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几种书体起源与演变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几种书体起源与演变的见解
在我国的书法界,至今对章草、真草及楷书的起源,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而且诸说不同各执一端各有差异。
同时也一直沿袭着一个错误的论点一一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往往记录
在一个人的头上。
根据历史经验证明,文字的产生与变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进化或动荡中,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而产生的。
因此任何人都难以准确的说出
它的确切年代和具体的创造者。
历史上对文字发明创造有贡献的人物如:仓颉、李斯、程邈、张芝等人。
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他们决不是唯一的创造者,他们只不过是总结、整理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民间对记事传递信息的各种符号而已,使之得到了统一和合理,使文
字更加规范化条理化了。
无疑,这在文字发展史上都是一个新的飞跃时期。
当然也渗透了他
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作为时代的代表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但对于种种文字和书体的发
明创造硬加到他们的头上却也不大合适。
因为它埋没了在他之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发
明创造。
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不相信有哪一个绝顶聪
明的人物,能够在一夜之间便会创出一整套文字和书体,并被社会所公认。
因为文字是传递
信息交流感情表达语言的工具,任何一种改变,至少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否则便不会为人
们所接受。
一、关于隶书同章草的起源与演变
秦统一六国之后,首先由李斯在各国文字的基础上创出了小篆,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又把小
篆改为隶书。
在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战争割据的局而得到了暂时的缓和,人们便产生了发展
生产和生身养息的要求。
文字是生产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
复杂的圆圆曲曲的篆书已不
适应当时人们的要求,因此一种横平竖直快速简便的字体便自发的在民间产生。
这便是隶书
产生的基础。
当时有个叫程邈的狱吏是个文字家善大篆,因罪于六阳狱中,在此期间,他汇
集了民间自发性的成果,加以总结规范并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长为短,改圆为方的新
书体。
这种书体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由于当时管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故取其名日隶书。
至于程邈所规范的三千隶书,至今尚无下落,但其面貌于秦二世诏版中尚可见一斑。
人们把
这一段的隶书称之为古隶。
秦统一中国,包括秦二世在内共统治了十五年(公元前221年——206年),但对文字改革白秦始皇即位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当时的秦隶便是一种不篆不隶,同
小篆有明显差别的文字。
东汉许慎说:“诸后异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文字异形。
秦始
皇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奏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令赵高作《爰励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趍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以上文字足以说明秦时对文字改革的由来及其历史背景,隶书的起源已无异议。
问题是由秦隶向汉隶转化的阶段和草书(隶草)出现的时间(即章草的前身),隶书的草书起源的
说法最多,(一)史游说,(二)奏章说,(三)章帝说。
以下先说汉隶是什么时间转化的。
东汉赵
壹说:“秦之末,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文驰,羽檄纷飞,故隶书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恉”而且还产生了草书。
汉隶是是由秦隶演变的,其演变的基础就是战争。
由于西汉二百年无碑,因此历史上的记载实在太少了,只靠几件出土的简书和帛书,只能说明部分问题。
就出土的帛书和简书来说早期的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三号《老子甲本帛书已接近于隶书,但
又不完全是隶书,它与秦二世诏版却有了很大的差别。
到了武帝时期《居延简》便是相当成
熟的汉隶了。
西汉宣帝时期的《五凤元年简》已具备了蚕头雁尾的写法,其笔划的横平竖直
和蚕头雁尾一波一磔地变化结构,其艺术水平并不逊色于东汉时期的石刻。
此简是在公元前57年,但较此简更晚些时候的官方文献却使用篆隶结合的书体。
可见汉隶在当时只在民间成
熟的流行广为使用了。
高祖至宣帝是公元前206一前57年相差149年,距武帝太始三年的《闰月简》时间只有五代皇帝相传只有66年,距文帝是四代只有27年,无论是出土的帛书
还是简书都已与古隶书有了差别。
应当推断由于战争和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汉隶的萌芽时期
应当是在西汉与秦末之交。
这种“趋急应用”示简易之恉的办法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汉初,同样由于战争的原因在简化了秦隶的同时,也产生了隶的草书。
因此许慎说:“汉兴有草书。
”比五凤元年简稍后十年的《汉神爵四年简》,虽没有史游急就章的艺术水平,但这绝对是章草的前身。
东汉的大书法家蔡邕说:“昔秦末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也。
”今之草就是当时的章草。
蔡邕是东汉末年(公元133—192)的书法家,相距高祖(即汉初)有339年,当然要比今人靠推断写出的东西更真实。
由此可以肯定我国的八分隶和章草的起源,应当是在秦末汉初之交。
二、关于楷书与今草的起源和演变
什么叫楷书,楷即规范端正楷模的意思,又名真书、正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
有着方正的形体平直的笔划,严谨的法度,正个字形有规有矩,横平竖直没有蚕头雁尾。
楷
书的流行是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但它的起源创始也决非是一夜之间,至今的传说仍然是
三国时期的钟太傅繇,搜集了民间流行的楷字加以规范、整理而成的。
这就不能说楷字是钟
繇发明创造的,因此说楷书的起源决不是三国,钟繇的楷书在历史上也是数得着的大家,当
时的钟繇在艺术上的造诣已经是了不起的人物了,试问有哪一位文字家一开始便能产生这样
高的艺术品位。
我国最早的记载莫过于西汉时期的麋孝禹刻石的了,它是一种不隶不楷的书体,从总体土讲
还是楷的成分多一些,多数字一无蚕头雁尾,二已横平竖直。
大约在七十年代,我发现新莽
时期的文字(篇名已忘却)。
全篇大约有四十余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字是楷书,其余的字间架
结构亦有不少的楷意,因为它直接去掉了蚕头雁尾。
再是新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就是介
乎于隶楷之间的石刻。
比《莱子侯》稍晚些的《西北汉简》,其绝大部分字都具备了楷书的
型体,己基本上脱离了隶书味道。
《武威篇》的出土,就更令人相信在东汉的民间已逐步走
向楷书化了。
再是凌子超先生著《中国书法三千年》中的“汉阳使者舍薰庐金刻“一文中说:”
这是东汉的铜器。
帝纪不祥,“舍薰庐”三个字的意思是屋内用的火炉……全炉刻有四十九字。
其体裁对寿成宝铜鼎字方角度,起了一个大革命,字行挺直的布局,更具有高度的书法艺术。
它既突破了篆字圆角和方角的藩篱,又摆脱了字行笔直的规范,致整个字形一易以前各种篆
隶的形态,而自成一家,它的潇洒脱俗,豪放不羁,非但启示了东汉隶书的“组织间架”,更
作了三国钟繇的先导”。
凌先生这段文字便足以证明楷书起源绝非是在三国时期。
根据种种资料的证明,它的起源应当是在西汉末年与王莽新政之交。
随着汉隶的发展楷书也根据社会的
需求发展起来。
之所以难以考证,一是西汉二百年几乎无碑。
二是官方的文书不使用这种尚
未定型的字体。
三是民间流传的东西极少。
然而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必将会有更多的
物证。
楷书的存在是在西汉与王莽新政之交。
直到三国的钟繇才真正的成为一种正式的书体
而面世,但这已经是具有高水平的楷书了。
真草的产生是在章草和楷书的发展中蜕化而出的,这在许多汉简中是不难发现的,在《两北
汉简》中便不难发现真草的雏形。
至少它对真草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四十八年,西汉元帝时,有个黄门令名叫史游,由他把民间盛行的简少笔划的隶字和草隶收集起来,加以规范整理,并编写了《草决歌》。
此时的草书虽然叫章草,但这里至少有一半是真草的写法,如:
第一的“第”字,“商”字“就”字“难”字,“列”字等与真草的写法都是一致的。
所以说与章草的同
时也产生了真草,真草是从章草中蜕出来的。
实质上随着楷书的变化真草也就产生了。
这些
开始的变化一般都是在民间。
以后才在高层的士大夫群里开始吸收整理加以规范,然后再推
向社会的。
到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把民间简化了的章草又加规范整理,便形成了真草正式肩
用的时代。
这功劳也全部记在了张芝名下。
张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他应当感谢千千
万万的人民群众。
没有民间的创造和启迪,我想张芝绝不会在一夜之间便创造出了真草,他
的代表作《知汝贴》已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绝不是发明创造的雏作。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缺陷,一是把整理规范当作发明创造,二是忽视了人民群众长期在劳动
中创造的功绩。
三是人云亦云,过于相信权威,对含糊不清的东西不加追究。
四是历史资料
的缺乏,五是民间的创造登不了大雅之堂,文书碑文不许使用。
六是蔡伦发明的纸张缺乏未在民间大量的普及使用,多以竹筒代替。
总之,我国古代对文字的多次改革,都是趋简易之易或为“救急”而生。
这些变革都是由社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而产生的。
无疑往往是由社会的变革带来文字上的变革,这便是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动力。