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学讲义
身边的符号:
当我们谈到符号一词时,会有怎样的联想呢?
一般人都会想到诸如单行道和禁止入内的交通标志,表示负数的数字符号,表示学校,山脉位置的地图标志等等。
如果是考生,就可能想到考卷上有这样的话:“请把答案以符号形式填入规定的栏目内”。
这时,(a)、(b)等常常作为任意选择的答案符号而被使用。
以上例子代表的符号,并未使人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学问,因为人们的意识里总是认为,符号不过是某种事物的代号而已。
但实际上他的真正意义所在,是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符号学中谈到的符号实际上远远不止上述符号。
人们创造符号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传达人的思想和感情。
所以,符号就是人们为了表达、传达思想和感情,而创造的有意义的表现性物质实在。
定义:每一个物质对象,当他在交际过程中,“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及关于客观世界或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等内在体验这个目的”时,它就成为一个符号。
漫话符号的演进
人的意义活动,一方面是理解、把握认识对象,形成意义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赋予特定的物质客体一定意义的活动。
而后者就是意义的符号化过程。
人类意义的符号化进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化过程。
一般说来,意义的符号化大致经历了动作语言、话语、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拼音文字、电子媒体这样一个过程。
动作语言
动作语言是人的有意义的动作体系。
如伸出两个指头、耸耸肩、翘起大拇指,都有自己明确的涵义。
动作语言的特征:
第一,动作语言是一种瞬时传播的意义符号。
动作符号与它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动作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只能在面对面的交际活
动中存在。
由于动作符号不能相文字符号那样将所要传达的意义凝结在自身
中保存下来并使其传之久远,所以动作符号一般无法超越自身所在的时空界
限。
这便是动作语言的瞬时性特征。
第二,由于和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没有中介性的联系环节,所以动作符号又是一种表意性极强的符号。
如微笑总表示愉悦,而皱眉常常表示不快。
这种情况表明
动作语言实质上是下意识的流露,很少修饰和伪装,因而表意性极强。
第三,动作语言又是原初意义存在的表征。
在以往的符号理论研究中,人们关注的大多是文字符号的意义。
然而,文字符号的意义基本上是第二性的,它只是
对主体过去的反映情况的记录。
原初意义是主体在与外部环境直接作用过程
中形成的意义。
这种原初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它是文字符号意义的基质。
文字符号不过是原初意义的外化和符号化罢了。
话语
话语就是说话。
话语之所以能取代动作语言成为意义外化的主导形式,主要是由于话语自身的优势所决定的。
话语通过音素的操作和组合可以相对自由的描述和说明事物、而动作语言则离不开事物。
同时,话语表达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动作语言。
话语符号的出现,使意义外化摆脱了动作语言的滞累,显得稍随意了一些。
由于外化符号的改变,意义自身也相应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以话语为中介的意义表达过程不仅是使用“表现性语言”的过程,而且还是创造语言的过程。
语言和言语存在一种双向互
动的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话语的出现,给意义的衍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太初人类世界里的存在,是人类的符号化思维的产物,是伟大的工具语言的产物,同样也是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产物……”
图形与文字
文字的形成大致可归结为一个由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再到拼音文字的过程。
我们先看一下欧洲岩画演化的发展和演变。
根据艺术形象、刻绘技术、洞窟和环境,将欧洲岩画分成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分作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莫里特文化期,距今3、4万年,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一些神秘的线条,形象的完整性还没有出现。
第二个阶段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期,距今约3万年。
作品以象征性的形象,动物的外轮廓和男女人物略图为特点。
第三个时期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索鲁特文化期。
这一时期的岩画,大部分形象复杂、色彩绚丽。
欧洲新石器时代开始于新旧石器时代之交。
由于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处于渔猎生活向原始种植农业的转变之中,作品内容也就出现了由描绘野生动物为主到描绘农业发展期的人物形象为主的转变。
后来,随着技术及思维抽象能力的提高,诸如同心圆、小圆穴、通心粉式线条等大量象征性符号开始出现。
中国岩画的起源差不多可追溯到2万多年前的北方。
阴山岩画即为典型代表。
从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内容看,其反映对象大都是与狩猎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象、大角鹿、驼鸟等等。
其反映形式则以写实和摹仿为主。
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古代岩画在构图上都经历了一个由摹仿原型到相对自由创造图画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过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进步以及运用符号表达内心世界能力的增强。
文字的形成是由具体逐渐走向抽象的过程。
在高度发达和高度成熟的图画文字中,外物的影响和人的“内心视像”的影响虽然仍交织在一起,但“内心视像”作为图画文字的心理根源,其作用已非常明显。
但是,由于图画文字主要仍用来表形,还没有读音,所以还未完全具备语言的特征。
图画文字由于无法把握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无法表达抽象的概念等初创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就必然要为象形文字这一更加完善的表意符号所代替。
象形文字的出现,使意义的外化和表达更加自由和方便。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创造过一系列象形符号,用来固定和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如他们用“О”表示太阳,画根驼鸟毛表示正义。
而我国早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就出现了许多刻画符号;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灰陶尊及其他陶器上的“陶尊文字”,是具有典型特征的象形文字;到了公元前16世纪,我国已经有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位一体的方块汉字——甲骨文了。
象形文字虽然仍带有模拟和逼真的性质,但它们已不是实物的图画,而是事物的象征和代码。
这表明人类已能够抽象的把握事物的特征,并能用符号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被抽象的程度更高、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拼音文字所代替。
这表明,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已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确意义符号随心所欲地制造各种意义模型了。
人类认识的发展,便差不多成了符号连续产生与广泛发展使用的历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字符号的传讯功能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神奇的电子媒体成为人类意义世界的又一种符号形式。
和传统的传讯媒体相比较,电子出版物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图文并茂、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的信息交流。
1 符号论的历史回顾:
在西方,有关符号的思想早在希腊时期就出现了。
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符号学论的著作,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写的《论预后诊断》,它说的是如何从病人的症候来判断病情。
之后,古罗马哲学家盖伦沿着这一思路写了《症状学》一书,其书名为“Semiotics”,既我们现在所说的“符号学”。
希波克拉底死后,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把符号的概念应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论述过符号学的问题。
需要指出,在中国古代,虽然并不直接的谈论符号,但有关符号的思想却十分丰富。
老子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顾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微徽。
”指出万物有了指示它们的名称(符号)之后才能将他们区别开来。
后来,庄子的“象罔”说、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说、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说,等等,实际上都阐述了一种符号论思想。
2 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发展:
以现在普遍接受的看法,符号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2.2.1
一: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
瑞士语言学家费·得·索绪尔于1894年提出的符号学(Semiology)概念,期望建立一种学科,使语言在其中能得到科学的阐释。
他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么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因为这么科学还不存在,我们说不出它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它有存在的权利,……语言学不过是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
”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的界定,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符号学家。
因而索绪尔被认为是符号学之父。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问题。
他认为每种符号可分为符征或曰意符(符号形式)与符指或曰意涵(符号内容)两种层面。
前者成“能指”,指物体呈现出来的符号形式;后者称“所指”,指物体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亦即思想观念。
他认为符号代表的意义是根据整体社会文化系统而定。
符号本身没有内含意义,而是来自约定俗成的社会系统。
罗兰·巴特系统整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提出了二级表意法,除了结合索绪尔能指、所指的概念外,更将分析的文本从语言扩展至现实事物。
他将现实事物的外延意指,透过符号分析,演绎出事物深层的文化意义:内涵意指与迷思。
第一级表义法则,描述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以及符号和外在现实的关系,称为外延意指,是符号的明示意义。
第二级表意法则,运作的是内涵意指,他描述了符号与使用者的感觉、情绪或文化价值交会时的互动关系。
内涵意指由第一级表义法则中的形式,即所指决定。
外延意指产生与符号机械性的复制过程,而内涵意指则产生于过程中人性因素的介入。
外延意指表达的是符号复制的是什么,内涵意指则是指符号如何被复制;而选择复制符号的形式时,也同时决定了内涵意指的内容。
内涵意指是主观的,但透过诠释后就成为多数人可以了解的,这时内涵意指较为社会化,而非个性化,足以作为阶层差异化的表征。
迷思是某种文化用以解释或了解真实与自然的故事,是一种文化对事物的思考方式,用来理解他或予以概念化的方式,它是符号在第二级表意法则的意义。
英国学者Ogden与Richad在所著《意义的意义》一书中对索绪尔只以符号形式和符号内容二分法去界定符号是不够的。
索绪尔的说法无法区分抽象层面和实质层面,故他们增加了另一要素——指涉物(指示物)来说明符号指示的实际物体。
而因此组成了一个“语意三角”
2.2.2
二是皮尔士的符号论思想。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从1867年起着手于符号学的研究,对于理论符号学的建立起了墓基的作用。
如果说索绪尔侧重于符号社会功能的探索,那么皮尔士则是着重于符号自身的逻辑结构的研究。
他把符号学范畴建立在思维和判断的关系逻辑上。
任何一个判断都涉及到对象,关系和性质这三者之间的结合。
从符号与它指涉的对象的关联上,可以区分出如下3中不同的类型,即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形象的相似而构成的。
下面对符号的分类就是基于次种观点。
皮尔士着重于符号自身逻辑结构的研究,着重分析人们认识事物意义的逻辑结构,把符号学范畴建立在思维和判断的逻辑关系上。
认为任一符号都由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三种要素构成。
2.2.3
三是现代逻辑学。
数理逻辑之所以也称为符号逻辑,主要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庞大的符号公式体系,这些符号使人们的抽象思维和计算更为精确,而符号逻辑也研究推理过程和计算过程中的逻辑问题。
在符号逻辑学中,弗雷格对意义和指称的区分对符号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卡尔纳普拟构了一种元语言学的理想,这种元语言学很快成了符号学的模式。
在皮尔士和杜威的理论基础上,皮尔士的门徒C·莫里斯进一步提出了行为符号学,他从三种功能意义上对符号行为作了规定,即标识、评价和指令作用。
他在1938年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中把符号学分为语构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语构学研究符号在整个符号系统中的相互关系;语意学研究符号和实物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使用者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
莫里斯的理论既是皮尔士理论的延伸,更加深了符号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味和意义》一书中,他认为符号学可以为一切科学提供一种工具,因为每一门科学都要应用符号并通过符号来表述他的研究成果,所以符号学是一种元科学,由此逐渐促成符号学向独立学科的发展。
理想的通讯:
代码:包括传达时所用的符号和意义,以及有关符号的结合方式的规定。
由于人的主动性的加入,将带给“理想的”通讯图式以休整,因为人不只是“受法则的支配”,人还要“变更法则”或“创造新法则”。
而且,法则向什么方向变更,或创造出什么新的法则,是不可能事先完全按照法则决定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语构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2.4
四是恩斯特·卡西尔、苏珊·朗格的符号形式哲学。
在卡西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类所有的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
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
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人在艺术中同在其他
活动中一样,不过是建造“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
卡西尔的符号论思想给符号学的启发主要在于: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使现实对象概念化,语言只是整个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从大的符号系统出发,才能真正洞察其内在的奥秘。
后由苏珊·朗格等完善的文艺符号学把文艺看作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朗格把艺术作品看作是一个符号整体来分析和理解,文艺作品就是艺术符号,就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个,表现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它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即艺术家思想状态的征候(即符号)。
如果它们代表人的话,很可能就表达某种面部表情,以显示人所具有的情感。
”她不仅认为符号是真相的一个方面,而且认为符号就是真相,在符号中,主体和客体达到了完满的统一。
因此,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意义。
文艺符号学注意了从审美经验来分析艺术的特性,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带有审美因素和艺术特制的文艺符号特征作了深入的研究。
无论是卡西尔还是朗格都力求从审美经验的分析中寻找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卡西尔强调审美是对形式的直观、动态方面的关注。
苏珊·朗格进一步论证形式与情感的关系,认为在审美和艺术中,形式本身具有代表性,艺术的特征正在于它是一种“表现性形式”,也就是英国批评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甚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乃“是每种艺术的精髓本质”,是我们称之为艺术的事物的真谛。
可见,符号学与美学,艺术心理学的关系多么密切。
符号分类:
当符号的符号形式和该符号选用的指示物之间存在某种特别的关联性时,该符号称为“规约性”符号。
当符号的符号形式和该符号所选用的指示物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关联时,该符号称为“非规约性”符号。
规约性符号根据规约性的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类似性”为基础的规约性符号,这种符号叫做“类象”符号。
另一种规约性符号是以“接近性”为基础的。
这种“接近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接近,还包括时间性的接近,以及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全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种种情况。
具备这种性质的符号称为“标志”符号。
非规约性符号称为“象征”。
“类象”、“标志”、“象征”的符号分类方法虽然是以“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区别为前提的,但它们只是程度不同,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因此,与其说“类象”、“标志”、“象征”作为互相排斥的符号分类接受,不如把他们当作特定符号中可能共存的特征……即“类象性”、“标志性”、“象征性”来理解。
符号学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符号的研究,把生活中的现象符号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对现象的解释,总结出成功或失败的教训,指导我们的实践。
在广告中,常常选用适当的符号以暗示比现实的“指示物”更美好的东西。
张国老倒骑毛驴,往后看,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