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护膜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芍护膜汤
组成:柴胡5克,黄芩10克,法半夏6克,太子参15克,生甘草5克,白芍15克,炒枳壳10克,煅乌贼骨15克,白及10克,木蝴蝶2克。
功能:疏肝和胃,制酸护膜。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之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证,胃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损害(炎症、糜烂、溃疡)之象。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轻清升散,黄芩清热,苦寒清降,二者一升一降,共同调畅气机;法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太子参益气生津,可防半夏之温燥伤津;生甘草益气清热,祛痰利咽,调和诸药;白芍养肝柔肝;枳壳理气除痞,化痰散结;木蝴蝶、煅乌贼骨制酸护膜,其中木蝴蝶还可疏肝利咽,煅乌贼骨还可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白及止血生肌,合煅乌贼骨共同促使食管黏膜修复;诸药配伍,升降有序,燥润相济,寒热平调,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护膜之功。
柴芍护膜汤是由经方小柴胡汤、四逆散加减而成,但在临床应用时并未囿于上两首经方方后加减法的运用范畴,而将方中太子参、甘草、炒枳壳等药也进行了临证变化。
太子参亦可用党参、生晒参、红参、西洋参等药替换,甘草可根据病情需要而选用生甘草和炙甘草,腹胀甚者炒枳壳亦可改为炒枳实,半夏可根据炮制作用不同而选用法半夏或姜半夏。
加减:反酸有痰热者,加浙贝母、煅瓦楞子、海蛤壳,三者既可制酸护膜又可化痰;肝火旺者加左金丸泄肝和胃;脾胃虚寒之嗳气胀满较甚者,改太子参为党参,加用青陈皮以消胀,甚则加附子以温中散寒除满;湿热中阻者,加黄连、泽泻、茯苓、青陈皮上下分消,取东垣中满分消丸之意;属食积者,加用炒谷麦芽、炒莱菔子、炙鸡内金、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胸痛、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等;大便干结难解,加莱菔子、决明子;便溏腹泻者,加炒山药、葛根、神曲、荷叶升清止泻;咽部异物感者,加藏青果、桔梗利咽化痰;吞咽不利者,加急性子、鹅管石、威灵仙、王不留行等宣通食管之品;内镜下见黏膜糜烂出血,或黑便者,加三七粉、白及研粉,以藕粉调服。
小建中汤化裁治疗妇科病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白芍加饴糖而成,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通阳气和营血的作用。
适用于虚劳里急,腹中挛痛,按之则痛减,心悸虚烦,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象弦涩等病证。
笔者运用此方化裁治疗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为主证的妇科疾患,疗效显著。
湿毒浸渍建中化湿
张某,女,35岁,2008年初诊。
患者口腔黏膜糜烂,有黄豆大溃疡6块,边缘清楚,伴有红晕;两侧大阴唇黏膜分别有1厘米×0.5厘米和1厘米×2厘米溃疡各1块;血清康华氏反应(-)。
经某医院妇、外、内科会诊,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治疗未效,遂请中医会诊。
刻诊:面色萎黄,唇淡,腹痛绵绵而喜按,心悸,汗出,气短乏力,经期如常,但量少色淡,白带甚多色白,大便溏,小便清,脉沉弦带滑,舌质淡,舌苔白滑而润。
辨证:劳倦伤脾,脾虚伤湿,湿毒不化,招致虫毒侵蚀,治宜温建中气,袪除湿毒,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之。
配方:黄芪20克,桂枝6克,白芍15克,红枣7枚,生姜5片,土茯苓30克,薏仁10克,炙甘草10克,饴糖60克(分两次兑服)。
日1剂,分两服。
外洗配方:土茯苓、苦参、忍冬藤各30克。
水煎2次,漱口并坐浴,1天3次;锡类散2支,外搽患部,1天3次。
服上药3剂后腹痛减;服7剂腹痛止。
调治两月,口腔、阴部溃疡愈合。
该病与中医妇科“阴疮”等病相类,现代医学对此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但本案温建中气,袪除湿毒而取效,可见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气虚发热甘温除热
王某,女,25岁,2008年9月初诊。
患者产后发热2个月不退,体温39℃~40℃之间。
诊见身热,汗多,面色萎黄,口唇、指甲不华,骨瘦如柴,皮肤干皱,精神萎靡。
右臀褥疮如掌大,凹陷色淡,脓稀。
证属病后体虚,脾胃气弱,阳陷入阴,气虚发热。
治宜补中益气,托里排脓,以归芪建中汤主之。
组方:黄芪60克,桂枝6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红枣7枚,饴糖60克(分二次兑服),忍冬藤12克。
日1剂,水煎服。
14剂热退后,以蚤休30克易忍冬藤,调治两月,热退汗止,谈吐流利,右臀褥疮愈合,吿愈。
本例患者产后脾胃气虚,气虚发热,效甘温除热之法,用归芪建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之义,以求阳气来复,俾阳生阴长,气充血濡,则浮阳自敛。
温补脾肾中土得运
王某,女,47岁,2008年11月初诊。
月经无定期2年,患者月经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伴有形寒怕冷,颜面浮肿,面色萎黄,心悸多汗,失眠头晕,大便溏,唇淡。
血压波动于170~140/100~90mmHg,尿常规检查(-),脉虚弦,舌淡有齿痕。
证属脾肾两虚,宜温补脾肾,予小建中汤合傅氏安老汤出入。
配方:桂枝6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红枣7枚,生姜3片。
日1剂,水煎服。
患者药后肿消寐安,精神好转,照上法在经期前后各服3~5剂,连服3个月,遂愈。
本例为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脾肾气虚,建其中,温其肾,使肾气旺盛,中土得运,故而获效。
气虛血滞温养气血
赵某,女,25岁,未婚,2001年12月初诊。
月经愆期伴腰腹痛半年。
患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每次经水未行即觉小腹痛如绞扎,腰痛如折,喜温喜按,甚或因而昏厥。
伴食少便溏,汗多气短,手足厥冷,白带甚多色淡,脉沉迟,舌苔薄白。
证属脾胃阳虚,气血不足,经行不畅。
治宜暖中补虚,温养气血,方用归芪建中汤加味。
配方:当归10克,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炒艾叶10克,吴茱萸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
日1剂,水煎分两服。
在经前用药1周,连续调治2月遂愈。
本例为体虚阳气不振,营血不足的痛经;所谓“痛无补法”之说,也该具体分析。
正如程钟龄说:“若属虚痛,必须补之,虚且寒则温补并行。
”本案痛经,拟用温中补虚,通阳散滞,调和气血,法中病机,药达病所,故能获效。
(贾佩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