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针感与得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的针感与得气
针刺人体所产生的反应称之为针感,其中舒适部分为得气,但得气要区分是谷气还是邪气。

由于病情差异,患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进针的深度有别,时空变更,针时所产生的感觉也千差万别。

而出现感传现象时,并非仅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经,也可出现多经多部位不同的反应。

良好的针刺手法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患者舒适度高、痛苦少。

而要掌握好的针刺手法,需要医者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古人云“言病不治者,未得其术也”,此言不缪。

然而当今之世,针灸之效微,非针灸之过也,实乃针灸之师施术之差,未能领会针灸之妙使然。

当今针灸教科书讲得气,动辄言酸、麻、胀、重,云传导,言扩散,如此而已,没有说明这种感觉的优劣,于是乎针灸之人多以追求此感觉为要,于是乎针灸文章均以行针得气为止,便不再述及所要达到何等感觉。

大家知道针灸疗效有优劣,而疗效的优劣完全取决于针刺手法的好坏。

针刺时感觉强烈,但疗效未必令人满意;而有时针感虽不明显,但疗效未必会差。

这种差异正是针刺手法优劣的具体体现。

因此高明的医师针刺时,不仅痛苦少,而且疗效佳。

那么什么样的针下感觉才称得上是好的针感或者是真正的得气,使疾病快速消除于无形之中?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针感和得气并不是一回事,一般针感为局部的酸、麻、胀、重或有扩散、放射感等,即使是初学者都可以做到。

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掌握这些针感的治疗,其效果往往不太显著。

而更高一级的针感,则使人感觉针下舒适,或者温热感,并期望这种感觉持续的越久越好。

由于患者的感觉不同,对针感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曾有人形容就像充电一样的感觉。

若患者有这种舒适的感觉,则意味着疗效显著。

而这种舒适的感觉,笔者认为才是得气。

所谓针感是指针刺时所产生的所有感觉,这是人体对于针灸刺激的正常反应,这种感觉范围广泛,其中既有舒适的感觉,也有不舒适的感觉,都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但有的反应可能是负面的,如使患者疼痛加重的反应。

而得气仅是针感中的一部分,是针感中比较舒适,最能激发人体正气,鼓舞人体正气的那部分,患者希望这种感觉持久存在。

由于个体差异和部位差异,针感和得气存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由普通的针感上升到高级的针感或者得气,则需要医师不断地练习、摸索和思考,有时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的积累。

1
针感的多样性
1.1 皮肤保护着身体免受外来伤害
当身体受到外来刺激时,皮肤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针灸治疗时也是如此。

尽管针灸刺激是一种良性的刺激,是以祛病为目的,但针刺皮肤时容易产生疼痛。

要做到无痛针刺,医者要具有良好的指力,操作时要保持体位舒适,心平气和,进针角度一致,要轻柔要快。

当刺穿皮肤无痛时,也不能保证整个过程无痛,继续进针到某一深度时,可突然出现疼痛,可能是局部的疼痛,也可能是远离针刺部位的疼痛,这时需要在疼痛部位轻轻按揉,或者轻轻退针,可很快消除疼痛。

1.2 针刺产生疼痛的原因与气血运行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气血周流全身,因为没有瘀阻,故无疼痛,亦无不适。

当邪气入侵人体,影响气血的运行时,则产生疼痛,即“不通则痛”。

而针刺迫使运行不畅的气血运行,初显效时亦可出现疼痛。

1.3 针刺时疼痛并非单独出现
在针刺时疼痛往往兼有其他感觉,如麻木感、电流感或闪电感,有时也会出现不适感或其他奇怪的感觉。

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文化水平差异,对针感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也有人用充气感或充电感来形容。

1.4 受感邪不同的影响
体温低,四肢发凉,甚至全身发凉的患者,属于寒湿内盛,在治疗时有凉气外出的感觉,患处甚至全身可触及潮湿感,这是寒湿之邪外出的表现,也预示着治疗效果出现。

这类患者有可能第一次治疗时即出现温热感,也有的患者治疗几次后才出现温热感。

此类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如汗出未完全消失,需在室内待汗出消失再离去,以免重感外邪。

1.5 会出现经络传导现象
如针刺环跳时很容易出现电流感向下传导至足,这是最常出现的针感。

但笔者在临床中并不追求这种感觉,因为这不是最佳的针感。

针刺某些穴位时产生的感传,并不是仅限于某一经分布,而是多个部位、多条经先后出现。

这并不难解释,因为人体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不同深度和不同刺激量,可引起不同的反应,可以出现多条经同时有感觉的现象。

在后面所列举的病例中会提及这种表现。

1.6 出现肠鸣音是一种好的得气表现
这是因为通过针刺,胃肠蠕动得以增强。

并非每个患者或每次针刺时均可出现,若病情较轻,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当病情较重时需要一定量的刺激,方可产生。

1.7 患者感觉放松甚至疲乏,是一种好的现象
在针刺时或者针刺后,患者感觉放松甚至疲乏,是一种好的现象。

若疲乏继续加重,可使患者全身放松,患者如能入睡,则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对于疼痛明显、全身紧张以及失眠的患者,在治疗时出现放松、疲乏,甚至入睡,都是机体不断调整的结果。

1.8 进针的深度不同,所产生的感觉也不相同
这是因为针刺所触及的组织不同所致。

即使所选穴位相同,在不同时间针刺时所产生的感觉亦不相同,这是因为气血的强弱时时在变化,故针刺时机体所产生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即使保持针刺深度不变,不同的操作者也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是因为不同的医师在行针时所产生的气场不同,所激发经气的程度不同,进而针下的反应出现差异。

1.9 病情不同,针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最初邪气盛时如腹部胀满,触之坚硬,进针最易出现疼痛。

此时
最好用短针、细针。

这是因为邪气与针刺产生的作用抗争,故患者可以感觉强烈的针刺反应。

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病情好转,如坚硬的腹部逐渐变软,针刺时的反应也会减弱。

2
针感与得气的区别
舒适的得气,可使病痛快速消除;而不当的针感,可引起病情加重。

因此临床要避免过于强烈的刺激,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

从王居易教授在《毫针手法医话》中所描述的情形可以看出,针感不同,其疗效则有天壤之别。

杨某,余老友也,一日来诊,谓左下肢麻木、沉重旬日,深畏中风先兆。

杨君体素平平,近耳顺之年而雄心不减,饮食不节,且有烟酒之癖。

是秋冬令早至,遂生斯症。

诊毕余允无虑,选取环跳一穴,令李医操针,余旁观之。

李君随余有年,操作、手法与余相仿,下针后,杨君若无事状,慰曰:“下针毫无痛感,颇佳!”须臾,经气骤通,左下肢如触电状、如痉挛状,杨君大呼:“至矣!至矣!电触足趾!”留针期间,缩卧床上,不敢稍有小动。

起针后,杨君跛行至诊桌,怨余曰:“过矣!我来访老友求治,汝竟忍心旁观?今不但麻木、沉重,反增疼痛,腨已如撕如裂!明晚当去汝家就诊,请备酒饭。

”余无奈,令重新侧卧,再为针之。

仍取环跳,余凝气敛神,细施温补之手法,即缓缓寻之,细腻求之,轻轻抚之,温温恋之(简称:寻、求、抚、恋之法),使针感沿足少阳胆经缓缓达于足趾,再留针20分钟,杨君异之曰:“汝针之来似热水徐徐灌至全足,虽似触电,然电压极低,虽似注水,然水过而不留迹,仅冲刷、温熨而已!怪哉怪哉!”起针后病若失。

所以,良好的得气是患者快速消除疾病的标志;而得气则是最佳的针感,高级针感则应属于得气的范畴。

3
谷气与邪气的区别
3.1 所谓祛邪,实为将失常的功能恢复过来
《针灸大成》中有问“针形至微何能补泻”?答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充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义也。

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恹塌矣,此实则泻之义也。

”这很形象地描述了针刺补法和泻法的不同作用。

那么,临床施治如何补泻?《黄帝内经》有云:“刺虚者须用实,刺实者须用虚”。

因此,针灸治病首当确定患者的强弱,即虚实,再定手法的大小,再辨别针下之气,是邪气还是谷气。

虽邪气盛当泻,然而泻之太过,必伤正气。

正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谁又看见瘀血真的从人体排出?只不过是通过恰当的治疗手段,把不正常的成分转化成正常的成分罢了。

故所谓祛邪,实为将失常的功能恢复过来,因为针灸不同于中药之处在于,针灸刺激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当机能太过时,针刺可对亢进的功能进行抑制;当机能低下时,针刺又可以激发人体机能,使其功能加强。

由于人体正气和邪气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单纯的补法或者单纯的泻法,而是补中兼泻,泻中兼补。

针家不可不明此奥妙。

3.2 邪气来也紧而疾
古人形象地描述针下得气为如鱼吞钩,更确切地说,这里的得气
指的是邪气盛。

笔者有过钓鱼的体验:鱼没吃诱饵时,浮子不动;一旦浮子下沉,则意味着鱼已吞食诱饵。

如鱼比较小时,下沉的作用也比较小;当鱼较大时向下拉力也大。

针下沉紧的感觉有些像鱼吞钩,当针下沉紧、紧涩轻微时,意味着针下的反应较轻;针下有明显的沉紧时,说明邪正相争明显,滞针也说明邪气较甚。

当邪气盛时,该怎么处理?就像钓到大鱼,不要急于把鱼拉出水面一样,要让鱼在水中继续活动,逐渐消耗鱼的体力,直至鱼的体力消耗殆尽,再把鱼拖出水面。

如鱼刚一吞钩就想把鱼拖出,当鱼大时往往会挣脱。

故遇到针下沉紧,甚至滞针时,要沉住气,不要急于出针,右手持住针身轻轻摇动,或者用另一只手轻轻扣击针刺部位,使针下邪气慢慢消散,再出针。

整个过程一定要均匀、缓慢、柔和,切忌用力不均,快慢不一。

此谓化邪气为正气,尽管称之为邪气,实为正气失去其正常的功能罢了。

3.3 谷气来也徐而和
谷气者,正气也,气来如动脉之状,指的是正气,或曰谷气。

怎样才能体会到谷气来临?守神,针灸时首先要强调守神。

关于这一点古人已有很多论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如心无内慕,如待贵宾”,或者“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等等。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针灸之时,要气定神闲,不为外界所扰,把心思意念集中到治疗上来,仔细体察患者的变化,体会针下的感觉。

此时针下稍有阻力,不要太强,太强则为邪气盛;不可提插或捻转,仅用手轻轻持针,保证最大限度地激活患者自身的功能。

对患者而言,也需要内心平静,全身放松,有利于机体内部气血的调整,消除病理状态。

3.4 天人合一是得气的最高境界
在治疗时若施针者和被针刺之人抛开一切杂念,达到物我两忘,完全融于周围,这就是天人合一,这时患者全身气血周流,不凝亦不滞,无痛亦无忧,使人通透,这是得气的最高境界,然而能达到此境界者甚少。

高明的针刺手法,不但可以引起局部的气血变化,也可以引起全身的气血变化,这种变化如天空之云,变幻莫测,或上或下,不可胜数,亦未可言尽。

4
病例举隅
4.1 病例1
男,58岁,因脑中风导致偏盲求治于针灸。

除偏盲外,患者无明显不适,触诊发现患者四肢不温。

以往针灸时因时间短暂,未能详细了解患者的感觉。

患者平卧,身体处于舒适的体位,取中脘穴,进针,达到某一深度时患者感觉局部疼痛明显,停止进针,并叩击所针局部,疼痛消失,继续进针,患者忽感左胸部有寒热交替出现的感觉,持续数分钟之久,又突感左手发热汗出,又过数分钟,双足发热,后膝部以下有麻木感,最后麻木感向上达于针刺之处,并且患者头部有气流动感,非痛非晕,甚为舒适。

同时左腋下有汗出发热感,右侧亦有轻微感觉。

停顿半小时再行针,患者右胁部出现一痛点,按揉数分钟疼痛消失。

再行针,患者感如约2 cm的带状环绕腹部,并向双下肢传导至足部。

出针时患者双手潮湿,嘱患者平躺数分钟,然后离去。

再一次针刺时仍取中脘,患者先有腹部热感,不久后腹部热感消失,后出现右腹部约20 cm宽的疼痛区,后又出现双下肢发热,并持续存在。

4.2 病例2
瑞士人,女,60岁,有外伤骨折病史,因乏力感求助于针灸,先针中脘,后针左三阴交。

三阴交穴行针时,患者突觉左下肢前缘有沉重感,而后沉重感向上传至左侧腹股沟,两耳前有电流感。

继续行针,患者感到双踝部发胀,又行针左下肢后缘有感觉并向上至腰部左侧,过后右胁下缘疼痛,要求患者自行局部按揉,几次后疼痛消失。

继续行针,双下肢均有电流感,左侧强于右侧,此时胃部出现痉挛,因中脘针刺无法呼吸,于是向外提针,则呼吸正常。

因处理另一个患者,中间停顿约有20 min,左足部仍有麻木感,胀感较前减轻,左侧强于右侧。

行针数分钟后左下肢发胀,向上传至两臀,随后如闪电一般冲至中脘处引起胃痛,停止行针,左下肢沉重感,发胀感存在,但胃部疼痛消失。

4.3 病例3
瑞士人,女,38岁,因左侧偏头痛,腰背痛求助针灸。

平躺,取
气海、中脘、左太阳。

针刺时无感觉,后于中脘穴行针,患者突感胃部发热,热感像水波一样向双下肢传导至髌骨上缘,停止;再行针热感仍在,但无传导扩大。

继续行针患者感左跟部发热,同时左下肢从腘窝部向下传导,小腿后缘及内缘感觉发热,外缘及前缘感觉较轻微,但右下肢无此感觉,只有右足足趾发热,此后右足背部也有感觉,左足无此反应。

5
总结
以上仅是笔者在临床工作时众多患者中的几例,只要时间充足,并且静下心来,总会了解到患者在治疗时的各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全身所产生的反应,并非仅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经。

或有人问针刺手法可复制吗?就像做菜,可以说很多人都会做,问题是每个人做出的味道各不相同,有好亦有差。

现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菜谱,有图有方法,未必所有的人都能做出美味佳肴。

即使是相同的炉灶,相同的佐料,为什么做出的味道会不同呢?这是因为火候的掌握存在微妙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味道的千差万别。

若能明了做菜的火候,就能知道为什么针刺手法难以复制的道理。

由于针灸师的气场不同,针刺时用力不同,关键是手下的体会不同,所以激发患者的程度也就不同。

但只要有恒心,勤于练习,掌握其操作要领,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摸索,就能逐渐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

“言病不治者,未得其术也”,所以我们针灸师的目标要远大,立足点要高,传统针灸才能在现代科技时代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