爬距较小,且缺少能阻抑电弧发展延伸的伞棱结构。

该类绝缘子除自清洗效果好、不易积污外,也有便于人工清扫的优点。

大爬距或大盘径绝缘子:如图(e)
绝缘子的爬距增大可以提高其污闪性能,而增大爬距可以通过增大盘径或增大伞棱来实现。

增大盘径并适当布置伞棱尺寸的一些绝缘子通常称之为大爬距绝缘子,其伞棱大小和普通型接近。

但并不是任意设计的伞棱型式都具有优良的性能,实践证明,有些设计是成功的,有些设计则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3)采用增爬裙
适当的安装增爬裙也可以起到防污闪的作用。

防污闪增爬裙的绝缘子一般包括芯棒和伞裙,芯棒一端有固定安装件,关键是固定安装件侧表面设有一绝缘材料层,绝缘材料层与伞裙连接。

绝缘材料层可直接套在绝缘子上部固定安装件上或经过整体硫化使其与固定安装件形成具有一定粘接强度的绝缘层,上述的绝缘材料层(可称为防污闪增爬裙)必须与绝缘子的伞裙间相互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绝缘表层,则极大增加表面爬电隔离,减小泄漏电流,并使高压电荷集中的尖端被全部覆盖,因电荷聚集而产生的高压电不能击穿绝缘层,从而降低绝缘子闪络故障的发生概率,最终提高了绝缘子的电气安全性能。

4.2 清扫
我国现行的《部标》对电瓷外绝缘爬距的要求对大多数设备来说还达不到不需清扫即能防止发生污闪的目的,而是建立在一年一清扫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电力系统仍广泛采用清扫绝缘子的方法以防止污闪。

清扫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艰辛工作,同时又是对清扫效果要求很高的细致工作。

1.清扫原则
为了提高清扫的有效性,就要掌握本地区设备的绝缘配置状况、气候的特点、积污的情况,掌握污闪的规律,以便确定合理的清扫周期,选择适当的时间有目的的清扫。

如果遇到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没有雨水的自清洗作用,绝缘子的积污就会比较严重,这时如果突降大雾,很容易发生污闪。

因此需要在雨季或雾季来临之前,及时安排清扫。

2.清扫方法
清扫一般分为带电清扫和停电清扫两种:
人工停电清扫:
人工停电清扫是指用抹布或刷子等简易工具,在停电的条件下登高对绝缘子进行手工清扫,这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当污秽比较严重时,手工很难擦干净,对无法擦干净的绝缘子,可用瓷瓶专用的清洁剂浸泡,待污垢溶解后,再用清水漂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人工清扫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停电时间长,工作量大,质量难以保证。

在严重的污秽地区虽频繁清扫,污闪仍难免,国内曾出现刚清扫过十余天即发生污闪事故的实例。

机械带电清扫:
机械带电清扫是指利用专业工具设备,如利用电或压缩空气作动力,转动用尼龙或猪鬓制成的毛刷,通过绝缘杆将转动的毛刷伸到绝缘子表面上进行清扫。

最近几年来,过内外已经研制出各种各样的自动清扫工具,国外研制出一种爬行式自动清洗机,具有喷气、喷水、旋转毛刷等功能,用于清洗线路绝缘子,我国也已研出500KV电压等级的带电清扫车,用来清扫变电站内的电气设备。

3.水冲洗
带电水冲洗是指使用专门设备喷射一定压力的水柱,冲洗带电设备的电瓷绝缘子表面,以达到清除绝缘子表面污秽的一种作业。

带电水冲洗方法中,按装置结构的特点,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

国外广泛采用固定式水冲洗装置,该装置固定在被冲洗设备的旁边;我国多采用移动式水冲洗(又称手持喷嘴式水冲洗),一套工具可以到处冲洗。

4.3 憎水涂料
在采用增加爬距或采用加强清扫的方法后仍满足不了防污闪的要求时,对可能发生污闪的设备可采用涂敷防污闪憎水涂料方法。

20世纪60年代初,华东、山东和华北等电力试验研究所就采用了硅油、硅脂和地腊等有机材料做防污闪涂料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研制出RTV防污闪憎水长效涂料,并积极在电力部门推广应用。

(1)几种憎水涂料的特点:
硅油涂料的特点是有效稳定、安全可靠、无不良后果、涂敷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实施,缺点是有效期较短,不到一年。

硅脂的有效期比硅油长,缺点是清除困难,重新涂敷的工作量大。

地腊会产生裂纹,长期使用的效果不好,重新涂敷的工作量大。

RTV防污闪憎水涂料的耐污闪能力强、使用寿命长,有效期可达数年,它已经成为上述三种涂料的更新换代品。

(2)涂料的防污闪原理
涂料涂敷在绝缘子上,能使电瓷表面从亲水性变为憎水性。

电瓷的表面为高能面,具有亲水性。

在潮湿的天气下,附着在瓷裙表面的水分就会形成水膜而成为导电的通道。

在它的表面覆盖一层具有憎水性的涂料后,它的表面就变成憎水性,这样水分就被凝聚成粒粒水珠,而不致形成连续导电的水膜,使绝缘子表面保持着较高的绝缘电阻,限制泄漏电流的增长,从而防止污秽闪络。

水分在憎水性的表面和亲水性的瓷表面的表现如图5—5所示:
水滴
水滴
涂料表层绝缘子表面
表面水性的瓷表面水分在憎水性的涂料水分在亲
图5—5 水分在瓷表面
(3)选择防污闪涂料的基本原则
憎水性涂料有很多,比如绝缘油、凡士林、牛油、松香、清漆、地腊、硅油、硅脂、
硅树脂、硅橡胶等。

这些涂料刚涂在绝缘子表面的时候都具有憎水性,因此都有一定的防污闪特性。

但是在长期运行的考验中,这些涂料的性能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别,选择涂料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良好的绝缘性能:
不能因为涂层影响绝缘子的各项绝缘性能,即使涂层失效也不能对绝缘子的整体绝缘性能有不良影响。

耐环境老化能力:
涂料应能耐受环境温度的变化、风吹日晒、雨雪冰霜、日光照射等,在上述严酷的环境下涂料应不溶化、不硬化、不裂开、不脱落。

耐电晕及电弧的烧蚀能力:
因为绝缘子在一定气象条件下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电晕甚至电弧放电现象,要求涂料能对电晕及电弧放电有一定的抗烧蚀能力。

良好的工艺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涂敷工艺简单,容易现场操作,当涂层需要更新时,能较容易的祛除旧涂层,涂敷新涂层,更新的周期要长。

憎水迁移特性:
要求涂层不仅在表面洁净状态能有良好的憎水性能,而且希望当表面积灰后也表现出憎水性,即要求涂料能有憎水迁移特性。

4.4 采用复合绝缘子
为了提高绝缘子的机械强度、绝缘强度和耐污闪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克服电瓷和玻璃绝缘子固有的缺点,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世界各国均着手研制以高分子有机材料基材料的复合绝缘子,用来代替传统的电瓷和玻璃绝缘子。


19世纪末出现高压输电线路以来,瓷绝缘子用于高压外绝缘领域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绝缘子所受的机点负荷的加重,以及大气污染的加剧,瓷绝缘子在使用中暴露出性能上的缺陷。

复合绝缘子的使用弥补了瓷绝缘子的缺陷与弱点。

早期复合绝缘子,一般多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伞裙护套和以树脂增强的玻璃纤维为芯棒组成。

伞裙护套主要材料有硅橡胶、乙丙橡胶和聚四氟乙烯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运行经验中认识到早期乙丙橡胶容易老化龟裂,他的伞裙于芯棒界面的结合处易发生局部腐蚀;室温硫化硅橡胶伞裙容易产生伞裙变形、硬度下降;聚四氟乙烯伞裙表面容易积污,积污后憎水性小时等等缺点。

惟独高温硫化硅橡胶伞裙不容易老化,耐漏电痕迹及电蚀均相对比较好,在其表面积污后仍呈现两好的憎水性,即硅橡胶的憎水性会迁移到污层表面,所以它取代了其他复合绝缘子,以具有突出的防污闪作用而著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复合绝缘子不断获得改进和改善。

针对早期复合绝缘子在运行中所暴露的问题,除改善了伞裙的配方外,还增加了芯棒的机械强度和耐水解的性能,改进了粘接剂的材质和复合绝缘子两端的金具的密封结构和金具卡装结构,从而使复合绝缘子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改善。

我国电力部门及生产厂家在多年的悬挂式复合绝缘子应用与制造的经验中,也逐渐体会到复合绝缘子除耐污性能优异外的其他诸多优点,如重量轻、体积小、不易破碎、运输安装方便、生产工艺简单、废品率低、生产耗能低、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小等。

在野外施工及运行维护时,电力部门对复合绝缘子的优点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不断扩大了硅橡胶绝缘子的应用范围,在不少轻污秽区或清洁公司也开始推广使用复合绝缘子。

(英文版 )
Two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for implementation is in the party in power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rule of law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